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殿昆,男,56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职称。自2003年9月至今任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在郭殿昆的带领下,安定镇中心小学先后获市规范化先进集体、市科研先进单位、区规范化建设工程软件建设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教育教学一等奖、区信息化建设先进办公室、区电子化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区诵读大赛连续两年第一名、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等荣誉。郭殿昆个人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武道运动发展突出贡献奖”,其撰写的论文《立足乡情——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途径与方法》刊登在《中华儿女》《大兴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绿水悠悠的永定河畔,株株古树散发着岁月洗礼的古朴气息,百年古镇延续着久远的历史,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一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学校,就坐落在这里。”这是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的宣传片片头,美轮美奂的校园和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走在这样的校园里,看习习清风吹过绿柳,听潺潺流水数说幽情,如诗如画之感油然而生。
在这诗情画意之间,有这样一个人,副校长形容他“是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一个对教师充满信心的人、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对课改充满期望、踌躇满志的人,一个对国家满怀深情、对国家的腾飞由衷祝福的人”。教师形容他是“兢兢业业的领导者,毫不利己的教育家”。他,就是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的校长——郭殿昆。
据介绍,郭殿昆在大兴区教育界是出了名的隐忍、内敛。据说,有很多媒体采访郭殿昆,问他是如何将学校管理得如此出色,都被他的“内向”给打败了,实在被记者问急了,他就大手一挥,一语带过:“就是尽自己的本分吧。”不是不愿多说,也不是没话可说,而是实在不愿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台前。三十四年,他就是这么默默地在教育的天地里耕耘着,即便抬头也是关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而对名与利则是如水的淡漠。或许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在农村校一待三十四年!
只是,无论他如何低调,都不能避免一个事实,在安定镇中心小学老师的眼里,郭殿昆就是“学校的灵魂”。其人如水,其性如山,睿智达观,深沉悠远。他从2003年到这里任一校之长,带领全校师生,通过12年的努力,使学校先后获市规范化先进集体、市科研先进单位、区规范化建设工程软件建设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信息化建设先进办公室、区电子化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区社会大课堂先进集体、区诵读大赛连续两年第一名、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区绩效考核一等奖等荣誉。他个人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武道运动发展突出贡献奖,并连续两年获得区校长论坛三等奖,其论文《立足乡情——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途径与方法》刊登在《中华儿女》《大兴教育研究》上,对农村校如何办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执著一心为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有一个好校长的重要性:“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曾经的安定镇中心小学,校园建设和现代化根本不沾边,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校,更让人犯难的是中心校下辖的几所完小,办学环境更差。郭殿昆每次走在完小的校园里都觉得心酸,“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在这些校园里,你根本不能放心地坐在一张书桌前。”
面对这样的困境,郭殿昆没有退缩,他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的教育现状,也了解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殷殷期待。早在参加工作之初,他就曾暗下决心:“如果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校长,一定争取利用自己的精力、智慧,为农村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郭殿昆校长说这是自己一生的目标,也是自己能坚守农村学校三十四年的信念所在。他要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帮助父老乡亲,圆“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的梦。
人生伟业的创建,不在能知,乃在能行。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刚当上校长的郭殿昆,为了给学校多筹集一点经费,放下校长的架子,在各个部门间奔波,磨破了嘴皮,耗尽了心力。很多人说,郭校长现在之所以不爱说话,是当初说得太多了。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在当初,郭殿昆的确为学校的建设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那时候,四处地奔走劝说,使得郭殿昆常常早出晚归,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郭殿昆推着单车独自享受乡村的夜景,那夜空里的星星,闪烁着照亮回家的路。看着漫天微微的光芒,郭殿昆便会重新燃起力量。
