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黑龙江流人方拱乾《何陋居集》中的气候物候描述与思乡主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行旅过程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改变推动了方拱乾笔下家乡意象的瓦解与重构,使得“思乡”这一文学主题获得了家国情怀。此外,不同地域间自然气候与人文气候的巨大落差也促进了方氏将历史与自我相互融摄,并借助思乡主题的写作来从更深层次的维度上审视自身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气候;物候;流人;方拱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14-02
  基金项目:本文是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科研规划项目“长白山游历文学研究”(项目合同号JJKH20191107SK)的阶段性成果。
  气候是指“某地区较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特征和综合统计情况”[1],而“物候现象是各年的天气气候条件的反映”[2],它们有着显著的地域属性与空间属性。
  对于游历者而言,自然节律的变化是其最容易觉察到的改变,它可以加剧其因旅行而产生的陌生化体验。
  在以之为主题的行旅文学创作中,清初被流于长白山地域的诗人方拱乾的《何陋居集》尤为瞩目。
  本文即以之为研究对象,管中窥豹,对气候与物候之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予以初步探究。
  一、概述
  方拱乾出生于文墨世家,早年即以诗文名于世,后进京担任翰林院侍讲等要职。
  顺治十四年,南闱科场案爆发,拱乾遭牵连而被流放至地处长白山脉附近的宁古塔。在被流放期间,方氏创作了《何陋居集》等诗集。
  在方氏入清之后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发现一条带有标志性意义的线索,即其“内地(都城)→东北边塞”的旅行过程。这其中,气象节候作为旅行的环境要素而存在,给予了方氏重构诗歌的素材与灵感。
  二、气候、物候与方拱乾诗作中思乡主题里的家国情怀
  “在文化固守中,思乡情结或怀旧情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思乡、怀旧情结下,异乡的一切皆不如故乡的美好……行游者就是以这样的心情、思绪以至想像来固守和提高自己原有文化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文化固守。”[3]方拱乾于年过花甲之时被迫远离故土、流徙塞北,自然也难免在诗作之中思乡念旧。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①在方氏这样长途跋涉而来的外乡人的诗作里,在气候、物候作用下而产生的陌生地理物象无疑是可以触发其生命意识与创作灵感的最为首要而直观的文學媒介。
  品析其主题宗旨和文字表达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中多有通过描述家国之念而含蓄曲折的书写思乡情怀的气候、物候诗创作:“衣冠传自异,风土较来嘉。益感君恩厚,投荒亦有涯。”(《宁古塔杂诗其二》)[4]P23
  “抚景那堪思往事,去年此日望恩心。雷霆偏中回阳律,雨露难穷隔岁阴。”(《长至其二》)[4]P75
  “齿涩空言饱,衣冰不为单。阳回谁见睆,鳷鹊在长安。”(《苦寒行》) [4]P110
  “只显皇天仁,不觉后土荒。寒燠准空明,朝夕琉璃光。”(《出户》)[4]P214
  诗歌虽然亦有怀土恋乡的情感流露,但整体上仍趋向于以物候作为征象来观照国家秩序中的自我沉落,实际具有更加耐人寻味的文化意义。
  在对上述作品进行阅读之时,可以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吊诡之处:作者遭遇流贬而命运淹蹇,在诗歌创作时存在着以悲苦凄怆之情而叙说家国之恨的动机。
  何况,“人有六情,禀五常之秀;情感六气,顺四时之序。盖文之所起,情发于中。”[5]
  气候、物候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官物象,它们的变化更足以直接而多样的触发方氏内心的情感意识。
  当作家去国怀乡、应物生感之时,完全可以以哀婉怨怼之调来批判社会现世、抗拒世俗权力。
  然而,我们却很少能在方氏的作品中读到上述内容:《宁古塔杂诗》(廿六)盛赞“君恩”之厚,《苦寒行》《出户》分别诉说“长安”之吉象与“皇天”之宽仁,似乎皆是在通过对皇权的崇仰赞颂而求取心理上的妥协。《长至》(其二)以今比昔,对求上恩而不得的失落似有所言说;但其语意有所节制,并不涉及对皇朝的抗争。
  方拱乾之所以始终保留着对王权皇恩的向往,主要是源于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与家世背景。
  首先,在甫遭祸患之时,方氏与加罪于其家族的顺治帝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不可调和,这使得他对于朝堂仍心存幻想与感激②;其次,方氏历代皆倾向于通过兼济天下而实现家族振兴,其家族成员有着世代传承的奉儒入仕、为官忠君的文化基因③,这也会对拱乾在身处患难时的人生态度有所影响。
  可以说,传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浸淫使得兼有士大夫与宿儒身份的方拱乾具有了独树一格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方拱乾在部分思乡诗中本着崇天敬君的温和理念来对气象物候进行描述,这也为其作品在文化维度上提供了一种延续感与联系感。
  方氏笔下有关思乡内容的上述描述在程式与作用上同文学史上久已有之的“黍离”主题有所相似。
  对于怀着对盛世的追想而途经此地的周大夫而言,旧都镐京处遥远苍茫的天空与满地皆是的禾黍有着沉郁、破败、苍凉、伤感的文化寓指;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种具象而生动的感觉冲击,可以更加明确而直接的引发出作者对自我与故国价值的思考。
  应该说,《黍离》以及以之作为主题的作品在特征表现方面与上文中方氏的气候、物候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方拱乾所创作的这一类型的思乡诗中,足以给予其直观而又不乏深邃的人生思索的事物同样是创作者无时无刻不在亲历亲感的物候。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二者在叙述过程之中潜隐了方向各不一致的比较视野:前者偏重于历时性的比较,作者的参比对象是斯处曾经有过的国家辉煌过往;后者则重在描述作者从熟悉的处所来到异乡后面对倏然更变的气象物候时事关于庙堂君王的想法,以共时性的地域变化来架构比较的坐标系。   概而言之,方氏将气象物候作为关键性元素而引入到诗歌创作中,这一创作程式本身实际蕴含着近与远的双层意义:从文学个案的层面来看,它有助于作者借助直观感觉表达的方式而具象生动的描写自身之于皇天君恩的认知;从文化发展的层面来看,它在有意无意间照应并延续由“黍离”主题所派生出的叙述模式,又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而透现出同一文学史系统中的、和庙堂王朝有所相关的作品在文化属性方面的关联性与共同性。
  透过这些同时存乎表述乡情的诗作内外的文学元素,似可从中窥见文人所特有的、不可輕易言道的家国情怀。
  三、总结
  在《何陋居集》中的相关诗作中,有着大量通过描述自我的家国之念而以曲折隐微的修辞方式与意蕴表达来反映生命意识、倾吐乡思乡情的诗歌,它们从文学个案与文学发展两个维度而出发以表露家国之思。
  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以文学地理作为视域而观照文人在思乡诗中所阐扬的审美偏好、道德立场、信仰思想乃至情怀追求,其意义不容小觑。
  注释:
  ①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②周乔木在《方拱乾父子流贬文学研究》(2018年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第45页)中曾基于大量顺治朝的史料考辨指出:“顺治帝对方拱乾父子的处置,在南闱科场案初起时也似未作连坐之想……方氏父子对新朝的这位少年天子始终怀有一定程度的依恋之心、回护之意。”
  ③方传理《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六十一《家政》(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吾家三百年无一吏,惟多儒生。子孙世习儒,吾之愿也……子孙居官,宜守官箴竭忠。”
