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钟嵘、刘勰与沈约声律论之关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歌与声律的关系从出现开始就非常紧密,但直到南朝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的提出才将其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本文从沈约理论的提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中所表达的文学观等方面,通过他们的不同态度,论述了他们与声律论的关系。
  【关键词】 沈约;刘勰;钟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29-02
  沈约作为齐梁时期重要的史学家、文学家,提出的声律论提高了格律对偶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可以说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理论贡献对当时,以及后代文坛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一时代还有两位文学批评家刘勰和钟嵘,据史书记载,他们都与沈约有过交集,且在其各自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中,都对声律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一、沈约声律论的提出
  六朝作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南北互通,中西交流,文学也开始了独立与自觉。传统音韵学的发展,诗歌本身韵律的要求,加之印度梵文佛经传入中国后,如何适应其声调特点来进行翻译传播等问题的出现,都为新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对诗歌创作时声律问题的不断探索中,以讲究声律和对偶为特征的新体诗逐渐形成,为当时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大门。新体诗,又被称为“永明体”,其代表人物就是提出了“四声八病”的沈约。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但父亲被杀导致其家族没落。他虽孤苦流离,但却博览群书,聪慧好学,尤擅诗文。《梁书》中记载沈约“流寓孤贫,笃志好学” ①,钟嵘曾在他的《诗品》中评价到“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所以不闲於经纶,而长於清怨。” ②
  除了有着较高的文学成就,沈约对于文学理论,特别是声律论的贡献更是巨大。他的文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以及《四声谱》等作品中。在文体的变化上,他以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相如、班固、子建等人为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汉魏晋宋文学不断变化发展的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篇亦受其影响。在声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对诗歌声律的看重在他的《谢灵运传论》中有明确的表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③以色彩之于绘画,音调之于音乐来谈声律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他归纳出五言诗创作时应该避免的八个弊病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沈约对于声律的发现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五言诗的创作,也为后来律诗的定型打下了基础。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后世对声律论又多有批评,主要原因在于沈约对于声律的看重甚至到了一个较为严苛的地步,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创作的自由和文意的表达。
  二、刘勰对沈约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刘勰比沈约小二十多岁,且与沈约多有交集。据《梁书》记载,在《文心雕龙》完成后,因没有引起当时世人的关注,于是刘勰“欲取定于沈约”④,当时沈约身份高贵,刘勰为了让其读到自己的文章只好“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⑤沈约对刘勰影响极大,在其所创作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有一篇专以“声律”命名,并将其放在《章句》《丽辞》《比兴》等篇之前。
  在《文心雕龙》完成之后,沈约对其大为赞赏,认为“深得文理”。虽历代对沈约赞誉《文心雕龙》的理由说法不一,但却可见他们二人在文学观点上必然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首先,刘勰和沈约一样充分肯定了声律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但和“四声八病”中强调要刻意为之不同,刘勰更倾向于自然的声律。在《声律》一篇的开头就说音律源于人的语言声音,人声又是自然而生的,虽知道了这一点,但要使文章音韵和谐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文章关键”是“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⑥强调了声音是文章的关键,而要使声音合乎音韵,靠的是嘴唇。
  刘勰虽求声律和谐的自然,但他的自然有“吹籥”和“调瑟”之分。“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故无往而不壹。” ⑦陈思、潘岳类与“吹籥”,陆机、左思偏于“调瑟”。且从刘勰对《诗经》《楚辞》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对雅正之音的推崇。
  其次,在一些音韵的分类和运用上。刘勰在《声律》篇中举了一些声律运用的原则方法以及运用不正确所造成的问题。在这一部分里面所提到的飞声、沉声与沈约所说的“浮声”“切响”有相似之处。对于不相连的双声字、叠韵字的运用不当问题,类于沈约在八病中提出的大韵、小韵等弊病。
  然后在文的起源上,二人的观点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通。《谢灵运传论》的开篇即是“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⑧人带着天地灵气,五行德性而生,心中受到了触动,便会以歌咏来表达。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原道》中也提到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有了心灵思维也就有了语言,语言出现也就有了文章辞采。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文是因人而产生的。
  此外,他们虽都对声律有要求,但评价的标准是不同的,这一点在他们评价作家作品时即可看出。“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闇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⑨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虽对他们的文学才能表示赞赏,但仍觉得他们没有达到他所说的“音韵天成”的境界。
  相对来说,刘勰对声律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他认为陈思、潘岳、陆机、左思等人各有各的声律特点。总体上说,刘勰的《文心雕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沈约声律论的影响,但他在其基础上又有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三、钟嵘对声律论的批判
  同一时期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他在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中,将两汉至梁的一百多名作家分成上、中、下品进行评价,用词恳切。在文的起源上,他们三人是有一定共通性的。《诗品序》的开头说气候使万物变动,万物又触动人心,使人性情摇荡并将这种心情表现在舞蹈歌唱上。但在声律方面,则和刘勰对沈约的理论的态度相反。   据《南史·钟嵘传》中记载“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 ⑩所以等到沈约去世之后,“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 ?钟嵘在《诗品序》中明确地提出了质疑既然不用入乐,为何还要讲究声律呢?不仅如此,钟嵘可以说是完全反对沈约的声律论,他将追求严密的声律和谐的弊端一一列举出来,“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认为声律的精细繁冗会导致文辞因过于拘谨而失去了本来的真实。
