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奶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u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的秋后,父亲带着身体不适的奶奶,从老家来到县城检查身体。庄稼人普遍这样,身体再不好,田里收成要紧,扛一扛,等一等,看病问药也得把熬了一年的庄稼拾掇回去。
  “你奶奶得的是贲门癌,晚期……”老实的父亲从医院回来,走到灶台前,对着正在做饭的我说,声音很低沉。
  我的脑袋“轰隆”一下,说不出话来。也没能去看父亲的脸,我不敢,不忍。我能想象到,那么依恋奶奶的父亲,他有多痛苦。
  奶奶一个人在屋里坐着,大概是累了,没有动静。我们却万分小心,又很渴望捕捉到她的一点点反应。然而,她总是静静的,并不询问她的病情。我们装作很正常的样子吃饭。我们说话,不能多,也不能少。
  吃过饭,父亲拿了药,带着七十三岁的奶奶,回老家去了。
  再后来,十天半月的,父亲就会来给奶奶抓药,大包小包的,一直抓到奶奶开始呕吐,不能进食。奶奶的日子不多了……
  记得,我小时候格外淘气,脾气暴躁的母亲,被我逼得越发暴躁。稍有不顺,便要对我狠揍一顿。特别是相继有了弟弟妹妹后,挨打便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奶奶成了我的避风港,我的保护神。母亲打我,我便可劲儿往奶奶家逃,大不了几天不回,我向全世界宣告:“我要做个流浪的孩子!”奶奶呵呵地笑着,搂着哭泣的我说:“傻孩子,有奶奶的孩子,是不能流浪的。你要好好长大啊,你还有奶奶哩!”奶奶从来不会高声说话,我却像个上了弹簧的娃娃,钻在奶奶的怀里哭得更凶了,一颤一颤的。
  奶奶爱夸我,我若做对了一件事儿,奶奶就说:“我娃真能干。”我若做错了一件事儿,奶奶就说:“看着她那么大个儿了,其实还是个孩子。”这话,一直到我后来有了儿子,她都这样说。
  可是现在,奶奶真的要走了!
  我把奶奶接来家中,我想把她对我的爱、我的好,在她苦难的日子,最后的日子,都给她,让她欣慰,让她高兴。
  家里条件不好,我和老公,还有一岁多的儿子,租住在一个简陋的民房里。小小的院子,三间房子,还有几块菜地,几只鸡,是我简单的日子。每次,我到门前的菜地里干活儿,奶奶就跟我坐在地头,坐在我给她铺的毯子或纸片上,一边看着我干活儿,一边替我哄着刚会走路的儿子。在她身边,放着许多好吃的零食。淘气的儿子把吃的扔得到处都是。奶奶微微笑着,探着身子,慢慢地捡起来,放进她干瘪的嘴巴里稀罕地嚼着。可不吃几口,眉头便皱,突然脖颈一哽,就嗷嗷地全吐了出来。老半天地伸着脖子,打着嗝儿抽搐。刚强了一辈子的奶奶,终是连一口吃的都咽不下去了。
  不知是病理反应,还是什么问题,奶奶每晚睡前,身上总是奇痒难忍。她抓挠不下,我就挠,最后连儿子的小手也伸进来,但依然不解决问题。最后只有烧上一盆热水,放点盐巴,再倒点花露水给奶奶洗洗了。儿子是我的小助手,和我一起搀扶着奶奶,照护着她,慢慢地坐进红色的塑料盆里。他见这个颤颤巍巍的老婆婆,好不容易坐下了,高兴得直拍手。奶奶瘦得真叫人心疼,浑身上下只剩皮包骨头了。让我不能相信,那个在家里忙前忙后养育了五个子女的女人,怎么就成了这般模样……
  奶奶垂着头,静静的,不说话。她干枯的身体在热水里慢慢放松下来,缓缓地舒了一口气。任由我们拿着毛巾,哗啦啦地撩动着水,擦拭着她的背、她的一根根肋骨……儿子冷不丁儿地拿毛巾掷入水中玩耍,猛然溅起的水花,惊得奶奶“哦哦”地叫唤,儿子便“咯咯”地笑,奶奶也笑。
  不怎么大的卧房里,放着一米五宽的双人床,一边睡着儿子,一边睡着奶奶,我睡中间。小时候,跟奶奶睡觉,吹了燈后,她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给我听。麻风女、憨女婿、老麻猴……津津有味,百听不厌,一直会讲到我不知不觉睡着。可现在,奶奶还在身边躺着,只是除了那微弱的喘息,就只是我的心跳了。三四月的天气,并不算冷,可每到半夜,我就会被奶奶颤抖的身体叫醒。大概是身体没有热量了,现在她几天的摄入都不及常人一顿的多。人为什么在死之前,却还要经受这般煎熬!我伸出手臂,轻轻地将奶奶揽入怀里,她像个孩子一样,缩成一团,小小的一团,在我的怀里拱着,不断地颤抖。我搂着她,紧紧地搂着,无奈的泪水,哗哗地流。
