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伏自有福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视三伏天如洪水猛兽,想尽一切办法对付。我的中学老师祖永水先生也有一套独特的“抗伏经验”。先生曾说:“这辈子只中過一次暑,之后举一反三,渐悟四季轮回之玄奥,与三伏和谐共处。说起来,三伏也很可爱哩。”
  关于“三伏”之“伏”,祖老师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告诉我们:“伏者,潜藏也。无甚紧要事,你却在烈日当头之时强行外出,在骄阳似火之际不知回避,与常理背道而驰,不中暑才叫怪事。你得学会潜伏、躲藏,不和自然规律争锋,莫与炎炎暑气相抗,潜身收心,静气平和,如此,有益身心,增长才干。”


  遥想当年,热爱运动的祖老师在三伏天里很少做剧烈运动,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捧书而读,静心作文。每年暑假,他都过得充实而丰盈。记得高一那年暑假,他发表了十多篇文章,读了二十多本小说,惊得我们大跌眼镜,远非赞叹、敬佩等字眼可形容。
  高二那年的暑假,学校安排补课。教室里没有空调,电扇也出了毛病,祖老师打乱教学常规,上了一堂又一堂“冰雪课”。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文。尤其是讲林冲雪夜上梁山一段,祖老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林冲的身世、性格、处世哲学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等方面解析得淋漓尽致,且处处与“风雪”二字巧妙挂钩———风雪,不仅仅是指林冲身处的气候环境,而且是指林冲的遭遇充满了风雪、当时的社会弥漫着风雪、芸芸众生时刻身处风雪之中……精彩的“冰课”,让我们如临其境,如沐寒风,如踏雪域,感同身受。一堂课下来,浓浓的“风雪”早已驱散了炎炎暑气,学生们受益匪浅,敬服连连。私下里,我们编了一副对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祖老师引雪抗三伏”。
  去年,我们举行毕业聚会,祖老师自然不可缺席。聚会期间,祖老师又谈道:“‘三伏’之中充满了很多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当有一份‘伏’的哲学,大凡学业有成者,总是伏着的;大凡品行高洁之士,亦是伏着的;大凡快乐充实之人,同样是伏着的。只要伏着,就能沉着,就不会浮躁,就会摒弃傲气。伏是柔韧而谦恭的,却是强者之姿态,因为,强者尊重自然,尊重规律。”
  对于老师的见解,我们敬佩不已,沉思不已:伏天只是一个阶段,天再热,总有结束的那一天。人生亦如此,再大的苦难,也是暂時的,总会走到头。
  “伏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收获的季节还会远吗?学会伏,自有福。”我把祖老师这句话打印下来,压在办公桌、书桌的玻璃板下,以此自勉。
其他文献
有一句饮食俗谚说:北方马牛羊,南方鸭鹅鸡。  在乐山与青神、夹江交界处,有一片小平原,名叫汉阳坝,平畴千里,岷江蜿蜒,盛产花生。每年秋收之后,农家鸡群就在收过花生果的空地上放养,自由地觅食土中残留的花生,个个吃得精精壮壮、白白胖胖。用它来做菜,煎、炒、炖、炸,款款都是上品,白砍鸡尤为上口。  清水煮制,水中不加调味料,最后淋汁上桌,叫白砍鸡。全国类似的名菜有三个,上海的白斩鸡、海南的白切鸡和乐山的
期刊
丸子汤这道菜,四川当地多称元子汤,又叫清汤浮元,是一道极为普通的汤菜。但今天无论是在四川的宾馆、饭店还是路边餐馆,都难见其踪影。为什么?不是因为它难做,而是因为做起来比较麻烦。  有一年考一级厨工就有此菜。一考生做完后端至考官面前,考官一看,丸子的形状倒像那么回事,配料却不传统。汤碗里垫的豌豆尖不少,将豌豆尖夹出,丸子瞬间全部沉底;一入口丸子口感太老,不够细嫩,严重缺味,结果可想而知。  若想做好
期刊
