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未成年犯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目前,全球犯罪率高涨不下,很多学者不断的呼吁“危险的社会需要危险的刑法”,主张刑法要从严制定,严厉打击犯罪,即使是在这样的大气候环境下,对于未成年人罪犯都普遍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于这群“失堕天使”,人们从未放弃挽救他们的信心和决心。我国对未成年犯罪者一直主张“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这一原则。
  一、我国现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
  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法,缺少系统的、专门的法律规范。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规定仅散见于一些法律与解释中,还需要进一步实践与完善。
  (一)庭审中对未成年的保护。
  在我国,公开审判为原则,不公开审判为例外,只有当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才允许不公开审理。《刑事诉讼法》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于达到公开审判条件的未成年人案件,如果涉及个人隐私或国家秘密的话,由于法律又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或者国家秘密的案件也不公开审理,又缩小了公开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范围。
  (二)量刑上对未成年的保护。
  1、关于未成年犯的处罚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规定原因在于,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智力发育状况尚未成熟,因而其刑事责任能力是有限的。他们较之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在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上有明显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区别,故此年龄段比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犯应更宽大一些。
  2、关于前科报告制度的适用问题。
  为了保证从事特定职业、行业的人员的纯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0条规定了前科报告制度,即“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从前科报告制度来看,未成年犯罪服刑再融入社会就有一定的困难,有些未成年犯罪时只有17、8岁,被判处个三五年刑,出来也只有23、4岁,这个报告制显然不利于对他们的保护,因此刑法修正案八中在刑法第一百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特点
  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的五个方面的特点:
  1、从犯罪率看,正在逐年升高。据中国未成年研究总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未成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的总数的70%以上,其中16到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70%以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均大幅度增加,而且抢劫、强奸、恶性伤害等案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未成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发展。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提前频繁接受了不良的网络文化和媒体文化的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犯罪的年龄比70年代时候提高了2到3岁。种种数据表明,我国未成年逐渐往低龄化趋势发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3、未成年犯罪中团伙犯罪较多并带有黑社会性质。未成年处在心理断乳期,渴望独立,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展示自我,而倾向于和同龄的兴趣相仿的伙伴结伴,形成群体。他们团伙作案可以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学校的差生、被开除的学生。共同的失落感和消极心理使他们聚合在一起。据调查,在未成年犯罪中,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在这些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的结伙犯罪,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从近几年未成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来看,团伙作案一旦团队中介加入了点“两劳人员”或者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就很快会从团伙作案转变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
  4、作案方法简单,手段单一,并向暴力化、公开化发展。这是未成年犯罪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暴力型犯罪中,未成年的案件竟占七成以上。而且由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其中有些未成年竟怀有“不到刑事责任年龄抓紧偷窃”的犯罪心理!因此这些人犯罪就肆无忌惮,不计后果,并且越来越公开化。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相比,心理和生理有着明显的区别,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庞多,每件案件都有其特殊性,综合未成年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未成年的犯罪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1、秩序冲击型犯罪。未成年人青春转型期而特有的叛逆情绪和高涨的极端的自尊心与敏感情绪造成对一切秩序的不屑和不满。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和校园秩序,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类犯罪形态表现为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
  2、侵犯财产型犯罪。未成年人的没有财力来源,主要依靠父母长辈给零花钱。和成年人的侵犯财产类型不同,成年人侵财主要是为了生活所需,而未成年人侵财主要原因是自身的欲望需求得不到金钱的支持,这种欲望需求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同龄孩子需求,是得不到家人支持的需求。怎么办?最后只有通过非法途径获得。最为典型即使盗窃和抢劫。
  3、迷糊型犯罪。现代社会,网络、电视等信息技术十分发达,成年人表述的一些社会黑暗面题材的电影、游戏受到未成年人的竭力追捧。继而引发未成年人产生一种好奇和模仿的心理,以前某地法院的刑事审判庭曾遇到一起年仅十四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跟风学习网上行为,强奸六岁的小女孩。这就是一起典型的迷糊型犯罪,孩子本身并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只是因为看网上这么做就跟着做了。
  三、多方面预防未成年犯罪
  导致未成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未成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因素,还有学校和社会的因素。要从这几方面一起努力预防未成年犯罪。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这几个方面社会责任感都是缺失的,尤其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   (一)家庭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应当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要多关心孩子,但不是溺爱; 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节假日、周末带着孩子出去体验生活,观察、了解世界,主动把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一点点地透露给孩子,使得孩子对这个世界能有一个比较全方位的认识,从而提高的孩子的判断力和辩别力。
  (二)学校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在未成年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学校在未成年性格形成、身心成长时对其影响最大。学校应该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实践,多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加强,通过组织以案释法等活动,进行针对性地预防性教育;学校应强化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老师来说,要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注意教育的方法;其自身的素质也应当提高,应该多研究未成年心理学,了解未成年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网络文化的社会影响。
  网络在未成年犯罪中的催化剂作用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因在网吧结交朋友而导致犯罪、网上恋情、借助网络作为载体引发犯罪。经营者可以合理规范网吧区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设立不同的专区,并要求他们必须用身份证进行登记。而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也应当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推进司法人性化,规范网络文化,共同形成保护未成年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机制。同时,未成年自身也应提高其自制力,做到合理上网。