  奶奶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了,从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到后来水都难以下咽。有时候,勉强地喝上一口,就得呕吐半天,呼呼急喘的嘴巴对着罐头瓶子,像要把心、肝、肺全都吐出来一样,整个身子都抽搐。
  不大能起床的时候,父亲把奶奶接回去了。她走之后,我日夜难安,就怕有人突然上门来报不好的消息。常常一夜一夜地熬,似乎又是一夜一夜地等。天一亮,只觉得这一关总算过去了,高兴得赶紧跑到集市上,用家里仅有的几块钱,买下琢磨了一夜的葡萄干,绿的、红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好看的,让多活一天是一天、多吃一点儿是一点儿的奶奶咂咂味道也好。赶上十几里的山路,回到老家,脚步刚迈进门槛,奄奄一息的奶奶,就强歪过头来,灰灰的眼睛瞅着门口,喃喃地说:“昨黑儿,我又梦到你啦!你给我买回来……可多……可多花花绿绿的小果果……”我可怜的奶奶,就是这样和我心有灵犀!我再也忍不住了,扑到她身上大哭起来。我求奶奶不要离开我,我不要做那个流浪的孩子……奶奶嘴角抽动着,似乎哭的力气也没有了,半天才张大嘴说:“好娃儿,不哭,这,这也由不得我了……”说完,她哭,守在身边的亲人们,都哭。
  终于在端午节的那天夜里,奶奶走了,跟着为她燃起的檀香,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一次又一次死去活来的呼唤中,在几天几夜的精神大振之后,我渐渐明白,我和奶奶,在这个世上的缘分结束了,结束了……我们长大了,她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从她十几岁嫁进我们师家,从一个蓬勃的青春少女,到躺在床上变成一个不能动弹、不能吃喝一口的老人家,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儿女操劳,为我们操劳。奶奶太累了,她应该到另一个世界歇歇了。可我相信,我的奶奶,她不会走远,她是那么爱我,她一定会换作另一种方式来到我身边,陪着我,照顾我……
  以至后来,如若出现一个对我好些的人,哪怕陌生人,我都会觉得,那是奶奶变化来的,派来照顾我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了解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不会忽略茹志娟这个名字。  那时候,茹老的家在上海闹市区,但一进入她的寓所,市井的喧闹顿时被关在门外。初见茹老,我立刻被她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67岁的她,中等身材,穿件白毛衣,步履轻盈,精神矍铄,宽阔的眉宇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感到,用她文章里的那些形容词来形容她本人,不仅不算过分,似乎她自身比她笔下的人物显得更加深沉、委婉、清新、柔美。  话题从茹老目前的状况谈起。茹
期刊
白蛤  白蛤,四五月份肉质最肥、最鲜嫩:清水浸泡,放点盐,让沙粒吐露出来。姜片葱段,清煮,原汁原味,汤汁鲜美可口。天气热,口渴,吃饭时喝汤,真是惬意。  这片好空、好阔的涂滩上,洋溢着风的舌尖上有咸水的腥气。这里的泥土受潮水时涨时落的冲击,于是形成泥坎坷的,或是硬邦邦的沙滩。各有千秋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是沙滩,明年可能变成泥泞一片。它们相生相克,且并行不悖。涂滩上的沙滩,不像西北大沙漠无水
期刊
75岁高龄的岳父,身体硬朗,走路带风,让人怎么也看不出来已是年逾古稀之人。  岳父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种起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劝他,工作了一辈子,也该歇一歇、享享福了。老人终究拗不过我们,答应在家就养养鸡、种种菜什么的。勤劳这种品性,如同一颗种子,已深深地扎根在岳父的骨子里。  “爸爸要喂猪!”(湘北农村称养猪为喂猪)当老婆告诉我这个消息时,
期刊
