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黄新德:戏曲正在被蚕食,我们想要找回自己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戏剧:您怎么理解小剧场戏曲?
  黄新德:《玉天仙》是黄梅戏第一个正正规规的小剧场戏曲。这是一个挑战,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回归。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要恢复传统文化,却不知道传统到底是什么。中国戏曲以前就是在勾栏瓦舍演出的,与观众距离很近,就是小剧场形式嘛。现在所谓的通天大道便是大部队、大制作、大投资,有些戏政府给了大把的钱,然后演两场就收了,布景放到仓库里去了。我们在一群高人的帮助指点下,走了这么一条小路。我们这戏没要政府一分钱,我个人认为它的意义在这里。这种小队伍、小成本、小制作的意义,很可能是当今乱象中的一股清流。
  上海戏剧:戏曲对朱买臣这个故事已经有许多演绎,黄梅戏版本有何特色?
  黄新德: 我们这个戏的解读跟人家不一样,对朱买臣到底是好人坏人不做定论。我们在中科大演出的时候,一位老教授看完说得回去考虑几天。我们这个戏起码丢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不仅仅提供了一种娱乐需求。如果这个戏能引起更多的现代年轻男女关注的话,也算是抛出一个话题,这是一次进步。中国驻韩国大使看了以后说,我们这戏让他思考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说戏曲开始探讨人性了。
  我属于“70后”,为什么要干这个事?因为我觉得这戏有点意思,也希望它有意义,戏不但要好看,还要看好。
  上海戏剧:您觉得做这个戏的意义是什么呢?
  黄新德: 我们是想要找回自己。戏曲正在逐渐被蚕食,被话剧化、电影化、娱乐化、杂技化,我们在找,尽管找的过程中未必能做到多么准确和完美,起码我们走出了这一步,我参与了就很幸福。我似乎感觉到当年历史的那些痕迹,就是前辈们在小剧场中是如何去争取观众的。我们也在争取当下的观众。在《玉天仙》中可以看到当下,我们不是完全复古、说教、食古不化,而是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现代元素、注入现代精神,在寻找自我的同时壮大思路。时代变了,完全复古是不行的,文物展示就没意思了。要让观众靠近戏曲,我觉得这是一条路,可能是一条崎岖小路,我们走着看。
  上海戏剧:能否就《玉天仙》来讲讲戏曲要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黄新德: 我从演员的角度,谈不出大理论。我的感受就是前辈们往往因为没有文化基础、没有精力和能力来总结提炼形成理论,这是戏曲的软肋。但是,戏曲之所以流传到今天,是因为它包容又善于消化吸收,现在这种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远远不如从前了。话剧在努力地大量吸收戏曲的养分,化为自身所需。然而我们好多戏曲作品却在抛弃自己的东西努力把自己变成话剧,这是不可取的。
  上海戏剧:那就谈谈您在小剧场表演中的一些体悟?
  黄新德: 就表演上来说,过去我们有一种距离感,有大乐队、有灯光、有大队人马在台上给你捧场,即使有些不足,但距离产生美嘛。然而在小剧场演出,你一个人孤零零的,就是当众孤独,近乎“裸演”的状态。距离近,壓力就来了,你丝毫不能懈怠,任何打马虎眼都是砸自己的场。
  我们这戏不是复古,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演法,而是一种全新创作,再说黄梅戏里也没这个传统戏。传统戏有套路,比如笑该怎么笑,走路应该怎么走,又比如说我这个角色朱买臣严格来讲是衰派老生,是有行当的,过去戏曲就是按照行当来定人物。
  上海戏剧:您在表演中是否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方式?
  黄新德: 为什么不可以借鉴?我演的不是一个行当,我演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此时此地这个人物怎么想、怎么感受的。如果用戏曲的程式手段无法表现的话,为什么不把话剧的体验由内到外地散发出来呢?
  我们为什么不吸收一些话剧的这种体验呢?主要是体现在用行当来演人物,现在戏曲是用人物来演行当。演员的最高境界是演人物。我觉得凡是真想进步的戏曲演员,不能在流派中醉生梦死,而应该在创新中守住本体,同时张开你的翅膀,拥抱所有的营养。
  再说,借鉴话剧是很正常的,艺术是相通的。金山、赵丹拜了周信芳为师。很多话剧古装戏都会借鉴京剧的亮相眼神、台词韵味,他们早就在吸收我们。话剧在拼命运用我们戏曲的手段扩大自己的容量,而戏曲节节败退,这是否太轻视自己了,而轻视自己的同时将会失去自己。
  上海戏剧:就像您刚才说的,以前的戏曲人一直在融合、吸收、消化,那么现在呢?
  黄新德: 谁说戏曲不改革,戏曲从来就是改革派。没有改革,哪儿来梅兰芳,哪儿来梅派呢?