“就算是一颗星吧,也要不断闪烁来照亮黑的夜空。” 郭殿昆暗暗地在心里说。
坚持改革求创新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郭殿昆校长的办学行为,充分地印证了这句话所言不虚。
发展到今天,没人会把安定镇中心小学当作单纯的乡村校看待。无论是校园环境、师资水平还是教育理念、教学成绩,他们都可以与市区校媲美。尽管如此,郭殿昆还是常常以“乡下人”自居。
在教师眼里,郭殿昆校长是站在教育改革潮头的人,视野开阔,理念前卫。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德育为首、五育并重、全面育人、办出特色”的工作思路趋于完善,学校的制度日益完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但在自己眼里,郭殿昆并不以为新。他觉得自己就是用“乡下人”的思路在管理学校。
2003年,为了解安定镇中心小学下属六所完小、一所村小的实际情况,郭殿昆校长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辗转在各个校区间,用他的话说,这就是“田野调查”,而老师们喜欢说老郭头是到田间地头了解“土地墒情”。
正是凭借这样扎实的调研,郭殿昆摸清了所有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厘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完小多不宜管理。二是部分完小及一所村小之间的距离近,存在师资浪费的问题,教育资源得不到较好利用。”而得出的结论便是“并校”。学校副校长说起当年郭殿昆一针见血的总结,依然难掩兴奋。正是从解决这两大问题开始,学校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能让当下环境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建议往往伴随着质疑。在郭殿昆提出“并校”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这是发展的契机。家长不理解、村委会不支持、学校人心不稳,这些都是郭殿昆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带着领导班子成员,走进村委会,组织家长会,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向他们阐明并校的原因和意义,最终两所完小和一所村小平稳地实现了合并。 学校机构调整后,郭殿昆又将目光转移到学校的核心建设上来,暨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他管这叫“人心齐泰山移”。
“一是干不干的问题,解决工作的目的;二是如何干,解决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的问题;三是干得好的问题,形成学校骨干队伍建设。”提起自己和干部、教师提出的第一个三年规划目标,低调如他,也语带豪情,“要让队伍能干事,更要让能干事的人上来。”
在审慎考虑后,郭殿昆对干部队伍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调整两名年轻完小校长及八名教导主任,为干部队伍注入了青春的活力。紧接着他提出“多元团队式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管理,努力推进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稳妥有序地将精心设计的办学育人蓝图付诸实践。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环环相扣,落到实处,和谐发展,三年内学校培养出了一名大兴区学科带头人和十一名骨干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多个学科。
通过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学校走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积极性,使学校形成了严明的校风、严格的教风、严谨的学风,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郭殿昆还把家长纳入自己构建的教育体系里。“并不单纯是要获得家长的支持,更是支持家长。”郭殿昆解释。农村的成长经历,让他深知,“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发展,但却往往停留在想法上,对孩子的支持与帮助不够。”于是,有了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协会……构建起了家校联合的桥梁。这些措施建设不仅凝聚了家长智慧,传播了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信息畅通的机制,家校一体,让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追求发展树品牌
郭殿昆爱生如子,他曾说过“我希望从安定镇中心小学走出的每个孩子都是美的”。也正是这句话,显示出郭校长并非是一个严肃的人,对于学生来说,他如同温暖的太阳,学校的老师曾偷偷地说:“郭校长就是个感性的人,是爱校如家,视师生如亲人的大家长。”正如学校老师所说,郭殿昆的严肃是因为其低调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对老师,他像太阳一样温暖。要不是感性的人,怎么会说出学生说出“每个孩子都是美的”这种话?怎么会提出美育的概念?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郭殿昆意识到要实现长远的发展,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教育必须有特色。他希望学校有一个核心理念,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打造“规范+特长”学生,让他们从内而外真正地成长。就这样,“以美育人”在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交流沟通下产生了。
