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LC术胆道损伤的原因与处理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腹腔镜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部位、处理方法和治疗结果。
  结果:经腹腔引流、胆管壁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术后11例痊愈,1例出现胆管狭窄。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及时正确把握中转开腹指征,是防止发生胆道损伤的有效措施;胆道损伤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道损伤 胆肠吻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52-02
  随着腹腔镜手术设备的完善和手术操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成为良性胆囊疾病手术金标准,但其严重并发症——胆道损伤的发生也日益增多。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13年10月开展LC手术3200余例,发生胆道损伤12例,发生率为0.37%,我们对12例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5~69岁,平均45.6岁,均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2 胆管损伤的部位及类型:胆总管横断伤8例,肝总管部分夹闭1例,胆管部分损伤1例,副肝管损伤1例,迷走胆管胆漏1例;术中发现10例,术后发现2例。
  1.3 临床表现:本组术中发现胆总管横断伤8例,胆总管电灼伤1例,迷走胆管胆漏1例。1例术后1~2天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腹腔穿刺获得胆汗。1例术后3~5天出现黄疸乏力、纳差,MRCP提示胆管部分梗阻。
  1.4 处理方法:本组术中发现8例胆管横断伤及时中转开腹处理,另2例腹腔镜下处理,由于处理及时效果良好。①胆总管横断伤8例,立即中转开腹,7例行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1例行肝总管空肠内引流术,1例3个月时“T”管自行脱出,其余6例“T”管支撑时间为6~9个月。②肝总管电灼伤1例腹腔镜下行修补、置管引流,2周后痊愈。③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病例腹腔镜下置双套管引流,1周后胆漏症状消失,B超检查腹腔内无积液,拔管出院。
  本组术后发现2例,1例手术后第2天因腹膜炎急诊剖腹探查发现为副胆管损伤,断端已回缩入肝内无法结扎,予以置多管引流,1月后痊愈。1例因黄疸、胆道部分梗阻于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术中证实为铗夹至胆总管部分夹闭,予以行修补“T”管支撑引流,术后6个月痊愈。
  2 结果
  本组11例痊愈,术后随方1~4年无并发症,1例因3个月时“T”管自行脱出于1年后出现黄疸,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狭窄,再次手术行胆肠吻合后痊愈。
  3 讨论
  3.1 原因。
  3.1.1 解剖因素:胆道的变异很常见,胆囊管过长或过短甚至缺如,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胆囊管绕过胆总管前方或后方开口于胆总管。左、右副肝管开口于胆囊管或胆囊壶腹,迷走胆管的存在,三管关系辨认错误而损伤胆管。本组2例胆总管横断伤为胆囊管极短乃至缺如,1例副肝管损伤为开口于胆囊管。
  3.1.2 局部病变因素:急性胆囊炎起病72小时以后由于胆囊化脓、坏疽,其周围组织发生水肿伴纤维化,Colot三角结构紊乱,瘢痕组织增生致密粘连,使三角关系辨认、分离困难,在过度牵拉胆囊时易将成角的胆(肝)总管误认为胆囊管而损伤。胆囊管结石嵌顿或Mirizzi综合征致胆囊管变短或胆囊管与胆总管致密粘连,分离时易致胆(肝)总管部分撕裂伤。
  3.1.3 术中出血:在解剖Colat三角时如出现出血常导致术野不清,尤其是胆囊动脉回缩致三角内出血不止,术者慌张,盲目施夹,致胆(肝)总管损伤。本组1例肝总管部分夹闭即系此原因。
  3.1.4 电灼使用不当:对于Colat三角脂肪堆积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反复多次电凝灼分离,尤其是对大块组织长时间凝切时因电热传导致胆管电灼损伤。
  3.1.5 学习曲线: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早期由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警惕性高,病倒选择严格,因此发生胆道损伤的少,而当操作者技术较为成熟时,放松警惕,适应症放宽,盲目追求LC成功率,在遇见复杂及困难病例时而不能及时中转开腹致胆道损伤。本组有9例均发生在术者有400~700例LC操作经验时。
  3.2 胆道损伤的诊断。
  3.2.1 术中诊断:①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肝门处有异常的胆管断口出现,特别是伴有胆汁流出;②“胆囊管”切断后近端大幅度回缩;③关腹前用白色纱条放在术野几分钟,纱条有黄染则需仔细寻找胆汁来源;④切除的胆囊标本有异常发现;⑤对手术操作困难,不能确定有无胆道损伤者,Winzhow孔放置引流管有利于术后早期发现与诊断。
  3.2.2 术后诊断:术后出现黄疸、腹膜炎、引流管有胆汁等情况时,均应高度怀疑胆道损伤,应进行Bus MRCPor ERCP检查作出进一步诊断和定位。
  3.3 胆道损伤的预防。
  3.3.1 正确选择病例,术前充分评估:术前应根据自己对LC手术的熟练程序和经验选择合适病例,同时应根据患者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估手术难度,选择适应症“宜紧不宜松”。