  我们前辈如梅兰芳大师都是改革者,只是现在的戏曲不会营销自己了。我们不太关注时代变化,或者说过于、过度自我束缚,有了理念也不善于总结,使我们的戏曲缺少理论支撑,这样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戏曲落后了。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戏曲,还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之类的活动,这是一件大好事。戏曲进校园一定要真的拿出好东西去影响下一代,而不是去糊弄下一代。不能随便一出戏就打着这招牌进校园,这不就成下乡推销伪劣电器了嘛。但是,也不要强迫年轻人喜欢戏曲。戏曲需要沉淀、需要岁月、需要阅历,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是很正常的,还没到时候,可以先让他们稍微关注、了解一下,这件事急不得,要循序渐进、慢慢影响他们。
  (摄影/尹雪峰、祖忠人)
其他文献
上海越剧院是启动线上节目最早的一批,从今年2月8日开始第一期,到现在一共三期,总的直播量已达到46场。其中有演出资源的展示,线上的教学普及,也有为直播量身打造的、适合线上的直播类节目。上越的线上节目具有开播时间久、覆盖面广、参与人次多、形式和内容丰富、网络流量大等特点。  我们对线上节目的思考与探索分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储备与对互联网的认知。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只有经过亲身参与的过程才
期刊
疫情发生以来,各单位都纷纷做了线上节目,我们剧院老同志93岁的蒋锡礽老师第一时间(1月29日)发来了自创快板书,武汉演员张玥跟着快板书配上音乐打着节拍录制了音频,在微信上发布了。  我们主要的一个线上节目是自创的抗疫微剧《万众一心》。主创团队在24小时内创立,从搭建主创班子到素材、后期、录音等,整个团队摸索着做,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体现了责任担当,充分看到儿艺人的精神。微剧创作的中期,我们把创
期刊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各项评审工作已顺利完成。为配合现阶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原定于2020年春季在沪举行的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拟延期至2020年9月下旬举行。  特此公告。  上海白玉蘭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办公室  2020年5月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大年三十开始上海评弹团就迅速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如《众志成城迎春归》《使命》《携手共筑防疫墙》《我是一月之后才认识他》《秀发》《逆行的白百合》《儿子的微信》《甜津津,暖融融》《手机又响了》等。同时,上海评弹团在危机中主动思变,从书场走进空中剧场、抖音直播间。  我们推出的线上节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专门制作的线上演出,3月8日,上海评弹团“艺起前
期刊
第一位观众提前四十分钟就到了剧院门口,在闸机口扫描绿色随身码,测量体温,完成安检后进入剧场,这个平日里看来近乎“繁琐”的入场流程,现在却能带给观众最直接的安全感。这是2020年6月12日,阔别观众100多天之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终于打开了剧场的大门,与观众重逢。  在疫情期间,这家场团合一的国有剧团经历了哪些焦虑和挣扎,又如何面对不可抗力带来的重重考验?带着这些疑问,作为刚刚加入上话的青年从业者,
期刊
5月11日,在经历了55天的禁足之后,法国终于迎来了“解封”。人们在继续保持隔离措施的同时,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根据法国政府此前公布的解封计划,5月11日之后,病毒不会消失,仍将继续蔓延,人们要适应和病毒共存的生活,同时遵循“保护、测试、隔离”的宗旨,有序开展企业复工计划,保障公共交通运行,允许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人员流动,逐步恢复商业活动,并将公共集会的人数上限定为10人。  6月22日法国进
期刊
青年评论者看第四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  形式重要,故事也重要  刘青青  小剧场戏曲自诞生以来,便高擎实验和探索的大旗,积极寻求着传统戏曲在当下生存发展的新出路。这次小剧场戏曲节我看了两部作品,昆剧《长安雪》用了间离的舞台效果,越剧《再生·缘》则采用了“沉浸式”戏剧的概念。尽管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但从两部作品身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重形式轻文本、重理念轻故事的倾向。如果说前者在二伶工的插科打诨中变成
期刊
黄豆豆对话马修·伯恩  百余年来,芭蕾舞剧《天鹅湖》一直是世界各大芭蕾舞团竞相上演的作品,也是全世界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尽管俄罗斯学派的《天鹅湖》一直被奉为经典,但是还是有许多著名编舞家知难而上挑战这一经典版本。英国编舞大师马修·伯恩于1995年推出的男版《天鹅湖》就被认为是当代最具颠覆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2018年,这部新经典推出了新版本,今年8月,这部新版将上演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期刊
2019年6月29日,在上戏佛西楼举行了《狂飙》复排两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2017年5月,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静安区文化局共同打造的青春版话剧《狂飙》作为2017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开幕大戏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值《狂飙》复排演出两周年之际,举办这次研讨会来总结好的做法和模式,为日后创作演出、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黄昌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狂飙》从2017
期刊
玉天仙是谁?她是“马前泼水”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角崔氏,但她又不是。  2017年,我们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准备排演黄梅戏小剧场作品《玉天仙》,院里把女主角玉天仙这个角色交给了我,欣喜之余压力也随之而来。  这是我们黄梅戏的第一部小剧场作品,意义非凡。在表现形式上,这部戏采用了一些话剧的手法,需要演员时而跳进时而跳出。在风格上,这部戏既有正剧成分,也有喜剧的成分,台上其他演员的表演都具有喜剧色彩,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