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认识、了解、估计现有学校资源,采用适宜的方法上好信息技术课,以学生为中心,诱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找到学生与教师双方都能认可的学法、教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利用好课堂找到支点
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之所以成为一门技术性课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生活中的活动,工具的日趋现代化、自动化、程控化,也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前景和意义。今天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因此,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门新兴学科,怎样引导学生来学好这门课,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一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1.设备严重短缺。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大。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是1~2节/周,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只有几十台计算机,学生上课通常是2~3人共同使用一台电脑,每个学生自己每周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仅有20分钟左右。这就对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教学枯燥无味。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材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1.当今社会,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作为我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的当代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基础工具。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和手段。
三、因地适宜,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抓好基础教学。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
2.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初步接触计算机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外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电脑游戏,游戏很适合少年儿童的兴趣;他们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性问题不能产生兴趣,只有找计算机中的那些精美的图片或小游戏。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做大量的宣传,从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在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时中,笔者做了课件,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精美的现代计算机的各种硬件的图片,并在中间插入音乐,让它变得栩栩如生。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4.充分利用课堂。怎样让学生在Internet上去快速查找信息资料。首先要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哪怕是简单的操作,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教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轻视任何简单的操作技巧,技能熟练到怎样的地步,不管拿起什么样的鼠标,不管什么样的电脑,右击或双击操作都能达到弹无虚发的效果。
5.创新教学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那么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 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2004。
[3] 陶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利用好课堂找到支点
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之所以成为一门技术性课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生活中的活动,工具的日趋现代化、自动化、程控化,也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前景和意义。今天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因此,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门新兴学科,怎样引导学生来学好这门课,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一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1.设备严重短缺。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大。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是1~2节/周,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只有几十台计算机,学生上课通常是2~3人共同使用一台电脑,每个学生自己每周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仅有20分钟左右。这就对老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教学枯燥无味。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材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1.当今社会,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作为我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的当代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基础工具。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和手段。
三、因地适宜,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抓好基础教学。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
2.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初步接触计算机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再加上部分学生在校外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电脑游戏,游戏很适合少年儿童的兴趣;他们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性问题不能产生兴趣,只有找计算机中的那些精美的图片或小游戏。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做大量的宣传,从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在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时中,笔者做了课件,并在中间插入了大量的精美的现代计算机的各种硬件的图片,并在中间插入音乐,让它变得栩栩如生。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4.充分利用课堂。怎样让学生在Internet上去快速查找信息资料。首先要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哪怕是简单的操作,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教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轻视任何简单的操作技巧,技能熟练到怎样的地步,不管拿起什么样的鼠标,不管什么样的电脑,右击或双击操作都能达到弹无虚发的效果。
5.创新教学模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那么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 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2004。
[3] 陶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