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wv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接受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越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不会有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19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27-01
  临床上,很多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均同时伴有心律失常,而心衰患者会出现死亡有很大概率是由于心律失常,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心律失常导致患者死亡的概率高达40%-60%,在心律失常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室性心律失常。一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则会有难以控制的病情发展,且有较高的致死率[1]。为了深入了解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此类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与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符合且经过我院动态心电图确诊患者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最大的为76岁,最小的为58岁,平均年龄为68岁。患者的心功能NYHA经过检测之后结果如下:26例患者为Ⅱ级、42例患者为Ⅲ级、12例患者为Ⅳ级。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對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救治方案,主要包括了吸氧、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给予适当程度的利尿剂还有强心剂、扩张血管、对感染严格控制以及祛除诱发因素等措施。在此基础治疗上加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在50-100mg之间,如果有必要则在推注之后5分钟追加前次半量静脉推注,最大不得超过3mg/kg,随后每分钟2-4mg对静脉滴注进行维持。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胺碘酮。操作如下:在20毫升生理盐水融入150mg胺碘酮进行稀释,然后对患者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之内注射完成。如果患者心律失常症状转变成为窦性心律则要马上停止静脉注射,改为口服胺碘酮;如果患者服用之后没有效果则在服用之后10分钟再追加应用150mg胺碘酮,如果依然没有效果就给予患者每分钟1mg的胺碘酮静脉滴注,在6个小时之后速度改为每分钟0.5mg,在静脉滴注过程中,48小时之内最大剂量不得超过1920mg,再改为口服。
  1.3 判断标准。本次疗效判断主要如下:①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完全消失或者减少超过90%,室性心动过速症状停止,心力衰竭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程度Ⅱ级以上的判定为显效;②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减少程度为50%-90%之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减少超过50%,心功能改善程度Ⅰ级以上,心力衰竭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的判定为有效;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或者不满足以上标准的患者判定为无效[2]。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详情请见表1。
  3 讨论
  胺碘酮本身具有以下三个主要作用:抗心律失常、扩张冠脉以及扩血管降压。可以说胺碘酮本身的作用在药物当中也是属于相当少见。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疗效相对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该结果提示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不会有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能够极大程度保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能波.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河北医药.2013,13(13):169-170
  [2] 陈岚,徐进.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12,14(03):154-15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临床治疗方案,为后期儿科工作的开展加以指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治疗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参照组。其中实验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利巴韦林+阿糖腺苷+小儿清热宁颗粒),参照组采取单一的西药治疗(利巴韦林+阿糖腺苷)。安排相关临床管理人员对两组实验患儿的临床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指标涉及到患儿退烧以及疱疹消除等方面所需要的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镍钛聚髌器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  方法:选择髌骨骨折患者93例,随机分配,其中46例采用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47 例采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随访6~12月,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①两组在愈合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镍钛聚髌器组患者髌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5%,张力带组患者髌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将聚焦解决模式用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91例)、对照组(8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应激反应结果、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心理及生理应激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肠道排气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提前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儿表现为发热84.17%,惊厥86.67%,反应低下86.67%,拒乳53.33%,激惹39.17%,呕吐34.17%,体温不升9.17%,前囟紧张43.33%,肌张力增高65.83%、肌张力下降18.33%,黄疸35%,原始反射减弱52.5%,面色青灰41
期刊
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设为观察组,同期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的正常人108例,设为比对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餐后2小时血糖(2hPG)、甘油三酯
期刊
摘要: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已成为妇产科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并且随着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改进,腹腔镜在今后的妇科领域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开展腹腔镜手术共122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腹腔镜 妇科手术 应用 临床病例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13  【中图分类号】R4 【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联合心肌钙蛋白I(cTnI)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3 例,测定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B)及心肌钙蛋白I(cTnI)含量,并与 71 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AMI 组心肌酶谱和cTnI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和对比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0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分娩的孕妇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术中行硬膜外麻醉,B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用药量、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新生儿娩出时间及APgar评分上的差异性。  结果:A组患者和B组患者在麻醉起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4例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17例采用采用鼻窦炎口服液与鼻渊胶囊联合治疗,观测临床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  结果:在治疗有效率对比上,采用鼻窦炎口服液与鼻渊胶囊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及随访结果对比上,对照组8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观察组2例患儿出现恶
期刊
摘要:目的:对克龄蒙用于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对我院门诊60例围绝经期患者采用龄蒙补充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E2、FSH、潮热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各项血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E2、FSH、潮热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血脂变化明显,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且所有患者在用药后无乳腺增生及计划外的阴道出血等不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