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他以主人公的两段爱欲纠葛为主线,为我们深刻地展示了19世纪30年代法兰西社会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图景,蕴含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爱情与欲望的交织所导致的悲剧也造成了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出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本文以于连的爱欲作为主线,探究本书中的爱欲悲剧与时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红与黑》;爱情;欲望;斗争;文明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年—1842年)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根据一篇真实的案件改编,1827年法国《司法公报》上刊登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位青年家庭教师与女主人私通,后来又在一种嫉妒和绝望的状态下杀了她,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司汤达就根据这一案件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典型化再造,以达到反映整个法兰西社会现实的目的。
一、贯穿始终的两段悲剧爱情
《红与黑》这部作品以主人公于连的两段爱情悲剧为主要情节和中心线索,但它绝不是简单的进行爱情描写,而是融入了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社会内涵,司汤达在进行爱情描写时,还揭示出其内在的心理动因,从而反映出人物心理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
(一)与市长夫人复杂的情感纠葛
于连与市长夫人的爱欲纠葛贯穿了作品始终。于连出身平民,而市长夫人大他十岁,两人在年龄、地位和身份上有很大差距,于连在追求德瑞那夫人深层次的心理也是研究于连形象的关键,其中,俄狄浦斯情结和平等观念是其心理层面的内在动因。
就于连而言,母亲早逝,而父亲的暴虐与专横让他更加渴望得到母爱。因此在他遇到温婉,善良而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德瑞那夫人时,就被她所深深吸引。在作品的最后,于连回顾自己的一生,仍然对夫人充满了感激,说:“她对我如同母亲对孩子一般[1]。”显然,司汤达是把于连和德瑞那夫人之间的感情更偏向于恋母情节进行描绘的。此外,于连强烈的平等观念也是于连追求市长夫人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于连去追求市长夫人与他崇拜拿破仑的个人英雄主义,强烈的自尊心而引发的自卑心理,以及对于上流社会的向往和反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這些都出自于连内心强烈的平等观念。这种强烈的平等意识,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于连的征服欲,他将对市长夫人爱情的征服当做是对上流社会的一次挑战和反抗。
(二)与马蒂尔德的利用之爱
于连在之后与马蒂尔德小姐的恋情很大程度上是“攀龙附凤”的心理,而对于马蒂尔德小姐来说,她选择于连更多是一种猎奇心态,也包涵着贵族少女的任性和草率,她与于连的结合,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她看到了于连身上所显示出来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政治潜力。因此,她可以宣称:“我绝不像我的表姐妹不断地怕发生革命……因为我选择的这个人具有个性和无限大的野心”。这样看来两人其实互相利用,各有考虑的。
马蒂尔德小姐出身上流社会,她厌倦了贵族青年循规蹈矩的为人处世,渴望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映入他的眼帘。[2]这时于连的出现就填补了这一点。而在于连看来,跟马蒂尔德小姐在一起可以使他更快地通向上流社会,他对马蒂尔德小姐的爱具有深刻的目的性,并时刻保持着怀疑和不信任,这也造成于连入狱后,对马蒂尔德小姐十分的冷漠和厌倦。[3]所以说,于连和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是为了达到各自的需要而相互利用的,马蒂尔德只是喜欢她幻想中的英雄爱情主义,所以她只愿意看到于连符合她幻想的表现。于连对于马蒂尔德小姐也是另有所图,这也导致他俩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二、被欲望所左右的爱情
与德瑞那夫人、马蒂德尔小姐的爱欲纠葛贯穿了于连向上流社会奋斗的始终,这两段爱情也过多的被世俗欲望所左右,以至于都是以悲剧结尾。司汤达曾在《爱情论》中说:“爱情所能赋予的最大幸福,就是你第一次握你所钟爱人的手。”[4]于连与市长夫人的不伦之爱,其导火索就是他与德瑞那夫人两次手的碰触。而于连这两次握手的心理动因都是“欲望”胜过“爱情”。正如司汤达自己在小说中所说,“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于连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的阶层意识,让他在恋爱中为了维护他眼中的“自尊”和“平等”而不择手段。
作为身份低微的木匠之子,由于身体瘦弱,于连从小就遭受父亲和哥哥欺辱和嘲笑,他甚至憎恨他的原生家庭,这也造成了他自卑心和自尊心极强的特点,他想要出人头地来证明自己实力,并且对权力和社会地位有着狂热的渴望,这在他的很多所作所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与德瑞那夫人的感情接触中,虽然他还是比较珍惜这份感情,但他始终知道他和德瑞那夫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所以,他把与德瑞那夫人的调情、约会看作是“敌对世界的作战”。和马蒂尔德小姐的恋情更是如此,在经历了第一段恋情的“成功之后”,他对自己满腹信心,想要借助与马蒂尔德小姐的关系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登上高位。人性与欲望的交错,让于连这两段感情都变得复杂起来,为了自己的个人理想,于连不择手段,以至于他很难去追求一份纯洁的感情,这也是导致他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三、时代造就的悲剧,文明的悲歌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司汤达在展现人物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对当时的法国的社会生活有所批判,间接为我们揭示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腐朽和没落。