  3.3.2 采用合适方法分离、显露胆囊管:LC手术过程没有统一规范,自术者最熟练的方式即为最安全的,笔者常采用如下方式:分离探查并先了解胆囊壶腹与肝十二指韧带的位置关系,多数病例可看到肝外胆管的位置和走行,在此后的任何操作过程中,牢记此位置关系,分离操作应从胆囊壶腹后面、胆囊管交界的远端并容易地方开始,先从胆囊后三角充分显露Winslow孔,此时往往已能显露胆囊管,再从胆囊壶腹胆囊床部位切开胆囊前壁浆膜层,利用电勾背或弯钳将胆囊管前方脂肪组织向近端钝性推剥如脱“手套状”,确认胆囊壶腹-胆囊管交界且此之上再无管道样结构,此时可确认胆囊管,弯钳分离胆囊后侧施钛夹剪断。在LC术操作过程中不必苛求显露“三管一壶腹”,胆囊管残端在确认无结石后也不必苛求长度3~5mm,10mm以内均可。   3.3.3 正确使用电勾:在LC操作中,电凝勾是主要的手术器械,因此电凝勾的使用相当重要。使用电勾时系用多次瞬间凝切,手法要稳、准、轻,仔细辨别热传导的范围。在Colat三角操作时应采用冷分离,如需电切时组织束应尽可能细而薄,透过组织能见到电勾为佳,电勾背也应尽可能抬离深面组织。
  3.3.4 采用变通的手术方式:如遇Colat三角区因巨大胆结石嵌顿或脂肪肥厚、或胆囊管过长等原因致胆囊管难以确认时,采用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是理想选择;如遇胆囊壶腹与肝总管粘连难以分离,而胆囊管已确定并可安全夹闭时,可将胆囊壶腹部分粘膜甚至整个胆囊壶腹旷置而不必强行分离,残留的胆囊壁可止血并电灼破坏粘膜。
  3.3.5 冷静果断,及时中转开腹:在LC手术过程中术者遇到突发情况一定要保持冷静。如遇变异的胆囊动脉出血,切勿盲目施夹或电凝,应吸净积血,找到出血点后上钛夹或用分离钳钳夹出血点电凝止血。如果出血难以控制果断中转开腹。中转开腹是防止手术并发症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当遇到胆囊三角致密粘连,炎性反应重,分离困难,胆管变异不能明确辨别,疑有胆囊癌、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术中可疑胆道损伤等情况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总之,中转开腹的标准应是低标准的,当术者犹豫不决时就是中转手术的时机,否则将会导致术间一瞬间的失误造成患者一生的痛苦。
  3.3.6 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当术者技术较为成熟时,往往警惕性也随着放松,自信度盲目增强,适应症明显放宽,此时是胆道损伤的高发期,因此对于LC手术术者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将每一例患者当作第一次手术操作一样谨慎,手术时两名熟练的LC手术医生同时上台可有效地减少胆道损伤发生机会。
  3.3.7 妥善放置腹腔引流:放置腹腔引流并不能防止胆漏,但可作为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及时发现胆漏,引流对于胆汁流量小的副肝管或迷走胆管可起到有效引流作用,避免再次手术,减少痛苦。笔者认为腹腔引流应是低标准的,引流不会给病人带来真正的麻烦。
  3.4 胆管损伤的处理:LC胆道损伤治疗的关键是术中及时发现并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术后发现的胆道损伤应尽早实施再次手术。胆管横断伤:根据胆管受损程度决定手术方式。如果经修剪后对合无张力应尽可能行端一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T”管保留6个月以上,此种修复为最佳;如果远、近端对合有张力,应采用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部分损伤的处理:如损伤裂口小,可腹腔镜下修补缝合,放置腹腔引流;如裂口大需开腹置入“T”管支撑引流+缝合修补。副肝管或迷走胆管损伤的处理:如果副肝管直径小于2mm,可予以结扎,如已回缩难以结扎,可行腹腔引流。直径大于2mm的副肝管往往需将其与肝总管行端侧吻合或行胆肠吻合,迷走胆管仅需腹腔镜下置腹腔引流即可。LC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所接受,但必须认识到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手术,存在着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注意积极预防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性。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冷静果断处理异常情况、及时中转开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可有效预防胆道损伤,术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道损伤在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民华.微创外科与循证医学[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0):579
  [2] 朱江帆.普通外科内镜手术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 陈训如.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68例髋臼骨折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髋臼骨折患者68例,本组68例患者中,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前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患者34例,采用K-L入路(后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患者2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患者8例。仅用前入路手术方法时让患者处于平卧位,仅用后入路手术方法让患者行健且处于半俯卧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让患者处于悬浮侧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阴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文就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加服新生化颗粒终止49天内妊娠早孕妇女疗效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  方法:把近2年药物流产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加用新生化颗粒,从不同疗效评定标准方面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  结果:加用中药组阴道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缩短,完全流产成功率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针对性的术后康复与心理干预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老年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处理,对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指导与心理干预。  