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畏惧心理 提高复习效率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06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数学已经突破了偏、难、怪的误区,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与灵活运用。灵活运用的基础是对定义、定理的熟练掌握。只有对基础知识了解透彻,清楚了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易于启发多条思路,选择最佳方法,并且在一条思路遇到阻碍时能够及时转换到其他思路上去。因此,平时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按部就班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二、强调理解
  
  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便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再对照答案,这样可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三、基本训练
  
  在理解了基本概念以后,必须要做一定量的练习,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谓熟能生巧,数学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哲理性。数学的思维、解题的技巧只有在做题中摸索,印象才会深刻,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当然,并不是提倡题海战术,练习题适量即可,否则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最重要的还是选题,一定要选好题、精题,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题。一般而言,要先做基础题,把基础打牢固,然后再逐步加深难度,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做完每道题之后,要回头看一遍,想想做这一题有什么收获,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另外,还要熟悉高考的题型,训练时要有的放矢。
  
  四、注重运算
  
  运算在解题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寻求多种解题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学生虽然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但是计算能力却不强,平时也疏于训练,考试时往往是找对了方法却算错了答案,非常可惜。的确,繁琐的运算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要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在运算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同时,运算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因而,学习数学方法与计算能力并重,一方面,要重视做题方法的训练,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锻炼计算能力,注重计算的精确性,不能偏颇。同时在运算中,要稳扎稳打,层层有据,步步准确,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话,就只好舍快求准了,因为如果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
  
  五、重视平时考试出现的错误
  
  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做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整理自己的错题,因为这些错题就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考前复习切忌盲目地做题,关键是找准自己在这一阶段复习中的漏洞,查漏补缺。这时可根据平时整理的错题将原来做错的题目重做一遍,看是否真正纠正了过来。因为人人有思维定势,倘若原来的错误纠正得不彻底,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出现错误之后,要及时纠正并找出错误的根源,真正弄清、弄懂,使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每次测试之后,一定要将错题改正过来,每改正一个错题,就是一次进步和提高。不要一出现错误就统一以“马虎”二字进行掩盖,要从知识、方法的根基上去找原因,要上“纲”上“线”,这样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六、应试技巧
  
  数学题目可以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这三类的难度基本上是逐渐增大的,所以要按照试卷的顺序逐题解答。对选择题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排除法、特殊值法等)来选出答案。对于自己亲自解出答案的不要急于选择,可综合对比四个选项后再得出结论,以免被它的错项干扰;填空题与选择题的解法基本一致,解填空题时头脑要非常冷静,仔细读题,不要忽略了任何一处可能出现错误的情况。遇到难题千万不要发慌,思考一定时间后若仍不会就要敢于放弃,跳过去往下做;解答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首先要反复读题、弄清题意、然后再与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搞清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最后再根据题意列式求解。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而前面问题的解决为后面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
  考试时遇到拦路虎是不可避免的,停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出来,但由于耗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已经没有足够时间做完其它题目;二是还是没有做出来,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连后面的题也无法完成了。而先易后难才是愈做愈有信心、使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状态的最好办法,或者暂时跳过先做其它,至少保证了会做的题有时间去做。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总之,数学复习要讲“细”、“扎实”;考试时要讲“稳”、“冷静”、“不骄不躁”,争取发挥应有的水平。要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反思现行的作文教学,面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无条理的现状,教师往往提倡让学生多看作文选,给予范文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虽然有言了,但却不乏袭来之作、拼凑之作,并无自己的真实感受。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依赖性,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惰性,而其结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弱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对低年级学生倡导的是写话,其目的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学生爱写什
期刊
语文教学对话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还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得出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见解。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该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对话都是为学生阅读营造一个语言环境,提供某些条件
期刊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沟通或语言活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合作”与“对话”的根本,是达成教学预设目标、生成崭新课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手段。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是完成和谐教学过程的关键。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需具备哪些特点呢?笔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白易懂,具有通俗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教学
期刊
当前社会对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通过英语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进而激发和拓宽学习兴趣等,这导致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需求。而现行英语教材中供学生阅读的材料不多,对于学生打好阅读能力的基础,以及学生对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的自然巩固和语感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呢?    一、指导学生有正确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
期刊
在多年对高考英语试题的研究中,笔者不难看到:试题的形式日趋灵活,内容日渐丰富,难度日益加深。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师生齐努力,拓宽思路、找对方法、狠下苦功。相信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定能备战成功。    一、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师这方面讲,一定要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自身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带动并影响学生,以达到快速提高的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一)摆正课堂上的教与学,发挥学生
期刊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逆向思维包括逆运算、否命题、反证法、分析法、充要条件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 在数学解题中,通常是按照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但是有部分数学问题若是按照顺向思维方式则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常常伴随着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注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运用,就会使较难的问题得到简化. 经常性地运用
期刊
阅读理解是高考的重头戏,分值40分。可是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那么如何把阅读理解课上成一堂  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呢?    一、学情分析    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有如下弊端:  第一,学生的阅读量太多,导致学生懒于去做或不想做,有的是做怕了。  第二,教师从头解析到尾,根本是教师在做阅读,而学生在听阅读,完全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三,学生慢慢地形成了阅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听和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是接受输入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说和写的能力是表达能力,是输出信息的能力。英语的读写能力是整体交际能力的基础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英语教学极其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的教学,或者说只是停留在“抄写”的阶段,没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
期刊
读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感受到的是一种空静的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走进“空山”即可走进大师那心静如空的淡泊灵魂。  诗人王维有极高的天赋,他擅长绘画,又精通音乐,在他的诗中既可见山水画的素雅,又可感受到流动的音符。因此,其笔下的“空山”颇具神韵。  读他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文
期刊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