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2日,凤阳县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长三角(上海)产业转移(凤阳)基地暨上海·凤阳新农村建设合作基地推介会”。 会上,凤阳县重点作了投资环境说明,推介了玻璃工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4大类50个项目。会上当场就签订了13个投资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达70亿元。这是凤阳县在沪皖合作框架下首次与上海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合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共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是凤阳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一些传统产业由于受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需要向外转移。凤阳工业基础良好,煤炭、电力、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丰富,完全有条件承接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的梯度转移。古老而美丽的凤阳敞开胸怀,以开明开放的姿态期待四海宾朋,以巨大的优势和丰厚的回报迎接八方客商。”
“改革之乡”正在崛起
安徽省凤阳县是个闻名全国的改革之乡。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岗村就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凤阳位于安徽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有26个乡镇,390个行政村,人口73万人,面积1949.5平方公里。马占文不无骄傲地说,六百多年前,凤阳出了一位中国农民皇帝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凤阳还有流传华夏大地数百年之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凤阳又是“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凤阳被誉为全国著名的“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和“石英之乡”。这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中,是绝无仅有的。
凤阳历史悠久,古为淮夷之地,春秋为钟离子国,隋称濠洲,历唐宋元不变,明洪武七年朱元璋赐名“凤阳”沿用至今。凤阳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金、银、铜、钛、锰等37个矿种,其中石英石、石灰石的储量分别为100亿吨和50亿吨以上。凤阳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县之一、安徽黄牛综合开发牵动项目基地县之一。境内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资源禀赋上说,凤阳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开发投资的热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凤阳县委、县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区域生态农业县”的目标,全力实施“东向发展、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科技兴县”四大战略,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先后荣获“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安徽省文明城市”和“安徽省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
马占文告诉记者,去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亿元,比2002年增加16.1亿元,年均增幅达12%;实现财政收入2.7亿元,比2002年净增1.52亿元,年均增幅达23%,其中2006年地税收入增幅达38.8%,为全市第一;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3亿元,是2002年的3.95倍,年均增幅达41%;招商引资16.5亿元,是2002年的6.9倍,年均增幅达61.9%。
工农业比翼齐飞,迅速发展。去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9家发展到42家,实现增加值7.04亿元、销售收入24.2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2倍和4.5倍,销售收入达亿元企业8家。玻璃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工业支柱,凤阳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异型保温瓶胆和全国日用玻璃器皿、水晶玻璃生产基地。德力公司、金星实业等8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年出口创汇达256万美元,是2002年的5.3倍。2005年,在全省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考核中,凤阳排名第六。农业实现增加值14.5亿元,比2002年增加4.3亿元,年均增长9.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粮、花生、大棚蔬菜、双孢蘑菇、畜牧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特色更加鲜明。
凤阳的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昔日的改革之乡,今日的投资热土,正在中部大地上崛起。
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近年来,凤阳县委、县政府抓住中西部大开发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奋勇争先,再创辉煌。
围绕凤阳的资源、人文、区位等优势,结合产业状况及发展潜力,依托丰富独特的石英资源,加快产业升级,打造中国玻璃产业基地;依托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提升综合开发水平,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依托知名农业大县的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长三角区域生态农业县。政府为了弘扬“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创新观念、机制和方法,先后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八项承诺和九项优惠待遇”等政策,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开放,为广泛开展与各领域、各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马占文告诉记者,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和整治环境等方法,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责任制,出台 “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开展多层次、立体式、全民性的招商引资,实现了本地资源优势和外地的优势资本有效对接。
记者在凤阳了解到,他们先后参办了“中国当代名村论坛”,承办了“2005中国·凤阳石英资源及产业发展论坛”;从机关和乡镇选拔200多名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聘请了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县政府经济顾问和招商顾问;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引博工程”,从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高校引进20名博士来县经济主管部门挂职;组团参加了安徽省“香港徽商大会”、浙商投资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分别与浙江省文成县和秀洲区、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缔结为友好县区。四年累计引进项目689个,引资总额37.92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去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133万美元,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五。台湾华夏、浙江玻璃集团和北京新华联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凤阳。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和探索有效途径和手段,做到了三个转变。马占文介绍说,一是由广泛、普遍招商向重点区域招商转变,实施东向招商战略,以昆山、宁波、无锡为主的玻璃及有关制造加工企业为主;二是由一般招商向重点企业招商转变,改变过去什么项目都要、什么项目都引的局面,重点加强与浙玻、台玻、张家巷华尔润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玻璃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关注企业的资本流向,捕捉他们的投资信息、争取引进浮法玻璃、节能玻璃等高新技术项目;三是由单一的优惠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转变,以良好的政务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吸引客商。
5月22日上午,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承担的《长三角产业转移(凤阳)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上海西郊宾馆通过有关部门的专家评审,下午,召开凤阳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去年9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在凤阳举行了“新农村建设暨农村政策研讨会”。会后,凤阳、上海两地分别组织考察团相互进行了实地考察,探索产业转移对接的可能性。凤阳县政府与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今年年初,在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任浩教授的支持下,完成了《长三角产业转移(凤阳)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