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政治会议,为我们再现法国19世纪30年代前夕的社会图景和阶级斗争,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斗争中的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鲜明的政治色彩为这部爱情小说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资产阶级对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和教会而言,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妥协。因为法国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是贫穷的,政治上是受压迫的,它同反动僧侣,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存在着矛盾。所以于连无比怀念大革命时代,那样的时代才属于于连,因为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在拿破仑的时代有着说不清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并且大显身手。[5]但是于连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门第决定一切的时代,社会阶层固化严重,作为平民出身的于连,不得不在门楣和金钱主宰的时代穷困的生活,但于连是一个向往上流社会拒绝平庸的人,他只能借助一些所谓的“关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说,于连的悲剧也是时代间接造就的。
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悲剧,不过是这个时代下个人悲剧的一个缩影。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个于连因为“门第”以及所处阶层的原因,遭受着身心上的双重痛苦,以致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沦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于连的个人悲剧,说到底只不过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风起云涌的时代缩影,同时也是个人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司湯达.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张静怡金美兰.《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J].《大众文艺》2015(12)
[3]杨晓莲,郑警予.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4](法)司汤达.《爱情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晓敏.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07)
作者简介:田思雨(1994-),女,甘肃天水,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红与黑》;爱情;欲望;斗争;文明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年—1842年)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根据一篇真实的案件改编,1827年法国《司法公报》上刊登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位青年家庭教师与女主人私通,后来又在一种嫉妒和绝望的状态下杀了她,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司汤达就根据这一案件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形象的典型化再造,以达到反映整个法兰西社会现实的目的。
一、贯穿始终的两段悲剧爱情
《红与黑》这部作品以主人公于连的两段爱情悲剧为主要情节和中心线索,但它绝不是简单的进行爱情描写,而是融入了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社会内涵,司汤达在进行爱情描写时,还揭示出其内在的心理动因,从而反映出人物心理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
(一)与市长夫人复杂的情感纠葛
于连与市长夫人的爱欲纠葛贯穿了作品始终。于连出身平民,而市长夫人大他十岁,两人在年龄、地位和身份上有很大差距,于连在追求德瑞那夫人深层次的心理也是研究于连形象的关键,其中,俄狄浦斯情结和平等观念是其心理层面的内在动因。
就于连而言,母亲早逝,而父亲的暴虐与专横让他更加渴望得到母爱。因此在他遇到温婉,善良而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德瑞那夫人时,就被她所深深吸引。在作品的最后,于连回顾自己的一生,仍然对夫人充满了感激,说:“她对我如同母亲对孩子一般[1]。”显然,司汤达是把于连和德瑞那夫人之间的感情更偏向于恋母情节进行描绘的。此外,于连强烈的平等观念也是于连追求市长夫人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于连去追求市长夫人与他崇拜拿破仑的个人英雄主义,强烈的自尊心而引发的自卑心理,以及对于上流社会的向往和反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這些都出自于连内心强烈的平等观念。这种强烈的平等意识,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于连的征服欲,他将对市长夫人爱情的征服当做是对上流社会的一次挑战和反抗。
(二)与马蒂尔德的利用之爱
于连在之后与马蒂尔德小姐的恋情很大程度上是“攀龙附凤”的心理,而对于马蒂尔德小姐来说,她选择于连更多是一种猎奇心态,也包涵着贵族少女的任性和草率,她与于连的结合,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她看到了于连身上所显示出来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政治潜力。因此,她可以宣称:“我绝不像我的表姐妹不断地怕发生革命……因为我选择的这个人具有个性和无限大的野心”。这样看来两人其实互相利用,各有考虑的。