那年小学毕业,我跟着姐姐到镇上的重点中学读书。开学的第一天,在镇中心幼儿园当园长的大姐领我住进镇政府的一间小屋里,屋里光线不好,有8平方米左右,我且称之为小黑屋。这间小黑屋,是镇政府分配给我姐的住处,但我姐跟着姐夫在附近的中心校住,我则享受了政府一般工作人员一样的住所。  小黑屋是土木结构的两层小阁楼。一楼是砖,楼基是石头砌的,与邻东一面的三层办公大楼呈水平,但比西面的平地高出两米左右,在西面平地
期刊
自古以来,中国就多出隐士,且喜与垂钓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真正的隐士高人,当属严子陵。他不属于姜太公愿者上钩式的功利性垂钓,也不是柳宗元那种万念俱灰的郁闷与孤独的垂钓,更不是厌世与颓废,促使他意志丧失,无赖与乡野为伍的垂钓,而是以一种是非判断、审时度势、适时取舍的睿智做出的一种人生大转移。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生存策略的精确筛选,与对生存危机感的正确解读。走向隐士、垂钓山水、修身养性,
期刊
年味已渐渐浓厚,灰色的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的爆炸声。一个个冲天炮在半空中炸开,时而天女散花、时而满星齐耀、时而百花齐放。散放在空气中烟花的味道,将年味的色彩浸染得更加隆重。那是放了寒假的小孩儿放的。  县城街道上早已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甜甜的糖果、咧开嘴笑的开心果、五颜六色的水果、气球、红红的灯笼,正仰着一张张鲜艳的笑脸将大人、小孩儿诱惑。小商小贩们手提喇叭,拼命地鼓着腮帮子在叫喊:“买年货啦!买
期刊
孔老先生是我的恩师、老领导、老前辈,上世纪80年代的气象局局长。  那年,我18岁,一个懵懂少年。“文革”后期,按“老大下放,老二分配”的政策,初中毕业的我就参加工作了。计划经济年代,我一心想分配到“商粮供”等单位,本来已经分配到镇上供销社,后来听说是孔老先生把我从几百份的人事档案中挑选出来,特地要到气象部门的。  看到一个个同时分配工作的朋友“志高气昂”地到供销社、粮管所上班,我心里又气又恼,情
期刊
大雪节气过后,北方已是隆冬,一片萧瑟。而江汉平原仍是浓浓的残秋,堤坝上的野草变得枯黄,湖畔、沟渠两侧的柳树、白杨,枝叶半枯半黄,随风飘逸,萎黄的芦苇、洁白的花绒在轻吟浅唱,成片的水杉,染成厚重的古铜色,犹如一幅铜版画。  这是我第一次来湖北监利,与同行的几位友人在长江大堤、洪湖岸边走走,领略江湖原野的秀美风光。一泓泓水田,留下一杆杆挺立、干枯的荷枝和低垂的荷叶,这不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真实写照吗
期刊
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有座十一孔联拱大石桥,这便是卢沟桥。桥东侧约200米处,有一座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坐落在城里。在跨入新世纪之际,我来到宛平城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卢沟桥与平汉铁路大桥并行横跨永定河,是北平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日寇于1933年1月占领山海关,2月占领热河省,4月占领长城各口,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成立伪冀东自治政府,进而派兵强占丰台,到1936
期刊
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吉林辉南的龙湾群森林公园。  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长白山脉的西麓龙岗山脉中段,龙湾是古地质年代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高山湖泊。公园由“七湾、一瀑、两顶”十大景区组成,最著名的景区是三角龙湾、吊水壶瀑布和大龙湾。我们从火山口自上而下,绕过一小段林木遮蔽的弯路,眼前豁然开朗。“三角龙湾”四个遒劲醒目的大字,被镌刻在一块突兀的石碑上,背后就是那久慕圣名的堰塞湖。三角龙湾又名黑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