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责我开生面,但开风气待后生

来源 :孔学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认为,著《中国哲学史》有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古代史料或散佚仅存,或晦涩难解,非经著者解释,绝无哲学史之可言;另一方面,著者往往依自身时代的观念,解释古人之意志,其言论越有条理统系,反而离古人真相越远。这个两难问题,在近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法律史学也不例外。“法”是什么?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元问题。回避这个问题,学科不复存在;回答这个问题,不免陷于两难:古代史料似乎并未呈现出边界清晰的“法律”体系,以今人法律理念整理古代史料,则越有条理统系,去真相可能越远。
  中国法律史学科自1978年复建以来,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取得了不小成績。然而,诸如“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以刑为主”“司法行政合一”“经济、民事法律不发达”“罪刑擅断”等一系列貌似系统化、条理化的描述,却在不知不觉中离历史真相背道而驰。有鉴于此,21世纪之初,我和一些法律史学同仁致力于“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俞荣根教授则是一位积极的身体力行者。
  他认为,对中国古代法和中华法系的诸多误判,追根究底,是出于以刑为核心内容的“律令说”。中国古代的“律”,如唐律、明律、清律等,实质上都是刑事法律,而中国古代法绝非仅限于刑律,还有吏、户、礼、兵、工律等多种,其中吏政、食货、礼制立法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刑律。古人论及刑律时云:“刑为盛世所不能废,亦为盛世所不尚。”古人最为“尚”者,礼法也。贵阳孔学堂书局的主编及编辑团队,很是支持俞教授的学术理路,从而促成了“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丛书的编写。于是,年逾七旬的俞荣根教授重新披挂上阵,担当起丛书主编的重任。
  丛书第一辑于2018年出版后,书局即寄赠我一套,得享先睹之快。丛书以“礼法”为主线,纵横展开,层层剥笋,以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写法,在“重新认识中华法系”方面贡献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一、毕生以赴,立“礼法”之名 [见英文版第99页,下同]
  丛书引人注目的新见,首先体现在“礼法”概念的提出。黄侃云:“学贵发明,不贵发见。”发见者,本无而穿凿使有;发明者,本晦而发掘使明。丛书的《礼法之维:中华法系的法统流变》分册专辟一章为“礼法”正名,论证“礼法”之名并非臆说新造的“发见”,而是以古人语述古人事的“发明”。当然,客观、准确地诠释古人的语词、学术概念和法律思想,绝非易事,还要走相当长的道路。俞荣根教授为此艰苦探索40年,以《儒家法思想通论》《礼法传统与中华法系》等论著做了大量前期准备,终于在这套丛书中正式提出更为圆融的“礼法论”。经过著者的“发明”,“礼法”不再仅仅是一个古词,而是浴火重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严复曾自述翻译之难:“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在此,可以借用其语,毫不夸张地说:“礼法”一名之立,青丝成雪,毕生以赴!
  二、体大思精,建“礼法”之体 [100]
  丛书的新见,其次体现在“礼法”体系的构建。丛书不仅在《礼法之维:中华法系的法统流变》中将“礼法体系”分为礼典、律典、习惯法三个子系统,并且各分册的设计也颇具新意。以鄙人管见,丛书各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礼法之维:中华法系的法统流变》是丛书总纲,着重于驳正百多年前日本学者提出的中国古代法属于“律令体制”之说,以及基于“律令说”而衍生出来的种种误解、误读和误判,提出“礼法论”,论证“律令”是“礼法体制”下的“律令”,并提纲挈领梳理出数千年的礼法史;第二类,《先王之法:礼法学的道统传承》《奉天承运:礼法传统中的统治合法性自证》分别从道统、政统两方面,介绍了礼法思想的构成和变迁,合而观之,堪比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国礼法思想史》;第三类,《光宗耀祖:礼法传统中的继承制度》《合二姓之好:礼法传统中的婚姻制度》《礼失野求:礼法的民间样态与传承》及第二辑即将推出的各分册,分门别类论述“礼法”的具体制度表现,如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家产制度、狱讼制度、科举制度、细故纠纷解决机制、民间样态等。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法制史教科书中最为关注的律令、狱讼,在全书中仅占一册;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最薄弱甚至匮乏的民事法律,则占大头。这样挑战常规的安排,彰显出丛书的体大思精、独具只眼。
  三、各擅胜场,穷“礼法”之蕴 [100]
  丛书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各分册并不完全拘束于主编的意志,而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活泼气象。首先,分册作者老中青三代皆有,而以青年学人为主,生气勃勃。其次,分册作者大都各擅胜场,先期撰有相应学术专著:《礼法之维:中华法系的法统流变》的学术准备是《儒家法思想通论》《礼法传统与中华法系》《律令体制抑或礼法体制?——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等论作;《奉天承运:礼法传统中的统治合法性自证》的学术基础是著者的《礼与王权的合法性建构——以唐以前的史料为中心》;《先王之法:礼法学的道统传承》的学术基础是著者的《程朱礼法学研究》《明儒礼法学的心性论基础及其现代启示》等。因此,丛书定位虽然是“通俗、可读”,但正如“总序”所言,“牢牢把握学术性是丛书立足之本”。如果吹毛求疵,则丛书各册风格差异较大,有的分册更偏通俗,有的接近学术专著之体。但这恰从侧面说明了各分册作者具有相当的创作自由,得以各展所长、放手写作,穷究礼法之深蕴。
  当然,丛书成于众手,在“礼法”概念与体系初成之际,更具“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试验性质、“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开放气度。史学界关于礼制、哲学界关于礼学、法学界关于古代法律体系,都有丰富的成果和多样的见解,值得进一步吸收消化。我们期待著者在此丛书的基础上,取精用宏、更上层楼,撰成一部折中融西、体现自我的《中国礼法史》,是为学界馨香祈之!