  (四)除网络外的其他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功能的进一步扩大,大众传媒对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由于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影响形式的多样化,对社会公众尤其是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未成年的影响甚大。因此,媒体应做好节目的审查,严把质量关。家庭和学校应帮助未成年形成正确合理的追星观和成才观,鼓励他们学习选秀者的勇敢和拚搏精神,鼓励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向明星学习、要不断战胜自我。
  同时媒体也应当利用其强大的宣传功效,通过挂图、进行专题报道、开辟谈话节目等方式,宣传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必要性,使未成年自身对这些形成正确的了解,自身积极抵御、抵制不良侵害.同时,也应当通过这个平台,呼吁缺失的社会关注和社会行动,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整个社会环境急功近利,法律法规、政府政策规范等的执行力度不够、惩罚机制的缺乏,使得这些已形成的社会规范成了空架子的摆设,形不成应有的规范力、约束力和强制力。而被判刑的未成年服刑期间的教育问题和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刑满释放后,和社会脱轨、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再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判刑人员的歧视心理,使得他们成为社会边缘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无一不体现了我国各国家部门和社会上的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也就更加剧了未成年犯罪问题的严峻性。
  综上,未成年犯罪已经被列为第三大世界公害。关心保护未成年,社会上的每个阶层、甚至到每个具体的人都是有义务和责任的。保护未成年、减少和预防未成年犯罪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协作和努力。但我觉得,虽然预防未成年犯罪与家庭、学校、社会有这较大的联系,但是未成年本身的自律更为重要,希望所有的未成年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此基础再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他文献
证人出庭作证是指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知晓案件情况的证人出席法庭,以空头言词的形式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做如实的陈述。并接受各方当事人质证,或者法官以询问方式进行审查的诉讼活动。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基本证据制度,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证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审判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关键
期刊
摘 要:“酒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人们往往通过共同饮酒的行为来表示庆祝,增进情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伴而来的劝酒、醉酒现象非常普遍。因过量饮酒、醉酒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行为定为危险驾驶罪,足见立法者对于饮酒行为的关注。而在民事审判领域,因过量饮酒导致饮酒人酒精中毒身亡,饮酒人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等案件早已大量存在,受害人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谋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为第一实质要务。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破坏。《环境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还要兼顾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一定会对我国环境法立法的目的产生影响。  关键词:可持续发;环境法;立法目的  所谓的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根据需要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简而言之就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
期刊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11月22日颁布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新刑诉法的实施做了细化规范,其中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四十六条对人大代表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根据《规则》,一般情况下,对人大代表(除现行犯)(县级)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需要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的许可。  但是,在司法实务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某案件中,对某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笔者所承办的案例为对象,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相关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问题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明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唯一性  一、基本案情  张某某、赵某某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器设备销售公司,2011年与李某某签订了价值400万元的电缆买卖合同,并预付了40万元定金,李某某分五次交付完毕货物,后张某某、赵某某又支付了20万元货款。张某某、赵某某收到货后,让何某某帮忙
期刊
摘 要:律师权利的壮大,是我国强化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律师权利的壮大进一步增强了侦查对抗,对反渎办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本文立足于律师权利壮大这一背景,分析律师权利的壮大及对反渎案件侦查工作的影响,进而探索新形势下既能充分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又能有效提升反渎办案工作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律师;执业权利;反渎;侦查  律师执业权利的壮大,表现为律师在侦查阶段作为辩护人身份得以确立、会见权得以完善
期刊
摘 要:近期,经济适用房是否退市问题备受人们热议,起初一些媒体报道称我国住房体系要逐渐将经济适用房逐渐退出市场,一时之间,引起社会许多民众的反响,而在今年11月14日我国住建部发表声明称:之前的媒体解读属于信息误读,经济适用房制度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取消的,只是说将经适房、公租房与廉租房逐渐并轨,毕竟该项制度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性意义,而且对于该房屋申请后的后续问题,如该类房屋的
期刊
摘 要:投诉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对行政机关监督的重要渠道,更关系着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维护。但实践中,由于投诉形式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加之法律的缺位,学术界对投诉的定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为解决因投诉而引发的行政争议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碍。明确投诉的救济渠道,妥善化解该类行政争议,保障投诉人的权利救济,核心在于对投诉性质的准确界定。  关键词:投诉;投诉处理;权利救济  投诉本
期刊
摘 要:尽管我国刑法已经将介绍贿赂罪独立成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焦点集中在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共犯能否区分,以及以何标准区分这一问题上。本文拟从介绍贿赂罪与行贿、受贿共犯界限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介绍贿赂罪应否独立规定于刑法典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介绍贿赂罪;受贿罪共犯;区别  基本案情:2011年,吴某在任某市国土和房屋管理局房证科工作人员,偶然间,王某得知李某与吴某关系非同一般
期刊
摘 要:公证赠与合同的撤销,因享有赠与物的主体不同,其撤销后赠与物的归属也将有所不同。在赠与物已交付或登记的情况下,用有因物权行为理论解决赠与人与受赠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保护赠与人的合法权益,鼓励互助共济的美好社会行为;在赠与物已经转移给第三人的情况下,用善意取得制度来平衡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利益,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公证赠与合同;撤销权;物权行为;善意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