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基础。②把“教师的问题”转变为“学生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③丰富多样的解疑方式,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最为棘手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呢?结合本人平时的实践,下面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基础
  1.1 把学生当朋友。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性活泼,充满朝气,个性凸显,思维敏捷,但同时叛逆性极强,在交往和合作中体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意愿倾向,这种个人情感的倾向性在与教师交往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往往喜欢和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接触,更愿意与活泼、幽默,能把自己当朋友的教师合作、交流、互动。我们教师只有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圣框,放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道“心坎”,学生才能够放下心理包袱,放开胆量轻松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一切思维活动中来。
  1.2 把学生当主人。传统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充当主演,不少教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而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作毫无意义的听众和看客。这样的做法,怎么能使学生具备思维的能力呢?肯定不会。要想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必须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充当导游或导演,我想,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被激活起来的。
  2.把“教师的问题”转变为“学生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
  我们很多教师平常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中规中矩,顺理成章,无可挑剔。一细想,难免露出破绽:教师设计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是无底的,课堂中一旦面对教师提出或出示的问题,学生难免有突如其来的感觉。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不太熟悉的文本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这就是我们平常提问题学生很难回答或回答不出的原因。如果教师只是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优秀教案的传声筒,那么场面就会更加糟糕。因为教师对教材(即文本)研究不透,对问题的提示、点拨肯定不到位,甚至没有提示,学生只有鸦雀无声了。教师赖不住课堂的沉默,只好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地说出了答案。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谈学生的思维,那只是一句空话。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极思考,形成思维的习惯,必须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即实施“话语权的改变”,也就是说学会让学生自己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质疑。比如“课始”质疑,这就对学生的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只是解决生字词的事情了。学生必须深入文本,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句段的理解到文章的语言、手法、感情等不同的角度探究文本内容,体会理解的,找出未知的。把未知的疑惑在“课始”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分析、讨论、解答。当学生疑难问题解决时,就会产生未知后的满足感,以此推动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时常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这样,不管是课前,还是课中,学生的思维闸门就被打开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的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当然,在实施“教师的问题”向“学生的问题”的转换时,学生开始可能不太敢大胆地质疑,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适时给予指导和肯定。即使提出一些不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肯定其质疑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适应,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质疑的队伍,提出许多高质量的问题。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运用“课始质疑”的方法,效果也不错。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经过预习提出了这些问题:①文章的题目是《我的母亲》,可为什么开头前几段内容都与题目无关?②母亲在我犯错惩罚我时为什么要在夜深人静时,还不许我哭出声?③第二段中“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④第16页第五自然段中:“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不尊重人呢?⑤母亲以哭的方式来化解家庭的矛盾,这说明了什么?⑥第四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⑦最后一段中的三个“如果”有何作用?⑧怎样理解“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这句话?……你看,这些角度不同、新颖的质疑,就是课前预习积极思维的结果,这些问题,也为课中的解答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丰富多样的解疑方式,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
  与质疑问难相对应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是在教师的点拨、提示下探寻答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解疑;还可以把学生临时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解疑,本小组成员解答时,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后两种方式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激情,因为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激发认知冲突,再者,处于这样年龄段的中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思维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一种成就感,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小组间的质疑解疑,解答不完整或答题思路中断时,还有同组的同学帮忙解答,这给后进生答题解除了后顾之忧,从另一个层面调动了后进生主动参与思维的积极性,这也是从整体上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思维的兴趣。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而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给予否定,这将会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非常不利的。
  还须强调的是,“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并不是任由学生去掌控课堂,教师要适时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充分当好导演。根据学生与教学的需要,教师有时可以“隔岸观火”,充当评委;有时可以自己“捎进去”,通过有效的提问,与学生互动。一句话,教师要适时的调控好课堂的局面和节奏,让教学能有序地进行,正常地开展。
  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的造就,而是长期有目的、有计划训练的结果。同行们只要有兴趣,大胆地去尝试,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其他文献
【摘要】预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兴趣都有很大帮助,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主要是从预习方法的指导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  的确,课堂教学改革给了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小组展示的时间。但前提是必须解决好预习问题,否则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我们的现实是学生在校时间少,老师没时间指导、督促。究竟如何解决预
期刊
【摘要】创新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呢?本文从学生自学中抓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强化三个方面实施在初中语文中进行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环节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学科优势,以教学为主渠道,课堂为主阵地,辅以必要的学生自学和语
期刊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
期刊
初三复习是提高毕业升学成绩的有效途径,是对三年来初中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如何通过一个阶段的复习,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知识体系,准确掌握并灵活运用各个知识点,形成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紧扣教材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人教版的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中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遵循认知规律,形成了学新的,忘旧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要利用课堂主阵地优化结构,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挖掘文本,启发引导,完善学生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孕育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创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呢?本文从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创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创建师生共同探讨完善的探究模式、创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模式四个方面来探讨适合学生发展的九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适合,学生发展,九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有威信的班主任,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具有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教育力量,所以必须要有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这样学生才能听从你教诲,与你结伴为友。  【关键词】身教,自尊,爱心,公平  1.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班主任的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①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②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
期刊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
期刊
【摘要】创意法就是创设新意之法,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即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善于转化差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重视写作生活作文、从说话作文开始,提高差生的作文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写个性文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