“莺绕堂前寻五柳,菊香桥畔忆渊明。”在校园里偶一回眸,就被五柳桥旁的这首小诗所吸引。这首小诗乃郭校长亲自题写,他希望学校的学生能像五柳先生一样博学多才,品格高尚。在郭殿昆的美育理念里,环境美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载体。
郭殿昆校长把校园环境建设和美育相结合,融教育性于艺术性之中,涵养学生性灵。在校园中偶见的小诗不过是冰山一角,当你走进安定镇中心小学,看到的不仅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宽敞明亮的楼舍,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更多的是这些环境中折射出的文化氛围:墙壁上的大幅书法、绘画作品,艺术气息浓厚;教学楼一层张贴着内涵丰富的文明礼仪故事;二层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基调,挂满了脸谱、风筝、泥塑、舞蹈介绍等;三层以音乐为主旋律,通过艺术家、民乐、中外音乐简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说,学校的每一景、每一物,无不体现着郭殿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些美的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并使得学校成为安定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郭殿昆口中的“美”有着多元的内涵,它不仅指要师生干净整洁、校园环境优美、师生情操高尚,还指包括学生的气质和特长,“有特长、有自信的学生是美的”。这才是全面的美育。
为了使农村的孩子也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郭殿昆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积极筹建“一站,一部”。所谓“一站”即北京市乡镇校外活动站,开设了乐器类、舞蹈类、声乐类等七大类十八个社团;“一部”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包括武术、街舞、跆拳道等。农村校建设这样的特长教育、兴趣教育,免不了有人讥笑“痴人说梦”。郭殿昆也听到过这样那样的议论。但他认为农村学生同样有权利享受这样的教育。师资不足,他亲自上阵,没有专家,他登门延请。“郭校最大的魅力就是,遇到事情,一句不说,埋头就做。”一位老师这样评价。
学校的民乐团组织起来了,学生们很喜欢,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后来郭殿昆打听到,有一位刘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年纪大了,而且住得比较远。了解到这一情况,郭殿昆二话没说,当起了他的专职司机。本来想上几次课就推辞的刘老师,看到一校之长如此重视,老先生欣然应允,坚持到现在。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对于鲁迅这句话,郭殿昆特别得喜欢。在过去的三十四年里,他爱学生、爱教育,你觉得他不如别人爱得浓烈,但那恰恰是因为他爱得深沉。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迎接国际形势的挑战,是新世纪的校长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而学校又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担负着兴国安邦之大业。因此,校长肩负的重任何其之大,不可言喻。自2003年任校长一职以来,郭殿昆与安定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学校“学生学有所长,教师体验成功,学校办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强化规范管理,打造学校美育特色,从而使学校出现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不断提高、知名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喜人景象,满足了家长、社会的迫切需求,最终把学校办成学生拥护、家长信赖、社会称道、老师舒心的新型学校,较好地完成了预期规划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着多年执教经验的郭殿昆校长深谙此道,也正因如此,郭校长才会以忘我的情怀,为教育事业不断地奉献自我。一个校长的力量有多大,看看郭校长,你大概就会了解。执笔最后,又想起郭校长那不愿交谈的画面,如今想来,反而多了一份亲切。一个人,何必扬名立万,只要在自己的事业上,孜孜以求,散发微茫,便是最好的自己了。
“绿水悠悠的永定河畔,株株古树散发着岁月洗礼的古朴气息,百年古镇延续着久远的历史,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一所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学校,就坐落在这里。”这是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的宣传片片头,美轮美奂的校园和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走在这样的校园里,看习习清风吹过绿柳,听潺潺流水数说幽情,如诗如画之感油然而生。
在这诗情画意之间,有这样一个人,副校长形容他“是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一个对教师充满信心的人、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一个对课改充满期望、踌躇满志的人,一个对国家满怀深情、对国家的腾飞由衷祝福的人”。教师形容他是“兢兢业业的领导者,毫不利己的教育家”。他,就是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的校长——郭殿昆。
据介绍,郭殿昆在大兴区教育界是出了名的隐忍、内敛。据说,有很多媒体采访郭殿昆,问他是如何将学校管理得如此出色,都被他的“内向”给打败了,实在被记者问急了,他就大手一挥,一语带过:“就是尽自己的本分吧。”不是不愿多说,也不是没话可说,而是实在不愿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台前。三十四年,他就是这么默默地在教育的天地里耕耘着,即便抬头也是关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而对名与利则是如水的淡漠。或许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在农村校一待三十四年!