结果: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焦虑/躯体化(P<0.01)、绝望感(P<0.01)及认知障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产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早产与自然性早产两者的临床结局。  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处于妊娠期的ICP早产孕妇共200例,设为观察组。统计该组所有孕妇因为ICP及其相关并发症而需要终止妊娠的早产率、孕周、处理措施及结局等各项临床数据。  结果:观察组孕妇分娩出胎儿200个;经阴道分娩的孕妇有60例,占据所有孕妇比例30.0%,而接受剖宫产生产的孕妇有14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循证护理在糖尿病并发症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59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并发症为循证护理实施对象,随机将上述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分析和记录两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知识治疗率、护理满意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两组分别接受相关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知识治疗率、护理满意率、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上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分别采用疲乏简易量表(BFI)、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及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的癌因性疲乏、焦虑及抑郁状况。  结果:两组干预前SA
期刊
摘要:目的:对药物依赖患者的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进行探究。  方法:我院就诊的药物依赖患者,随机选取40例,进行相应医学治疗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疗效。医学治疗措施:采用患者依赖药物替代递减法。护理措施:保证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安全、教育、心理等方面加强管理。  结果:根据戒毒效果,总有效率为87.5%。  结论:医学治疗合并必要的护理措施在治疗药物依赖患者上有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药
期刊
摘要:目的:对乳癌Ⅲ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  方法:选择20例于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乳腺癌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分析乳癌Ⅲ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  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0.5至3年时间的随访,共包括16例Ⅲ区淋巴结阴性患者以及4例Ⅲ区淋巴结阳性患者。随访结果显示Ⅲ区淋巴结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Ⅲ区淋巴结阳性患者,3年远处转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方法:选取来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212例,共计224个病变髋关节,所有患者均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患者早期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的情况、脱位发生的时间、手术入路、基础疾病和复位方法进行分析评估。  结果:212例共计224个髋关节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有5例患者共计5个髋关节发生早期脱位,发生率为2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教训,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发生率与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底在我院分娩的2729例新生儿,用Apɡar评分法,按1mim,5mim分别评定,对已施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为统计分析对象。  结果:用ABCD程序复苏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显著提高。  结论: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必需分秒必争,严格按照ABCD流程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