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外科修补与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疗效。
方法:本院收治的6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分别接受外科修补术32例(A组)或介入封堵术33例(B组),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长期随访情况。
结果:B组有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转行手术治疗,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15.6% vs3.0%,P<0.05)。两组长期随访中均未见室间隔缺损处残余分流,心功能恢复良好,且生命体征稳定。
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较快,与外科修补的手术效果相当。
关键词:外科修补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8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79-02
外科手术修补和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主要措施[1,2]。为探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最佳术式,本研究分别采用两种术式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为本院收治的6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症状确诊;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7±3.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接受外科修补术32例(A组)或介入封堵术33例(B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A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5.2±3.4)岁;B组: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为(7.4±2.8)岁。
1.2方法。A组在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方法简述如下:胸骨正中切口后,纵向切开心包,建立体外循环,在距房室沟1~2cm处切开窦房结,牵拉三尖瓣,显露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大小进行对应修补手术操作。B组则给予介入封堵术治疗。
1.3评价指标。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长期随访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其余以“率”表示并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手术效果。除B组有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转行手术治疗外,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未发现房室传导阻滞,也未见围术期死亡,B组术后72h内的生命体征稳定,封堵器位置较好,未见残余分流。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的住院时间。B组的住院时间为(9.2±1.6)天,短于A组的(12.8±2.5)天(P<0.05)。
2.3两组的手术并发症情况。A组共有5例术后并发症,分别1例切口不愈合、2例肺部感染及2例胸腔积液,B组仅1例并发症,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15.6% vs3.0%,P<0.05)。
2.4长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长期随访中均未见室间隔缺损处残余分流,且心功能恢复良好,生命体征稳定。
3讨论
当发生室间隔缺损时,血液会发生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受两室压力差、肺血管阻力及缺损面积[3]。
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需将缺损部位进行无缝修补,而外科修补和介入封堵术均可达到此要求。本研究发现除B组1例转行外科修补外,两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表明两术式操作均安全。但B组的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表明A组术后恢复较慢,主要与其需行开胸及体外循环有关,对患儿机体的损伤较大,因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同时,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较高,主要原因为外科修补对心脏的损伤较大,可导致一些并发症,这也是影响术后康复,导致住院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远期随访发现两组的心功能均恢复良好,且室间隔缺损处未见残余分流,表明介入封堵可获与外科修补相当的治疗效果。尽管介入封堵的手术操作繁琐,个别患者可能需转行手术治疗,但考虑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势,在符合介入封堵的适应症的前提下,可考虑替代外科修补手术。介入封堵的适应症主要:年龄大于2岁,体重大于10kg,左室面缺损直径3 ~12mm(儿童以<10mm为宜),左动脉右冠瓣脱垂瓣叶未遮挡缺损口,不合并病理性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三尖瓣发育异常及中度以上三尖瓣返流。
综上所述,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两组的手术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1]洪小杨,周更须,许煊等.室间隔缺损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手术可行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8):1430-1432
[2]张云涛,郭立新,金敬琳等.比较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残余瘘[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09(7):520-522
[3]俞梅,马骥,徐耕等.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71例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2,34(6):451-453
方法:本院收治的6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分别接受外科修补术32例(A组)或介入封堵术33例(B组),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长期随访情况。
结果:B组有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转行手术治疗,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15.6% vs3.0%,P<0.05)。两组长期随访中均未见室间隔缺损处残余分流,心功能恢复良好,且生命体征稳定。
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较快,与外科修补的手术效果相当。
关键词:外科修补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28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79-02
外科手术修补和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主要措施[1,2]。为探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最佳术式,本研究分别采用两种术式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为本院收治的65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症状确诊;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7±3.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接受外科修补术32例(A组)或介入封堵术33例(B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A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5.2±3.4)岁;B组: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为(7.4±2.8)岁。
1.2方法。A组在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方法简述如下:胸骨正中切口后,纵向切开心包,建立体外循环,在距房室沟1~2cm处切开窦房结,牵拉三尖瓣,显露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大小进行对应修补手术操作。B组则给予介入封堵术治疗。
1.3评价指标。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长期随访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住院时间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其余以“率”表示并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手术效果。除B组有1例出现封堵器移位转行手术治疗外,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未发现房室传导阻滞,也未见围术期死亡,B组术后72h内的生命体征稳定,封堵器位置较好,未见残余分流。两组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的住院时间。B组的住院时间为(9.2±1.6)天,短于A组的(12.8±2.5)天(P<0.05)。
2.3两组的手术并发症情况。A组共有5例术后并发症,分别1例切口不愈合、2例肺部感染及2例胸腔积液,B组仅1例并发症,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15.6% vs3.0%,P<0.05)。
2.4长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长期随访中均未见室间隔缺损处残余分流,且心功能恢复良好,生命体征稳定。
3讨论
当发生室间隔缺损时,血液会发生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受两室压力差、肺血管阻力及缺损面积[3]。
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需将缺损部位进行无缝修补,而外科修补和介入封堵术均可达到此要求。本研究发现除B组1例转行外科修补外,两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表明两术式操作均安全。但B组的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表明A组术后恢复较慢,主要与其需行开胸及体外循环有关,对患儿机体的损伤较大,因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同时,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较高,主要原因为外科修补对心脏的损伤较大,可导致一些并发症,这也是影响术后康复,导致住院时间较长的一个原因。远期随访发现两组的心功能均恢复良好,且室间隔缺损处未见残余分流,表明介入封堵可获与外科修补相当的治疗效果。尽管介入封堵的手术操作繁琐,个别患者可能需转行手术治疗,但考虑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势,在符合介入封堵的适应症的前提下,可考虑替代外科修补手术。介入封堵的适应症主要:年龄大于2岁,体重大于10kg,左室面缺损直径3 ~12mm(儿童以<10mm为宜),左动脉右冠瓣脱垂瓣叶未遮挡缺损口,不合并病理性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三尖瓣发育异常及中度以上三尖瓣返流。
综上所述,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两组的手术效果相当。
参考文献
[1]洪小杨,周更须,许煊等.室间隔缺损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新生儿手术可行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8):1430-1432
[2]张云涛,郭立新,金敬琳等.比较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残余瘘[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09(7):520-522
[3]俞梅,马骥,徐耕等.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71例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2,34(6):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