  (责任编辑:黄  艳   责任校对:刘光炎)
其他文献
Abstract: Over more than six hundred years of reflection and awakening, Guizhou self-consciousness has developed a profound sense of self-awareness, ranging from the shaping and awakening of geographi
期刊
摘要:当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致力掘发先秦、宋明儒学的内圣学特色,如何进一步思考内圣学与外王学的关联,实为重要课题。本文拟以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外王观为题,考察陆、王系统下的外王学特色,进一步思考继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之后当代新儒学外王学的可能发展。唐、牟着重陆王的成德之教,另外针对时代问题提出新外王学。随着时代变迁,时代议题已产生变化,在功利价值盛行的今日,有必要重新思考外王学方向。陆、王承自
期刊
Abstract: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academies in Guangdong were stil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aisha xinxue and Yangming xinxue. During the Kangxi and Yongzheng period, when Cheng–Zhu lixue became
期刊
摘要:知行之辨在宋明时期是重要的哲学话题,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从知与行的内涵、诚意与致知、良知与良能等三个方面对王阳明和王船山的知行学说进行深入探讨,对船山批评阳明所反映出的哲学本体论的差异进行挖掘。阳明哲学以“心”为本,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在践履的过程中渐有扩充,这种擴充虽范围有扩大、内容有充实,但本质上孩提之时与成年之时并无区别。船山哲学以“气”为本,天地之气为先于任何存在者的全体大用,他认为
期刊
摘要:“生活儒学”作为儒学现代转型的一种理论建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它通过与现象学的批判性对话,突破了传统哲学“形上→形下”的二级架构,揭示了人类全部观念层级的三级架构,即“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或“生活感悟→形而上学→形而下学”。它以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情感为大本大源,以“注生我经”的诠释视域和诠释方法,重建了儒家的形上学“变易本体论”和形下学“中国正义论”,并落实到现代政治哲
期刊
Abstract: Confucian translation and overseas Confucian studies have always been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Confucian classics such as the Analects are not only a primer for m
期刊
摘要:本田成之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第二代学者中的代表之一,对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深刻研究,然一直未受学者重视。本文通过对他的中国经学“巫”起源观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其经学史研究的特点。并将其与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等京都学派学者对中国文化中“巫”的观点进行比较,以了解京都中国学派经学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将他的研究与同时代其他学者如白鸟库吉等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一方面可更好地定位他在日本中国学
期刊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在现代性转型中一直面对着如何重塑国民性的问题。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吴雷川在《墨翟与耶稣》中,提出以墨子的人格典范改造人心。从道德养成的有效性考察,可以看到吴雷川对当时社会病症开出的药方未见成效,他所面对的问题依然在今天困扰着我们。运用阐释学“重构”理论,反思吴雷川的墨学思想,在墨子思想中兼爱平等观和逻辑思维对培育道德是更为关键的内容。  关键詞:吴雷川 人格典范 道德培育 兼爱平等观
期刊
Abstract: Since 1978,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China has flourished, displaying multi-layered and multi-directional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
期刊
Abstract: Zhang Zai, holding that Daoxue and statecraft are inseparable, set up hi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dao, learning, and administration. The most explicit expression of Zhang’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