  参考文献:
  [1]刘敏,方如康.现代地理科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9.
  [2]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4.
  [3]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8.
  [4](清)方拱乾.何陋居集·甦庵集[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唐)李延寿.北史·文苑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4:2781.
  作者简介:
  董定一,河北沧州人,文学博士,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位法国有影响力作家的研究,探求在法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他们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在选择研究的作品方面,主要选择他们的长篇小说,希望从局部的研究了解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对于大革命描写的整体倾向。  【关键词】 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法郎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23-00
期刊
【摘要】 高职院校打造幸福校园,有助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实现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营造。基于此,本文就围绕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如何打造幸福校园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幸福校园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幸福校园;高质量;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英雄精神的民族,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一个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用高度的职业精神,保卫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本文以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为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阐述理清韦伯的天职观的同时,连接与当代职业精神;在概括时代中英雄精神之后关联职业精神的内涵,又呼应韦伯的天职观,阐明新时代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倡导新时代青年以人民为信仰,以国家为信仰,爱岗敬业,恪尽“天职”,争做时
期刊
【摘要】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自身内涵发展,从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笔者通过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调查,从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主动参与、结合特色、服务社会和需求导向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读物必须具备儿童可读性,必须是孩子们愿意读、喜欢读的东西。本文从押韵修辞的角度对英文儿童读物的语言展开了讨论,通过对大量英文儿童读物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了押韵修辞在英文儿童读物中的种类、具体使用形式及其在增强可读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可读性;英文儿童读物;押韵修辞  【中图分类号】I046 【文
期刊
【摘要】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小说家,他的转型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之旅。奥斯特因父亲的缺席而导致对自身身份确定性的质疑,出于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解构,重新定义了父与子的关系并获得了父性,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本文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家庭伦理中父亲角色缺失对奥斯特身心的双重影响,通过记忆书写来分析记忆在解构和建构自我身份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身份;解构
期刊
【摘要】 李碧华,香港作家、记者、编剧、教师。她的小说常常采用严峻冷静的语言以及绮丽鬼魅的笔调,描绘着爱情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表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以爱情书写传统、以爱情书写人性、以爱情书写“爱情”三个大标题,分析李碧华写作中的“非纯情写作”特色,探究《青蛇》中李碧华的古典美学审美视角,剖析出其对人性的审视和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 李碧华;《青蛇》;非纯情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与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两位文学巨匠创作的小说都广为流传,可谓各有千秋。本文对两者的小说从创作背景、现实意义、思想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资借鉴。  【关键词】 莫泊桑;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08-02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
期刊
【摘要】《孙子兵法》在兵学之外彰显的善德力量,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学校应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发挥该经典著作的文化功能,通过在内心中尚德、在互学中养德、在实践中悟德等途径进行艺德培养。  【关键词】《孙子兵法》;善道;艺德;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5-02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期刊
【摘要】 近些年来突发的公共事件给人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当下的抗疫救援中,语言应急服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表现出了紧迫性和重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中,语言必须负载真实信息,并经过精准传递才能发挥及时有效的“救援”功能。同时,社会舆情的正向发展离不开理性、温暖的语言表达,而针对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更是社会治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 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语言服务  【中图分类号】 H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