只是,无论他如何低调,都不能避免一个事实,在安定镇中心小学老师的眼里,郭殿昆就是“学校的灵魂”。其人如水,其性如山,睿智达观,深沉悠远。他从2003年到这里任一校之长,带领全校师生,通过12年的努力,使学校先后获市规范化先进集体、市科研先进单位、区规范化建设工程软件建设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信息化建设先进办公室、区电子化学籍管理先进单位、区社会大课堂先进集体、区诵读大赛连续两年第一名、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区绩效考核一等奖等荣誉。他个人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武道运动发展突出贡献奖,并连续两年获得区校长论坛三等奖,其论文《立足乡情——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途径与方法》刊登在《中华儿女》《大兴教育研究》上,对农村校如何办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执著一心为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有一个好校长的重要性:“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曾经的安定镇中心小学,校园建设和现代化根本不沾边,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校,更让人犯难的是中心校下辖的几所完小,办学环境更差。郭殿昆每次走在完小的校园里都觉得心酸,“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在这些校园里,你根本不能放心地坐在一张书桌前。”
面对这样的困境,郭殿昆没有退缩,他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的教育现状,也了解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殷殷期待。早在参加工作之初,他就曾暗下决心:“如果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校长,一定争取利用自己的精力、智慧,为农村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郭殿昆校长说这是自己一生的目标,也是自己能坚守农村学校三十四年的信念所在。他要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帮助父老乡亲,圆“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的梦。
人生伟业的创建,不在能知,乃在能行。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刚当上校长的郭殿昆,为了给学校多筹集一点经费,放下校长的架子,在各个部门间奔波,磨破了嘴皮,耗尽了心力。很多人说,郭校长现在之所以不爱说话,是当初说得太多了。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在当初,郭殿昆的确为学校的建设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那时候,四处地奔走劝说,使得郭殿昆常常早出晚归,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郭殿昆推着单车独自享受乡村的夜景,那夜空里的星星,闪烁着照亮回家的路。看着漫天微微的光芒,郭殿昆便会重新燃起力量。
“就算是一颗星吧,也要不断闪烁来照亮黑的夜空。” 郭殿昆暗暗地在心里说。
坚持改革求创新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郭殿昆校长的办学行为,充分地印证了这句话所言不虚。
发展到今天,没人会把安定镇中心小学当作单纯的乡村校看待。无论是校园环境、师资水平还是教育理念、教学成绩,他们都可以与市区校媲美。尽管如此,郭殿昆还是常常以“乡下人”自居。
在教师眼里,郭殿昆校长是站在教育改革潮头的人,视野开阔,理念前卫。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德育为首、五育并重、全面育人、办出特色”的工作思路趋于完善,学校的制度日益完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但在自己眼里,郭殿昆并不以为新。他觉得自己就是用“乡下人”的思路在管理学校。
2003年,为了解安定镇中心小学下属六所完小、一所村小的实际情况,郭殿昆校长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辗转在各个校区间,用他的话说,这就是“田野调查”,而老师们喜欢说老郭头是到田间地头了解“土地墒情”。
正是凭借这样扎实的调研,郭殿昆摸清了所有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厘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完小多不宜管理。二是部分完小及一所村小之间的距离近,存在师资浪费的问题,教育资源得不到较好利用。”而得出的结论便是“并校”。学校副校长说起当年郭殿昆一针见血的总结,依然难掩兴奋。正是从解决这两大问题开始,学校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能让当下环境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建议往往伴随着质疑。在郭殿昆提出“并校”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意识到这是发展的契机。家长不理解、村委会不支持、学校人心不稳,这些都是郭殿昆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带着领导班子成员,走进村委会,组织家长会,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向他们阐明并校的原因和意义,最终两所完小和一所村小平稳地实现了合并。 学校机构调整后,郭殿昆又将目光转移到学校的核心建设上来,暨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他管这叫“人心齐泰山移”。
“一是干不干的问题,解决工作的目的;二是如何干,解决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的问题;三是干得好的问题,形成学校骨干队伍建设。”提起自己和干部、教师提出的第一个三年规划目标,低调如他,也语带豪情,“要让队伍能干事,更要让能干事的人上来。”
在审慎考虑后,郭殿昆对干部队伍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调整两名年轻完小校长及八名教导主任,为干部队伍注入了青春的活力。紧接着他提出“多元团队式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管理,努力推进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教育管理模式,稳妥有序地将精心设计的办学育人蓝图付诸实践。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环环相扣,落到实处,和谐发展,三年内学校培养出了一名大兴区学科带头人和十一名骨干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多个学科。
