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初,水彩作为“西学东渐”传入我国。中国的水彩画,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的民族性就是最敏感的问题。为促进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阐释艺术的民族性问题,结合当前时代背景,探讨中国水彩画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 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文化
一、
水彩画这门外来艺术,在中国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要不要提倡民族化?怎样体现民族性呢?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一是没有必要强调民族化问题。只要表现出了画家本人的思想意识的文化修养,其民族精神必然体现其中。二是要强调水彩画的民族风格。王肇民说:“就油画、水彩等以外国传播过来的画种而言,民族风格是很重要的。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就是中国的民族文化,没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就不是中国民族文化,依然是舶来品。”他还强调,民族风格是学来的,是作者立足于现实,在传统中学来的,在传统的发生,发展,交流,演变的过程中学来的,说不学便不了解民族风格,其作品也不可能有民族风格的出现。其次,也要了解民族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一模一样,其类别很多,变化很大,或时代变迁而风格各异,或由于文化交流而推陈出新,或由于种族不同而个标一格,或由于阶级差别而有华有朴。所以民族风格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大力学习尚不能得其一二,如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
二、
现就从艺术本身谈起。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灵活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一个人这样做,目的是把他反复感到的东西传达给别人。”笔者也认同“艺术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那么艺术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有什么联系吗?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共同的根本的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各民族的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生活领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斗争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理状态)和审美形式(包括艺术趣味,表达方式,欣赏习惯等)在艺术活动中统一的反映和表现。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灵魂。果戈里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他是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以全民族的眼睛观察它,只要他的感情和他所说的话使他的同胞们觉得,仿佛正是他们自己这么感受和这么说似的。别林斯基说:“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不在于那一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它了解事物的方式。”鲁迅谈陶元庆画的西洋画时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若在艺术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则表明它具有了艺术的民族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创作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要强调艺术的民族性呢?由于作品总是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而每个人的性格,修养不同,产生了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因此各自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若作者很好地表现了民族的精神状况,就更容易为本民族的群众接受,引起共鸣,艺术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群众性,就越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本民族的艺术家来说,提倡民族性能够促使其创作走向成熟。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外来艺术。各民族艺术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断向前发展的。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曾说:“东西方艺术从来就是互相吸收,借鉴的,形式,技巧等仅是传达我的情感,思想等的语言。如果说这种语言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那我就借鉴。”由此可以看到东西方的艺术都可以变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手段,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为我所用”。笔者认为今天大量外国文化流入中国,年轻人都对西方的东西很兴趣,西方化的倾向很强烈,不用强调,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学。因此水彩画的民族性应注重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研究;二是深入生活。下面将作分别探讨。
三、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胜过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都不够,在种情况下说融合就有一个落差,很难真正地做到融合。许多学西画的画家对西方从古典一直到近代的新表现主义画家都滚瓜烂熟,但对唐宋以来的画家则非常陌生。东西文化同样是优秀丰厚的文化,都必须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然而我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籍华人画家庄喆语曾说,中与西应看成一个整体。而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则要不断地观照,以新的角度去观照,它就会显示出鲜活的生机。西方的一些大学者是看重中国文化的,而且拼命在学。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没落的同时,赞叹非洲及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此时西方开始寻找出路,向中国,日本,非洲艺术学习。毕加索的作品中就使人感到野蛮粗狂的非洲艺术的惊人魅力。在艺术表现上画家注重精神性的表达,强调意境的创造,这同中国哲学,文学,戏曲等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根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由此要使艺术作品体现民族精神,就必须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林风眠就是一个榜样。他的老师杨西斯曾告诫他:世界艺术俞趋大同,也就俞应保留民族特色。要去发现和发扬自己民族艺术传统才能自立世界民族之林。他的画吸取了中国艺术的许多宝贵传统,如那些活跃在水草间的白鹭,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汉唐绘画、民间瓷绘“流动如生”线描的推崇,对青瓷温润而清冽韵味的钟爱,对力与美的和谐之理想追求以及对迅疾的中峰运线的把握。此外,他笔下的那种侧面、投影式的乌鸦形象,也明显地借鉴了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的风格。在调和中西方面,他遵循了借鉴而不摹仿的原则,真正发挥了借鉴的作用——“为我所用”,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对于水彩画的民族性,我们是否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呢? 英国水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值得我们去学习,然而,另一方面它过分程式化,所显示的艺术效果是理性重于感性。他们常用程式化的作画方法或烦琐的工具来处理,有时在精密的铅笔轮廓阶段后,进行极其复杂的色彩填充。尤其因为他们特别强调所表达物象的时间感和阳光感等。作品是精益求精了,但是对所描绘对象的新鲜感和艺术作品最感人的情和意就欠缺了,而这情和意正是我们传统艺术中最注重的、力求反映的东西,同时也是作品艺术趣味的顶峰。中国传统绘画的古训,讲究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境界,用笔严谨,掂斤估两,高度精炼,近装饰风或稚拙味,这些都是画家高深的造诣和风格的结晶。水彩画可以大胆学习和追求这些情趣,这大概就是传统的“神似”之处。
