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患者临床使用阿奇霉素药物的反应,总结各类不良反应(ADR)在临床上的表现,为提高阿奇霉素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资料借鉴。方法回顾分析164例阿奇霉素ADR患者资料,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累及系统器官、转归情况几方面,统计报告ADR表现。结果本组164例阿奇霉素用药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08:1(85:79),年龄在1岁-10岁之间的患者比例最高35.98%(59/164),ADR主要为静脉滴注给药,比例为99.40%(163/164),患者在用药后30min内为ADR高峰,比例为62.20%(102/164),主要累及胃肠道(56.10%,92/164),经对症治疗,患者ADR现象好转或者治愈。结论阿奇霉素药物临床应用的确存在ADR现象,医师应当在用药时,严格地依据其ADR表现,对病患实施干预,以尽量降低ADR危害。
【关键词】阿奇霉素;临床用药;不良反應
阿奇霉素是新一代的15元环半合成抗生素,归属于大环内酯类,它可以对细菌转肽的过程进行阻截,而使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进而发挥功效[1]。相比于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抗菌谱更为宽广、半衰期更长,且给药之前无需皮试、感染组织比非感染组织中有更高的浓度、每天只需给药1次,即可见到确切疗效[2]。目前,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等由于敏感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对阿奇霉素药物的应用尤为广泛[3],效果显著。但是,阿奇霉素临床用药的范围逐渐加大,也带来了较高的ADR发生率,使得患者各类系统器官处于安全风险中,严重者甚至引发患者死亡[4]。因此,临床医师准确熟练掌握阿奇霉素用药ADR表现极为必要。我院对164例阿奇霉素ADR病人的资料进行了回顾,统计分析其ADR表现,内容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随机抽取的164例阿奇霉素用药ADR的病人,均由全国药品监测网络中ADR检测报告获得,为2003年1月——2012年3月间在我院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男85例,女79例,年龄在1岁-64岁之间。
1.2方法以回顾性分析及计量学方法,收集、归纳、整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累及系统器官、临床应对策略、转归状况等几方面资料,总结患者使用阿奇霉素时发生ADR现象的具体特点。
2结果
2.1性别年龄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08:1(85:79),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1-10岁59例、11-20岁15例、21-30岁20例、31-40岁10例、41-50岁21例、51-60岁16例、60岁以上23例,1-10岁患儿及60岁以上老人为ADR高发年龄群,比例分别为35.98%、14.02%,其中,1-10岁患儿的比例最高。
2.2给药途径本组164例患者中,129例为阿奇霉素首次使用患者,仅35例为一次以上用药,首次用药者更易出现ADR。而且,164例患者中163例为静脉滴注给药,仅1例为口服用药,静脉滴注ADR发生率高达99.40%(163/164),静脉给药更易诱发ADR。
2.3ADR发生时间本组164例患者中102例ADR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比例为62.20%,发生于用药30min以后的仅为62例,比例为37.80%,用药30min以内为ADR高发期。
2.4累及系统器官见表1。胃肠道为阿奇霉素用药ADR最常累及的系统器官,比例为56.10%,其次分别为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
3讨论
阿奇霉素于1995年,在我国被批准生产,在临床中逐步尝试应用到新时期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剂型全面的一类抗生素药物,临床使用结果显示,该药物比其他抗生素药物优势显著,比如,化学结构更为稳定、体内分布广泛、血药浓度高、抗菌性能强、半衰期长、易耐受、疗程短、较少ADR反应[5]。但是,具体用药分析报告显示,阿奇霉素用药ADR现象的确存在,且部分反应会造成患者休克甚至死亡,轻者也会影响到患者全身的系统器官。因此,深入分析掌握阿奇霉素ADR现象发生特点,探索为用药患者进行干预的具体方案,是临床医师对阿奇霉素进一步使用时,必须努力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我院对164例阿奇霉素用药ADR现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结果发现,患者中男性(85例)比女性(79例)多,但差别不大,1-10岁的儿童(59,35.98%)及60岁以上的老人(23,14.02%)多,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患者(99.40%,163例)多,为初次使用阿奇霉素者(129例,78.66%)多,且不良反应多在病人用药后30min内出现(102,62.20%)。这些数据反应出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其ADR现象在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服药时间方面的发生特点,临床医师应当在ADR高峰期内给予这些高发人群以重点关注,并及时给予其处理与帮助,避免ADR对病患造成过多的伤害。比如,患者如非必须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可优先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或者在患者症状减轻并稳定后,将静脉给药方式换成口服给药。
本次研究还发现,阿奇霉素ADR现象累及患者消化道例数(92例,56.10%)最多,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但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也处于该ADR现象的影响下,可受到其损害。因此,临床医师应用阿奇霉素为患者施治,应当为这些容易受累及的系统器官施加保护干预,以降低阿奇霉素对于他们的影响,比如,在静脉滴注时为患者腹部实施热敷,为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氯苯那敏、钙剂、维生素C等进行治疗,及时地为ADR严重者进行血管扩容处理。同时,还要交代护理人员重点地关注各类系统器官累及问题发生时的预兆,并在用药前,准备好ADR现象的各类应对药物,以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得到及时地救治,比如,患者恶心时,可以适当地减缓滴注的速度。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各类ADR累及现象后,并给予其及时地对症救治后,患者多痊愈或者好转,证明该药物ADR转归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这类抗生素药物对患者具有良好疗效,不过,它与其他的抗生素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造成伤害,使患者面临健康威胁及生命危害,但是,临床医师为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出现ADR的患者给予对症救治,转归效果比较好。所以,临床医师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必须在不良反应方面给予高发群体患者以高度地关注,并且及时迅速地为发生ADR的患者进行对症救治,以切实降低ADR危害。
参考文献
[1]吴雅群.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237-238.
