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防治冠心病的新探索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麝香保心丸上市三十年来,经过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逐步从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发展为预防心绞痛而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索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远期预后的作用,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将介绍这方面的一些新探索。
  麝香保心丸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可以出现心绞痛症状,也可以是无症状性的。临床已经知道,无论是否伴有症状,心肌缺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患者预后,心肌缺血负荷越重,患者预后越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
  麝香保心丸是治疗SMI的有效药物
  早在1997年,《中国急症医学》[1997,6(4):158]就报告了一项贾连旺等使用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患者SMI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差异,但两组相比,治疗组差异更为显著,提示麝香保心丸疗效更优。另外,患者在SMI改善的同时,治疗组较对照组室性早搏减少,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患者耐受性良好。该研究提示,麝香保心丸安全有效,可作为老年SMI的一线药物。
  2006年翁国路等开展了一项为期4周、纳入120例SMI患者的研究,比较了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的疗效[《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1:73]。结果提示所有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均缩短。另外,在服用麝香保心丸的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治疗安全可靠,长期服用也无耐药性。
  2003年,张金生等在41例冠心病SMI患者中观察了麝香保心丸的临床疗效[《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2):47]。随访4周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ST段压低次数明显减少,压低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而麝香保心丸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另外,治疗组患者平均心率、收缩压、心肌耗氧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各种类型早搏的发生次数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此项观察结果同样提示,麝香保心丸是治疗冠心病SMI的有效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SMI疗效
  2003年,刘凤英等的一项研究观察了麝香保心丸联合果糖注射液治疗SMI的临床疗效[《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12):1119],结果表明,随着治疗日程后移,两组有效率均逐步提高,中西医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从第1周的36.7%逐步达到第4周的70%,而单药组的疗效从第1周的23.3%上升至第4周的40%,可见单药组治疗期间疗效上升缓慢,总疗效不及治疗组。此项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SMI疗效更好。
  麝香保心丸改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
  在目前的临床诊疗中,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占冠心病患者的大多数,这些患者因心绞痛经常发作,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而且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较高。该病的治疗目的包括:①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②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改善患者预后。对于前一目的,西医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并且在药理学和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诊疗规范作为临床一线医生的诊治指导。然而,或由于西药的不良反应(如他汀类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阿司匹林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等),或仅由于患者对西药存在顾虑而不愿长期服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则未能被满意实施。
  在过去的30年中,已有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明,麝香保心丸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易损斑块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长期服用可能改善缺血心肌血供,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减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保护血管内皮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始动因素,因此,保护血管内皮、防治内皮功能障碍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点方向。
  已有研究证实,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降低及一氧化氮(NO)合成减少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麝香保心丸可通过升高NO和eNOS的表达水平,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一项纳入80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也证实,麝香保心丸治疗3个月可较常规治疗明显改善高分辨率超声测定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治疗6个月明显改善患者血NO、NOS、SOD、内皮素(ET)水平。提示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的形成与临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抑制动脉壁炎症反应,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发生心肌梗死时,新生血管的形成可在梗死区域附近形成新的侧支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体外研究及动物试验表明,麝香保心丸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的作用,显著减小心梗面积,促进缺血心脏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保护心肌,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灌注。
  长期应用减少远期心血管事件的探索
  一项纳入20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在平均随访2.25年间,治疗组在冠心病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的疗效优于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对照组(P<0.05)。这表明,长期(至少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及部分其他临床事件的发生。
  预防PCI后再狭窄, 重视中医药在血运重建后的价值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度或顽固性心绞痛,血管重建是缓解患者症状的有效手段。血管重建也是改善这些患者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不少患者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30%~60%,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弹性回缩、损伤部位血栓形成、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及负性血管重构等。术后仍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其中中药是常被选用的有效药物。
  VSMC异常增殖引起PCI术后再狭窄
  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有效地阻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构,但不能解决内膜增生问题。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异常增殖是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狭窄等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PCI术后VSMC的异常增殖受多种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其中内皮素-1(ET-1)作为一种强烈的促有丝分裂原,能促进VSMC分裂增殖,最终导致内膜增厚,引起PCI术后再狭窄。
  介入手术中球囊扩张或支架的机械性扩张,都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激活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其中包括ET-1。
  麝香保心丸抑制VSMC异常增殖和表型转化
  观察麝香保心丸对ET-1诱导后原代培养的人脐动脉VSMC增殖和细胞周期影响的体外试验表明,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抑制ET-1诱导的人脐动脉VSMC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但对活细胞数目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均没有影响,提示其对VSMC无毒性作用。
  ET-1诱导细胞增殖是基于其刺激VSMC从G1期进入S期,因而,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周期从G1期进入S期有关。
  动脉血管壁的VSMC分为收缩型、合成型及之间的过渡表型。收缩型为成人正常动脉壁VSMC的主要表型,通过收缩和舒张,改变血管内径,维持血管张力,控制血压,而舒张型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表型,在血管损伤修复、高血压动脉硬化和PCI术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损伤时,正常的VSMC能够从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导致VSMC大量增生。该研究小组的另一项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在一定体外培养浓度下可使VSMC系RASMCP8的部分合成型细胞转化为收缩型细胞,抑制RASMC P8的增殖作用。
  此研究为临床应用麝香保心丸抑制VSMC增殖、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证据
  麝香保心丸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以及PCI术后再狭窄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项纳入176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比较了常规治疗加用麝香保心丸与单纯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调脂和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基础上,PCI术后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半年,可较常规治疗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例数和临床再狭窄例数,造影再狭窄发生例数也显著较少,提示麝香保心丸具有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
  另一项观察麝香保心丸防治冠心病患者PCI后再狭窄疗效的研究,将60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且已接受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患者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对照组仅服用基础药物。研究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麝香保心丸用以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冠脉造影结果均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服用安全、有效。
  做了二十几年的护士
  某甲到医院做健康检查,护士拿了针要替他抽血,某甲看著闪闪发亮的针头忍不住问:“会不会痛啊?我怕痛!”