四、
世界上各民族艺术的民族性也在不断发展中,可能有些不平衡。也不能否认,信息畅通,各个民族的特征都在瞬间演变。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随着当代的社会节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把过去的民族性全盘为可成为今天的民族性,从而不承认有今天的民族风格。要使我们的民族传统的长河越来越宽,只能靠一代代的艺术家植根于人民中,在现代生活的启示下不断创新补充。别林斯基说:“既然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表现。那么这种生活对艺术必有巨大的影响,它之艺术有如燃油之于灯中之火,或这更进一步,犹如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黑格尔也说过:“艺术家创造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中,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的多。而且记得多……得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我国的艺术也和整个民族同步前进,很自然逐渐形成中国的时代特色的艺术,哪怕幼稚,不成熟,但已不姓“洋”,而是姓“中”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艺术了。可贵之处在于这个艺术是植根于我们民族正在变革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具有民族的时空因素,亦步亦趋与社会发展同步。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风格的民族艺术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探索,创造一批批作品,反复比较,才能知己知彼,以自己为基础吸收中外古今艺术之长,弃中外古今艺术之短。一代代不懈地努力,自然会在艺术上形成现代的民族风格。水彩艺术的民族性也是同样道理。画家王维新,他深信艺术源于民族性,源于生活,并以审美的艺术形成展示出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在不断地创造中体现。
民族化不是表面,单一的体现为某种形式,而是民族精神实质的反映。艺术创作真正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表现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会脱离我们民族的精神。而且,民族精神不是固定的,艺术创作在继承传统时还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富有生命力。因遁守旧,固步自封必然被时代所淘汰。中国水彩画若是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将会以全新的面貌独立于世界水彩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王肈民.画语.国风出版社,1992(1);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
[3]张举毅.水彩画展望.新美术,1983(3);
[4]朗紹君.林风眠的艺术历程.美术馆,2001(1);
[5]张举毅.水彩画展望.新美术,1983(3);
[6]潘鹤.民族风格的时代性与现代风格的民族性——城市雕塑创作漫谈.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1998(22);
[7]黄增炎.当前水彩画创作的几个问题.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2000(1)。
作者简介:张家梁(1978—),男,硕士, 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现任职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关键词]民族性 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文化
一、
水彩画这门外来艺术,在中国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要不要提倡民族化?怎样体现民族性呢?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一是没有必要强调民族化问题。只要表现出了画家本人的思想意识的文化修养,其民族精神必然体现其中。二是要强调水彩画的民族风格。王肇民说:“就油画、水彩等以外国传播过来的画种而言,民族风格是很重要的。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就是中国的民族文化,没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就不是中国民族文化,依然是舶来品。”他还强调,民族风格是学来的,是作者立足于现实,在传统中学来的,在传统的发生,发展,交流,演变的过程中学来的,说不学便不了解民族风格,其作品也不可能有民族风格的出现。其次,也要了解民族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一模一样,其类别很多,变化很大,或时代变迁而风格各异,或由于文化交流而推陈出新,或由于种族不同而个标一格,或由于阶级差别而有华有朴。所以民族风格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大力学习尚不能得其一二,如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
二、
现就从艺术本身谈起。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灵活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一个人这样做,目的是把他反复感到的东西传达给别人。”笔者也认同“艺术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那么艺术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有什么联系吗?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共同的根本的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各民族的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生活领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斗争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理状态)和审美形式(包括艺术趣味,表达方式,欣赏习惯等)在艺术活动中统一的反映和表现。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灵魂。果戈里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他是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以全民族的眼睛观察它,只要他的感情和他所说的话使他的同胞们觉得,仿佛正是他们自己这么感受和这么说似的。别林斯基说:“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不在于那一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它了解事物的方式。”鲁迅谈陶元庆画的西洋画时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若在艺术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则表明它具有了艺术的民族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创作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要强调艺术的民族性呢?