马蒂尔德小姐出身上流社会,她厌倦了贵族青年循规蹈矩的为人处世,渴望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映入他的眼帘。[2]这时于连的出现就填补了这一点。而在于连看来,跟马蒂尔德小姐在一起可以使他更快地通向上流社会,他对马蒂尔德小姐的爱具有深刻的目的性,并时刻保持着怀疑和不信任,这也造成于连入狱后,对马蒂尔德小姐十分的冷漠和厌倦。[3]所以说,于连和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是为了达到各自的需要而相互利用的,马蒂尔德只是喜欢她幻想中的英雄爱情主义,所以她只愿意看到于连符合她幻想的表现。于连对于马蒂尔德小姐也是另有所图,这也导致他俩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二、被欲望所左右的爱情
与德瑞那夫人、马蒂德尔小姐的爱欲纠葛贯穿了于连向上流社会奋斗的始终,这两段爱情也过多的被世俗欲望所左右,以至于都是以悲剧结尾。司汤达曾在《爱情论》中说:“爱情所能赋予的最大幸福,就是你第一次握你所钟爱人的手。”[4]于连与市长夫人的不伦之爱,其导火索就是他与德瑞那夫人两次手的碰触。而于连这两次握手的心理动因都是“欲望”胜过“爱情”。正如司汤达自己在小说中所说,“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于连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的阶层意识,让他在恋爱中为了维护他眼中的“自尊”和“平等”而不择手段。
作为身份低微的木匠之子,由于身体瘦弱,于连从小就遭受父亲和哥哥欺辱和嘲笑,他甚至憎恨他的原生家庭,这也造成了他自卑心和自尊心极强的特点,他想要出人头地来证明自己实力,并且对权力和社会地位有着狂热的渴望,这在他的很多所作所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与德瑞那夫人的感情接触中,虽然他还是比较珍惜这份感情,但他始终知道他和德瑞那夫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所以,他把与德瑞那夫人的调情、约会看作是“敌对世界的作战”。和马蒂尔德小姐的恋情更是如此,在经历了第一段恋情的“成功之后”,他对自己满腹信心,想要借助与马蒂尔德小姐的关系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登上高位。人性与欲望的交错,让于连这两段感情都变得复杂起来,为了自己的个人理想,于连不择手段,以至于他很难去追求一份纯洁的感情,这也是导致他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三、时代造就的悲剧,文明的悲歌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司汤达在展现人物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对当时的法国的社会生活有所批判,间接为我们揭示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腐朽和没落。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政治会议,为我们再现法国19世纪30年代前夕的社会图景和阶级斗争,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斗争中的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鲜明的政治色彩为这部爱情小说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资产阶级对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和教会而言,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妥协。因为法国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是贫穷的,政治上是受压迫的,它同反动僧侣,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存在着矛盾。所以于连无比怀念大革命时代,那样的时代才属于于连,因为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在拿破仑的时代有着说不清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并且大显身手。[5]但是于连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门第决定一切的时代,社会阶层固化严重,作为平民出身的于连,不得不在门楣和金钱主宰的时代穷困的生活,但于连是一个向往上流社会拒绝平庸的人,他只能借助一些所谓的“关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说,于连的悲剧也是时代间接造就的。
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悲剧,不过是这个时代下个人悲剧的一个缩影。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个于连因为“门第”以及所处阶层的原因,遭受着身心上的双重痛苦,以致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沦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于连的个人悲剧,说到底只不过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风起云涌的时代缩影,同时也是个人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司湯达.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张静怡金美兰.《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J].《大众文艺》2015(12)
[3]杨晓莲,郑警予.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4](法)司汤达.《爱情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晓敏.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07)
作者简介:田思雨(1994-),女,甘肃天水,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