  钟嵘推崇的是音调只要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就可以了,不必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它。可以说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比刘勰更加自然,更加无所拘束的“自然英旨”的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指诗歌的平淡,“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钟嵘是很反对诗歌过于平淡的。
  他所说的“自然英旨”首先是指在诗歌内容上要抒发自己的情志,充分发挥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其次就是在作诗上,不被束缚,不去勉强。这可以说是对当时重视声律辞藻的主流文学理论的一种超越。
  四、结语
  沈约的声律论虽矫枉过正,对格律的要求过于严苛,甚至他自己也无法完全做到。但他对声律地位的提高,对格律的重视无疑为诗歌增加了音乐和形式上的美感。钟嵘强烈反对将声律作为诗歌的标准,提倡不受束缚,追求自然。而刘勰虽受到沈约的文学理论影响,但并不局限于“四声八病”,也不同于钟嵘不求声律的完全反对。而是在沈约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就像他在《序志》篇中说到的“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不管对沈约和他提出的理论评价如何,声律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与定性,为后代文人创作的多样化所做出的巨大的理论贡献都是不可否认的。
  注释:
  ①④⑤姚思廉撰,陈苏镇等标点:《梁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第423页。
  ②??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页,第28页,第17页。
  ③⑧⑨穆克宏,郭丹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第212页,第212页。
  ⑥⑦?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22页,第225页,第346页。
  ⑩?李延寿撰:《南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0页。
  参考文献:
  [1]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M],北京:中華书局,1998.
  [2]姚思廉撰,陈苏镇等标点.梁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延寿.南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6]卿青芳.沈约的诗学理论及影响[M].文学语言研究,2007,2.
其他文献
【摘要】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自身内涵发展,从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笔者通过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调查,从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主动参与、结合特色、服务社会和需求导向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读物必须具备儿童可读性,必须是孩子们愿意读、喜欢读的东西。本文从押韵修辞的角度对英文儿童读物的语言展开了讨论,通过对大量英文儿童读物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了押韵修辞在英文儿童读物中的种类、具体使用形式及其在增强可读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可读性;英文儿童读物;押韵修辞  【中图分类号】I046 【文
期刊
【摘要】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小说家,他的转型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之旅。奥斯特因父亲的缺席而导致对自身身份确定性的质疑,出于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解构,重新定义了父与子的关系并获得了父性,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本文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家庭伦理中父亲角色缺失对奥斯特身心的双重影响,通过记忆书写来分析记忆在解构和建构自我身份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身份;解构
期刊
【摘要】 李碧华,香港作家、记者、编剧、教师。她的小说常常采用严峻冷静的语言以及绮丽鬼魅的笔调,描绘着爱情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表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以爱情书写传统、以爱情书写人性、以爱情书写“爱情”三个大标题,分析李碧华写作中的“非纯情写作”特色,探究《青蛇》中李碧华的古典美学审美视角,剖析出其对人性的审视和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 李碧华;《青蛇》;非纯情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与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两位文学巨匠创作的小说都广为流传,可谓各有千秋。本文对两者的小说从创作背景、现实意义、思想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资借鉴。  【关键词】 莫泊桑;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08-02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
期刊
【摘要】《孙子兵法》在兵学之外彰显的善德力量,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学校应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发挥该经典著作的文化功能,通过在内心中尚德、在互学中养德、在实践中悟德等途径进行艺德培养。  【关键词】《孙子兵法》;善道;艺德;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5-02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期刊
【摘要】 近些年来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当下的抗疫救援中,语言应急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表现出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必须负载真实信息,并经过精准传递才能发挥及时有效的“救援”功能。同时,社会舆情的正向发展离不开理性、温暖的语言表达,而针对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更是社会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语言服务  【中图分类号】 H00
期刊
【摘要】 行旅过程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改变推动了方拱乾笔下家乡意象的瓦解与重构,使得“思乡”这一文学主题获得了家国情怀。此外,不同地域间自然气候与人文气候的巨大落差也促进了方氏将历史与自我相互融摄,并借助思乡主题的写作来从更深层次的维度上审视自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气候;物候;流人;方拱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戴蒙德改编的《最蓝的眼睛》重设了部分故事场景和情节,采用了白脸戏剧策略,创造性地设置了白色玩偶场景。这种设置运用视觉化艺术效果,有效处理了黑白概念,揭示了白人性的对黑人群体的伤害,质疑和批判了白人性及其社会结构的荒谬性。  【关键词】 白色玩偶;白人性;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16-02  
期刊
【摘要】 “异化”主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安部公房的《砂女》中都有鲜明的体現,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人在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被异化的现实,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被“异化”后却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个人的人生理念。因此,本文将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异化”的比较,感知两位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不同的人生观。  【关键词】 变形记;砂女;异化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