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打开生命的方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a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为了遇见美好的灵魂,我们就没有必要在文字中行走;如果不是为了丰盈精神的世界,我们就无须在文字中寻找。正如周国平所说的“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这也是苏格拉底的哲学主张“认识你自己”的有效途径之一。
  熊芳芳老师的《语文不过如此》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种唤醒,一种生长,一种自我认知。对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并非在于“高大上”的理论建构,而是与生命的对话,让教师能够把握语文教学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更懂得语文,更靠近语文,从而直抵教学的本质。
  全书共三章,以题目中“不过如此”为线,分别从“文本解读,不过如此”“课堂教学,不过如此”和“写作训练,不过如此”三方面进行阐释,条理清晰、案例丰富、方法多样,文字中充满对语文、对生命的深情和思考,既有可读性,又有可借鉴性,体现了熊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人文素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笔者读过此书,深感于情于理处皆有所得,故试作浅论,以观“文心”。
  一、远方与深处:解读的突围之路
  文本解讀是教师的基本功,然而很多教师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功夫。对于文本解读的浅显化与保守化往往束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深刻性与自由度。教学,要走向远方与深处,才是解读的突围之路。对此,熊老师在第一部分“文本解读,不过如此”中提炼出三种“味道”:“原味”“深味”“新味”。从读懂到读深,再到读新,要点明晰,余味深长。为使教师真正理解、便于应用,熊老师分别概括出具体的解读方法,并列举生动的案例,一一印证。
  1.“我”心似“君”心
  什么是文本的味道呢?笔者认为就是文本的意蕴。那么“原味”就可以理解为作品最本真的意蕴,读出“原味”,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忠于作品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其最终目的是读懂。作品的“原味”如何被教师挖掘出来呢?熊老师以《项脊轩志》为例,总结出一种方法:以意逆志。何为“以意逆志”?简单理解就是读者主动“迎”着作者走。此处的“迎”有“迎接”之意,也有“迎合”之意。这种“迎接”是一种主动靠近的姿态,“迎合”则意味着想象处于作品之境,亲领身受。《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逝去的母亲、祖母和爱妻的情感同中有异,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此时,不妨运用“以意逆志”之法,将文中人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并尝试以无限接近零的距离来还原它”。熊老师在解读的时候,正是“以意逆志”,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将归有光之言皆视为己出、之行皆视为己做,发现作者情感最幽深处的密码,并进行还原。此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如以“我”之心度“君”之心,则文本之意自明,文本之情自解。
  读出文本之味,还有“咬文嚼字”“知人论世”等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个共性,就是尽量找到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以期读懂。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要明白,只要有助于读出作者之“心”,就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2.“占据要路津”
  许多教师都面临一种困境,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在“平面滑行”,难往深处挖掘。熊老师认为,文本的“深味”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高度。如何读出文本的“深滋味”?书中归纳了以下方法:辐集式、纵横式、俯瞰式等。笔者以“俯瞰式”为例,分析熊老师在解读时的“站位”意识。
  所谓“站位”,就是教师所站的“位置”,位置的高低决定了视野广度的大小。因而,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努力占据一个最佳“位置”,才有可能看到最美的“风景”。那么,教师的“站位”由什么决定?熊老师告诉读者,要站在人性的高度,才能看到真实的人生万象;如此解读,才能有最触动人心的力量产生。因而,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占据要路津”。熊老师的解读案例《自由是个不可替代的远方—从
其他文献
从教的第13个年头,我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专业瓶颈”。尽管那时我已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感到自己仍然受制于单篇课文,手脚像被捆住似的,没有自由,难以放开施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周有12节课,每天都必须备出一堂新课,工作量比较大。为了备出有效、有趣的课,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出练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谓费尽心思。辛苦并不怕,让
很多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毫不怀疑,被规训出一种虚假的辩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写作活动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更无法让学生获得在写作中深化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的素养。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一种范式:初始观点—质疑自我—提供理由—重构观点。掌握这样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第一直觉”深入思考下去,在完善自己的论证的同时抵达更深刻的思想,最终实现与材料的真正对话。这样的写作活动有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作了具体说明,强调基于学生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分
继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各学段诗词教學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再到2017年春节期间的“中国诗词大会”,这都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了解并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极大兴趣与热情。  适逢“亚圣”孟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教师需要化难为易,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尽可能地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捕捉课堂生成性資源,发掘学生潜能,创造课堂新思维。“古人计数”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
【摘 要】从学生身边真实情境中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入手开展探究活动,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科学问题,自然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进阶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思维能力 真实情境 探究任务 解决问题  传统的科学教材通常是根据单元结构中的知识体系
肖甦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尤侧重苏俄教育理论与教育制度研究。长期致力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播与研究,参与多部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翻译,主编译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2018年是B.A.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世界级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10月20日第39次大会通
当毛毛虫的世界末日来临时,美丽的蝴蝶正开始翩翩起舞,这是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刚完成的蜕变。  一、攻坚克难,走出办学困境  曾几何时,白云艺术中学也是毛毛虫的世界:基础设施差,办学条件落后;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城中村,属于广州市最后一组生源组,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优秀师资流失,学校管理水平不见起色,教学质量差,学校社会声誉不好。简言之,这是一所典
义乌大成中学创办于1941年。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二级特色示范学校。经过几代大成人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积小成,求大成”的办学理念、以“诚”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和“让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  大成中学的特色培育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通过建立“文化自觉——管理自治——课程自选——课堂自立——活动自发——人生自强”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实现心智与体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