由于作品总是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而每个人的性格,修养不同,产生了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因此各自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若作者很好地表现了民族的精神状况,就更容易为本民族的群众接受,引起共鸣,艺术作品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群众性,就越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本民族的艺术家来说,提倡民族性能够促使其创作走向成熟。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外来艺术。各民族艺术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断向前发展的。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曾说:“东西方艺术从来就是互相吸收,借鉴的,形式,技巧等仅是传达我的情感,思想等的语言。如果说这种语言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那我就借鉴。”由此可以看到东西方的艺术都可以变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手段,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为我所用”。笔者认为今天大量外国文化流入中国,年轻人都对西方的东西很兴趣,西方化的倾向很强烈,不用强调,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学。因此水彩画的民族性应注重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研究;二是深入生活。下面将作分别探讨。
三、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胜过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都不够,在种情况下说融合就有一个落差,很难真正地做到融合。许多学西画的画家对西方从古典一直到近代的新表现主义画家都滚瓜烂熟,但对唐宋以来的画家则非常陌生。东西文化同样是优秀丰厚的文化,都必须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然而我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籍华人画家庄喆语曾说,中与西应看成一个整体。而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则要不断地观照,以新的角度去观照,它就会显示出鲜活的生机。西方的一些大学者是看重中国文化的,而且拼命在学。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没落的同时,赞叹非洲及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此时西方开始寻找出路,向中国,日本,非洲艺术学习。毕加索的作品中就使人感到野蛮粗狂的非洲艺术的惊人魅力。在艺术表现上画家注重精神性的表达,强调意境的创造,这同中国哲学,文学,戏曲等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根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由此要使艺术作品体现民族精神,就必须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林风眠就是一个榜样。他的老师杨西斯曾告诫他:世界艺术俞趋大同,也就俞应保留民族特色。要去发现和发扬自己民族艺术传统才能自立世界民族之林。他的画吸取了中国艺术的许多宝贵传统,如那些活跃在水草间的白鹭,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汉唐绘画、民间瓷绘“流动如生”线描的推崇,对青瓷温润而清冽韵味的钟爱,对力与美的和谐之理想追求以及对迅疾的中峰运线的把握。此外,他笔下的那种侧面、投影式的乌鸦形象,也明显地借鉴了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的风格。在调和中西方面,他遵循了借鉴而不摹仿的原则,真正发挥了借鉴的作用——“为我所用”,表达作者的精神世界。对于水彩画的民族性,我们是否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呢? 英国水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值得我们去学习,然而,另一方面它过分程式化,所显示的艺术效果是理性重于感性。他们常用程式化的作画方法或烦琐的工具来处理,有时在精密的铅笔轮廓阶段后,进行极其复杂的色彩填充。尤其因为他们特别强调所表达物象的时间感和阳光感等。作品是精益求精了,但是对所描绘对象的新鲜感和艺术作品最感人的情和意就欠缺了,而这情和意正是我们传统艺术中最注重的、力求反映的东西,同时也是作品艺术趣味的顶峰。中国传统绘画的古训,讲究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的境界,用笔严谨,掂斤估两,高度精炼,近装饰风或稚拙味,这些都是画家高深的造诣和风格的结晶。水彩画可以大胆学习和追求这些情趣,这大概就是传统的“神似”之处。
四、
世界上各民族艺术的民族性也在不断发展中,可能有些不平衡。也不能否认,信息畅通,各个民族的特征都在瞬间演变。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随着当代的社会节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把过去的民族性全盘为可成为今天的民族性,从而不承认有今天的民族风格。要使我们的民族传统的长河越来越宽,只能靠一代代的艺术家植根于人民中,在现代生活的启示下不断创新补充。别林斯基说:“既然艺术,就其内容而言,是民族的历史生活的表现。那么这种生活对艺术必有巨大的影响,它之艺术有如燃油之于灯中之火,或这更进一步,犹如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黑格尔也说过:“艺术家创造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中,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的多。而且记得多……得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我国的艺术也和整个民族同步前进,很自然逐渐形成中国的时代特色的艺术,哪怕幼稚,不成熟,但已不姓“洋”,而是姓“中”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艺术了。可贵之处在于这个艺术是植根于我们民族正在变革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具有民族的时空因素,亦步亦趋与社会发展同步。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风格的民族艺术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探索,创造一批批作品,反复比较,才能知己知彼,以自己为基础吸收中外古今艺术之长,弃中外古今艺术之短。一代代不懈地努力,自然会在艺术上形成现代的民族风格。水彩艺术的民族性也是同样道理。画家王维新,他深信艺术源于民族性,源于生活,并以审美的艺术形成展示出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在不断地创造中体现。
民族化不是表面,单一的体现为某种形式,而是民族精神实质的反映。艺术创作真正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表现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会脱离我们民族的精神。而且,民族精神不是固定的,艺术创作在继承传统时还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富有生命力。因遁守旧,固步自封必然被时代所淘汰。中国水彩画若是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将会以全新的面貌独立于世界水彩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王肈民.画语.国风出版社,1992(1);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
[3]张举毅.水彩画展望.新美术,1983(3);
[4]朗紹君.林风眠的艺术历程.美术馆,2001(1);
[5]张举毅.水彩画展望.新美术,1983(3);
[6]潘鹤.民族风格的时代性与现代风格的民族性——城市雕塑创作漫谈.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1998(22);
[7]黄增炎.当前水彩画创作的几个问题.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2000(1)。
作者简介:张家梁(1978—),男,硕士, 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现任职深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