通过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学校走出了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积极性,使学校形成了严明的校风、严格的教风、严谨的学风,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郭殿昆还把家长纳入自己构建的教育体系里。“并不单纯是要获得家长的支持,更是支持家长。”郭殿昆解释。农村的成长经历,让他深知,“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发展,但却往往停留在想法上,对孩子的支持与帮助不够。”于是,有了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协会……构建起了家校联合的桥梁。这些措施建设不仅凝聚了家长智慧,传播了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信息畅通的机制,家校一体,让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追求发展树品牌
郭殿昆爱生如子,他曾说过“我希望从安定镇中心小学走出的每个孩子都是美的”。也正是这句话,显示出郭校长并非是一个严肃的人,对于学生来说,他如同温暖的太阳,学校的老师曾偷偷地说:“郭校长就是个感性的人,是爱校如家,视师生如亲人的大家长。”正如学校老师所说,郭殿昆的严肃是因为其低调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对老师,他像太阳一样温暖。要不是感性的人,怎么会说出学生说出“每个孩子都是美的”这种话?怎么会提出美育的概念?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郭殿昆意识到要实现长远的发展,要创出自己的品牌,教育必须有特色。他希望学校有一个核心理念,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打造“规范+特长”学生,让他们从内而外真正地成长。就这样,“以美育人”在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交流沟通下产生了。
“莺绕堂前寻五柳,菊香桥畔忆渊明。”在校园里偶一回眸,就被五柳桥旁的这首小诗所吸引。这首小诗乃郭校长亲自题写,他希望学校的学生能像五柳先生一样博学多才,品格高尚。在郭殿昆的美育理念里,环境美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载体。
郭殿昆校长把校园环境建设和美育相结合,融教育性于艺术性之中,涵养学生性灵。在校园中偶见的小诗不过是冰山一角,当你走进安定镇中心小学,看到的不仅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宽敞明亮的楼舍,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更多的是这些环境中折射出的文化氛围:墙壁上的大幅书法、绘画作品,艺术气息浓厚;教学楼一层张贴着内涵丰富的文明礼仪故事;二层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基调,挂满了脸谱、风筝、泥塑、舞蹈介绍等;三层以音乐为主旋律,通过艺术家、民乐、中外音乐简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可以说,学校的每一景、每一物,无不体现着郭殿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些美的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并使得学校成为安定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郭殿昆口中的“美”有着多元的内涵,它不仅指要师生干净整洁、校园环境优美、师生情操高尚,还指包括学生的气质和特长,“有特长、有自信的学生是美的”。这才是全面的美育。
为了使农村的孩子也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郭殿昆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积极筹建“一站,一部”。所谓“一站”即北京市乡镇校外活动站,开设了乐器类、舞蹈类、声乐类等七大类十八个社团;“一部”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包括武术、街舞、跆拳道等。农村校建设这样的特长教育、兴趣教育,免不了有人讥笑“痴人说梦”。郭殿昆也听到过这样那样的议论。但他认为农村学生同样有权利享受这样的教育。师资不足,他亲自上阵,没有专家,他登门延请。“郭校最大的魅力就是,遇到事情,一句不说,埋头就做。”一位老师这样评价。
学校的民乐团组织起来了,学生们很喜欢,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后来郭殿昆打听到,有一位刘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年纪大了,而且住得比较远。了解到这一情况,郭殿昆二话没说,当起了他的专职司机。本来想上几次课就推辞的刘老师,看到一校之长如此重视,老先生欣然应允,坚持到现在。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对于鲁迅这句话,郭殿昆特别得喜欢。在过去的三十四年里,他爱学生、爱教育,你觉得他不如别人爱得浓烈,但那恰恰是因为他爱得深沉。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迎接国际形势的挑战,是新世纪的校长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而学校又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担负着兴国安邦之大业。因此,校长肩负的重任何其之大,不可言喻。自2003年任校长一职以来,郭殿昆与安定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学校“学生学有所长,教师体验成功,学校办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强化规范管理,打造学校美育特色,从而使学校出现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不断提高、知名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喜人景象,满足了家长、社会的迫切需求,最终把学校办成学生拥护、家长信赖、社会称道、老师舒心的新型学校,较好地完成了预期规划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着多年执教经验的郭殿昆校长深谙此道,也正因如此,郭校长才会以忘我的情怀,为教育事业不断地奉献自我。一个校长的力量有多大,看看郭校长,你大概就会了解。执笔最后,又想起郭校长那不愿交谈的画面,如今想来,反而多了一份亲切。一个人,何必扬名立万,只要在自己的事业上,孜孜以求,散发微茫,便是最好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