  护士说:“放心好了,我做了二十几年的护士……”
  某甲说:“太好了,我放心了!”
  然后护士一针扎下,只听到某甲杀猪般的一声惨叫,护士才缓缓接道:“没有一次不痛的。”
其他文献
抑郁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抑郁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诸多精神心理因素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研究一致认为心衰患者常共病抑郁。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共病抑郁的发生率为35%~70%,门诊患者为11%~25%;而普通人群中符合抑郁标准的人数仅为5%~10%。在心衰患者中,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共病抑郁的比例似乎并没有不同。抑郁可能是影响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例如,2001年Jiang的研
期刊
【关键词】胆结石;腹痛;处理  病例回顾  者腹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并伴有呕吐、大汗,无论以上何种病因均符合立即转诊的标准。故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全科医生迅速将患者转至医疗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医院,便于完善各项检查、请相关专家会诊以及必要时的急救处理。因此,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转诊标准及保证转运过程的顺利是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在努力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给进一步诊疗提供了更充分的
期刊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外科干预措施主要指对具有占位效应的幕上或幕下脑梗死行减压治疗。这方面的研究多是在大面积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梗死及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中进行的。卒中动物模型证据显示,早期外科减压治疗可提高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特别是皮层梗死体积,并可显著提高神经功能[1]。尽管有大量证据显示外科减压治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且可能降低病死率,但其是否可改善预后仍存在争议。  急性大面积MCA梗死的偏
期刊
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全国城镇人口约59 379万人,按照全科
期刊
小卒中(minor stroke)症状轻微,复发风险高,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因此需要积极进行风险评估。本文就小卒中近年的主要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地开展临床实践。  小卒中的概念和主要临床特点  到目前为止,小卒中还缺乏准确完整的定义。Fischer等[1]提出理想的小卒中概念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1)患者有轻微和非致残性的急性期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短期和中期功能结局;(2)
期刊
病例回顾  患者,男,69岁,以“不自主震颤1天”为主诉来诊。1天前患者开始出现头部不自主摇晃,双上肢和双手不自主震颤,言语模糊。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自述大约7天前出现发热(未测体温)、咳嗽、黄痰、鼻塞、流涕等症状。5天前,自服阿奇霉素250 mg/次,3次/d,共服用2天。期间,曾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其中每粒含金刚烷胺100 mg,对乙酰氨基酚250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
期刊
【关键词 】骨科;四肢;误诊  部疼痛,活动受限,尚可发生骨折。
期刊
“时间就是大脑”。由于公众关于卒中的知识有限,经常不能正确识别卒中的征象,并且对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要性熟悉不足,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时机的延误。提高急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就需要公众和医疗系统紧密配合、协作,充分认识卒中危害、及时就诊重要性,有识别症状的基本常识及正确转运的意识。识别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启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这是卒中生存链的第一步。  急性卒中5个主要突发预警信号:(1)单/双侧上肢
期刊
【关键词】皮炎;皮肤科用药;中药;治疗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hormone dependence dermatitis,HDD)是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简称,是因颜面部长期反复不当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潮红,或上覆粟粒样红色丘疹、脱屑、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自觉面部皮肤瘙痒、灼热、疼痛、紧绷感。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和含有糖皮质激
期刊
人微言微:早晨起床后用血糖仪测血糖是11.2 mmol/L,早饭后两小时用同样的方法测血糖是23.2 mmol/ L,这种情况是不是糖尿病?  许樟荣医生:这种情况高度怀疑是糖尿病。糖尿病诊断要靠静脉抽血诊断,最好行糖耐量试验,同时检查胰岛功能。当然,如果血糖很高,不必做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糖尿病。有条件者,应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以帮助确诊,必要时排除应激性高血糖。  快乐的玉兔06:我吃了三个月的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