我家有四个泡菜坛,分别用来泡辣椒、青菜等。并非是泡菜都可以同一坛子泡,要分开泡。比如泡椒一般不与泡嫩姜一个坛子,因为嫩姜会导致泡椒走籽,变成空皮皮,那樣就不香更不好吃了。  先说泡泡菜的盐水制作。  选择泡菜坛,一定要选四川做的瓦罐泡菜坛,不能用玻璃的,也避免用密封罐,那样做出来只有盐和酸味,没有四川泡菜的鲜味和香味。选好的泡菜坛,用清水洗干净,不要用任何洗涤剂,晾干备用。  准备一盆老坛泡菜水作
期刊
以梨入馔,始于云南。据说清初吴三桂率三路大军攻打昆明,抵御的南明晋王李定国退守至市郊的呈贡县一带,军中乏食。一农妇得知后,将家中的仔鸡宰杀,欲送给李定国食用,但又怕不够,便顺手从院中的梨树上摘下十几个宝珠梨(此梨系云南高僧宝珠和尚引种培育而成,因而得名。其皮色青翠,果肉雪白细嫩,汁多味甜,食后无渣,且树不甚高,举手可得),然后将鸡、梨切丁合炒成菜。  李定国食罢,觉得脆嫩香甜,不禁大赞好吃。其后,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跟随父母下放到了农村,在一个偏僻的村子落了户。当时的生产队队长叫樊玉臣,是一个少言寡语、黑黑瘦瘦的中年汉子,他见父亲对农活一窍不通,便安排父亲在队里看山。看山就是护秋,是农村最轻闲的活儿。在那年看山期间,父亲惹了一场祸。  有一天,母亲让父亲晚上回家的时候,顺便牵头驴回来,第二天一早家里要磨苞米面,好使驴拉磨。那时,生产队里养的驴都是用来拉磨拉碾子的,村里谁家要磨面碾米,可以随
期刊
记忆中,没有谁喜欢我奶奶,她毒舌、刻薄,还吝啬。  奶奶出身于台湾南部西螺的一个大户人家。作为家里最受宠的小女儿,却嫁给了爷爷这个穷书生。但爷爷很努力,在上海读了医科并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  爷爷带着奶奶,还有年幼的爸爸,来到广东汕头开医馆。很快,凭着精湛的医术和有口皆碑的人品,爷爷成了当地的名医。  为了爱情,奶奶虽背井离乡,却幸福甜蜜。  可惜好景不长。爸爸5岁时,一个闷热的夏夜,他在睡梦中隐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和学生普遍使用铝制饭盒,售价几毛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饭盒,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響。  备下一个饭盒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读小学。我有一个远房的表哥在炼油厂当工人,每天清晨,他骑着白山牌自行车去上班,昂头挺胸,动作敏捷而优美,表情则有些傲气。值得他自豪的,不仅在于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紧俏商品,更因为表哥每月三十五元的工资收入,让乡亲们羡慕不已。而让我和小伙伴们
期刊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逞能折断教鞭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贫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学生老师是不能管也不敢管的。平心而论,方快
期刊
看史,常说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我是不以为然的。“才人”当然不断地出,但也不断有被埋没的,只是“出土”了的自然有话语权,而“被埋”的没处说,也就没人知道罢了,比如我的朋友“神针”赵天才就是差点被埋没的奇才。  发现针灸奇人  1987年,我在《康复》杂志供职。有朋友在静安区卫生局工作,某日告诉我,要鉴定考查一位名气极响的民间医生,据说是上海市禽蛋公司的一个工人,叫赵天才,为社会各界义针二十年,病
期刊
高考改变人生?我一度怀疑这是个伪命题。高考前我在县面粉厂当搬运工,好歹在城里上班,好歹可以吃到很好的集体伙食,好歹可以在十分钟内赶到母亲身边照顾她。但读完大学被分配回老家的乡村中学,住在蜘蛛挂窗乌鸦探头的地主老楼,看着大雪天冻得嘬牙花不出窝的狗儿,我常常问自己:这大学究竟读得值不值啊?  若干年后我发现,这番比较实在是一种短视。倒不是说如今我早已通过努力携家人定居省城,完善了基本生计,重要的是,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