[2]时荣同.34例阿奇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7):1043-1044.
[3]王金玉.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20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97-498.
[4]苏永立.阿奇霉素静脉给药不良反应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156-157.
[5]王梅,王倩,张强.138例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食品与药品,2011,13(11):429-431.
【关键词】阿奇霉素;临床用药;不良反應
阿奇霉素是新一代的15元环半合成抗生素,归属于大环内酯类,它可以对细菌转肽的过程进行阻截,而使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进而发挥功效[1]。相比于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抗菌谱更为宽广、半衰期更长,且给药之前无需皮试、感染组织比非感染组织中有更高的浓度、每天只需给药1次,即可见到确切疗效[2]。目前,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等由于敏感微生物所造成的疾病,对阿奇霉素药物的应用尤为广泛[3],效果显著。但是,阿奇霉素临床用药的范围逐渐加大,也带来了较高的ADR发生率,使得患者各类系统器官处于安全风险中,严重者甚至引发患者死亡[4]。因此,临床医师准确熟练掌握阿奇霉素用药ADR表现极为必要。我院对164例阿奇霉素ADR病人的资料进行了回顾,统计分析其ADR表现,内容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随机抽取的164例阿奇霉素用药ADR的病人,均由全国药品监测网络中ADR检测报告获得,为2003年1月——2012年3月间在我院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男85例,女79例,年龄在1岁-64岁之间。
1.2方法以回顾性分析及计量学方法,收集、归纳、整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累及系统器官、临床应对策略、转归状况等几方面资料,总结患者使用阿奇霉素时发生ADR现象的具体特点。
2结果
2.1性别年龄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08:1(85:79),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1-10岁59例、11-20岁15例、21-30岁20例、31-40岁10例、41-50岁21例、51-60岁16例、60岁以上23例,1-10岁患儿及60岁以上老人为ADR高发年龄群,比例分别为35.98%、14.02%,其中,1-10岁患儿的比例最高。
2.2给药途径本组164例患者中,129例为阿奇霉素首次使用患者,仅35例为一次以上用药,首次用药者更易出现ADR。而且,164例患者中163例为静脉滴注给药,仅1例为口服用药,静脉滴注ADR发生率高达99.40%(163/164),静脉给药更易诱发ADR。
2.3ADR发生时间本组164例患者中102例ADR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比例为62.20%,发生于用药30min以后的仅为62例,比例为37.80%,用药30min以内为ADR高发期。
2.4累及系统器官见表1。胃肠道为阿奇霉素用药ADR最常累及的系统器官,比例为56.10%,其次分别为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
3讨论
阿奇霉素于1995年,在我国被批准生产,在临床中逐步尝试应用到新时期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剂型全面的一类抗生素药物,临床使用结果显示,该药物比其他抗生素药物优势显著,比如,化学结构更为稳定、体内分布广泛、血药浓度高、抗菌性能强、半衰期长、易耐受、疗程短、较少ADR反应[5]。但是,具体用药分析报告显示,阿奇霉素用药ADR现象的确存在,且部分反应会造成患者休克甚至死亡,轻者也会影响到患者全身的系统器官。因此,深入分析掌握阿奇霉素ADR现象发生特点,探索为用药患者进行干预的具体方案,是临床医师对阿奇霉素进一步使用时,必须努力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我院对164例阿奇霉素用药ADR现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结果发现,患者中男性(85例)比女性(79例)多,但差别不大,1-10岁的儿童(59,35.98%)及60岁以上的老人(23,14.02%)多,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患者(99.40%,163例)多,为初次使用阿奇霉素者(129例,78.66%)多,且不良反应多在病人用药后30min内出现(102,62.20%)。这些数据反应出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其ADR现象在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服药时间方面的发生特点,临床医师应当在ADR高峰期内给予这些高发人群以重点关注,并及时给予其处理与帮助,避免ADR对病患造成过多的伤害。比如,患者如非必须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可优先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或者在患者症状减轻并稳定后,将静脉给药方式换成口服给药。
本次研究还发现,阿奇霉素ADR现象累及患者消化道例数(92例,56.10%)最多,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但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也处于该ADR现象的影响下,可受到其损害。因此,临床医师应用阿奇霉素为患者施治,应当为这些容易受累及的系统器官施加保护干预,以降低阿奇霉素对于他们的影响,比如,在静脉滴注时为患者腹部实施热敷,为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氯苯那敏、钙剂、维生素C等进行治疗,及时地为ADR严重者进行血管扩容处理。同时,还要交代护理人员重点地关注各类系统器官累及问题发生时的预兆,并在用药前,准备好ADR现象的各类应对药物,以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得到及时地救治,比如,患者恶心时,可以适当地减缓滴注的速度。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各类ADR累及现象后,并给予其及时地对症救治后,患者多痊愈或者好转,证明该药物ADR转归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这类抗生素药物对患者具有良好疗效,不过,它与其他的抗生素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造成伤害,使患者面临健康威胁及生命危害,但是,临床医师为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出现ADR的患者给予对症救治,转归效果比较好。所以,临床医师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必须在不良反应方面给予高发群体患者以高度地关注,并且及时迅速地为发生ADR的患者进行对症救治,以切实降低ADR危害。
参考文献
[1]吴雅群.静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237-238.
[2]时荣同.34例阿奇霉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7):1043-1044.
[3]王金玉.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20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97-498.
[4]苏永立.阿奇霉素静脉给药不良反应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156-157.
[5]王梅,王倩,张强.138例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食品与药品,2011,13(11):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