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的教育视角审视诵读教学

来源 :华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教育是重诵读的,古时的私塾先生就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对诵读很好的评价。但进入现代,“科学”的东西被大量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包括西方的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文艺理论学、文章学等,于是现代语文教育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奇观,就是出现了“讲深讲透”“析细析微”的现象,现代语文教学由此逐渐丢掉了诵读。早在40年代叶老就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己。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现象如何呢?
  综观今天的语文教育。这种重分析、重理解,轻吟悟、轻背诵的状况,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校园里、课堂上鲜有琅琅的读书声,泛滥的是练习,是喋喋不休的你问我答,是语文老师的“启发”、“点拨”、“引导”、“提问”。
  诵读,被忽视了;诵读,被遗忘了。诵读,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造成目前诵读教学的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社会历史的影响外,还有其它多种因素。
  首先,有人认为一提诵读就认为是死记硬背,就是加重学生负担,陷入了认识的误区。我们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并不等于学生不要负担,不要压力,这里有个“度”的问题。而且,诵读也并非就是死记硬背,我们今天所说的诵读在目的、内涵等方面与传统的诵读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次,取消早读就是取消了朗读背诵。取消早读,确使朗读背诵在时间和形式上失去了保证,但朗读背诵从来不是也不应该就在早读进行,这里有个怎么安排的问题。朗读、背诵不仅在课外,更在课堂内。
  另外,考试不考,就不读不背。这是一个很实际很现实的问题。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教师教学功利性的直接表现(绝无批评之意),但这也反映了对朗读背诵的理解是片面的,能背诵、默写、运用几句古诗词是背诵朗读的直接作用,但从来、也不应该绝不仅于此,它应该有更广、更深的作用。
  重提诵读,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诵读”,它摒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诵读目标、注入式的诵读方式、陈腐枯燥的诵读内容、机械僵化的诵读方法。诵读,成为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实践。
  教育部在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对于朗读背诵,新《课程标准》也在《学段教学目标》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对背诵在数量上作了要求,对典范诗文还作了推荐。
  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诵读教学应该努力構建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明确诵读的地位和作用,激发诵读兴趣
  
  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自己首先应该喜欢诵读,然后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因此在上一篇新课之时,无论是讲作者的生平,还是介绍时代背景,我都是饱含深情地背诵出来,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其实也是为朗读和背诵打基础、作铺垫,不同时代,不同情景,不同作家,写出来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情调,寄托不同的情思。一般来说,我基本上教学新课时,都先给学生范读一遍课文,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文章的情调与情思初步地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很快就对文章产生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在文章中。
  
  二、正确把握诵读的层次,提高诵读能力
  
  朗读的训练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朗读可分为四个层次:读准字词、读稳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理解。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几个层次的关系是逐步发展、逐层提高的。
  
  (一)读准字词。
  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告诉学生这一环节在预习工作时就要做得充分,在朗读时发现有哪些生字,就应该利用工具书,标上拼音。扫清阅读障碍。千万不要遇到生字就一跳而过,这样就中止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也无法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如课文《桂林山水》一文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里的“无瑕的翡翠”如果学生跳过不去读的话,那根本就不能体会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
  
  (二)读稳节奏。
  朗读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读出各种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刚开始朗读时,发现学生很喜欢唱读,或者从不注意停顿,恨不得一口气把整篇课文一下子读完。于是,先让学生从朗读具有表现力的文章开始,如《忆江南》、《桂林山水》、《匆匆》等一些韵味极强的文章,学着读出文章的韵味,因为注意了朗读的轻重缓急,所以听着就觉得格外舒服。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渐渐注意到节奏的快慢轻重了。
  
  (三)读出情感。
  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朗读时就要读出其中的人生百味。例如,读《“军神”》感情要高昂,直抒崇敬、钦佩之情;读《夜莺的歌声》节奏时而舒缓,时而高昂,读出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如果能够正确地读出文字间的感情,那理解课文的主题就不远了。
  
  (四)读出理解。
  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朗读才会声情并茂、打动人心。那光靠机械地纯读也是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我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抓住文章主要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和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课文的诵读,学生的思维发展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了,个体得到发展了。阅读的兴趣也逐渐地提高,在诵读中长大,在诵读中成长。
  诵读是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它新的更多的内涵,让我们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基点出发,以新的教育视角审视诵读教学,更让我们以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加强诵读教学。
其他文献
高考刚刚结束,做为老师和学生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在焦急的等待中,等待成绩的出来。但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不管学生的高考成绩理想与否,但我们真的已努力过。下面我就高三的语文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高考语文考点细实、知识深广。《考纲》又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很多语文老师就顺理成章地走这样一条耗时长,收效差的教学老路:“研究考试说明和近
期刊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核心,只有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智力才会有较大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思维品质,人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上的一些探索。    一、新颖独特,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创新性主要体现
期刊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用“文化熏染法”来进行古诗的教学,此法分二步:第一步,熟读成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疑问自读——大声朗读——反复朗读——有感情朗读。第二步,想象与内化,即当背诵完一首诗后。可以就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想像,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并最终引导学生把古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文化熏染法 朗读 想象与内化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期刊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四部分构成当中,《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因其内容高度抽象、深奥,学生普遍认为枯燥、空洞、乏味,难以理解最为难学。政治教师也觉得《生活与哲学》难教,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其它三个模块相比,课堂教学效果较差。那么如何提高这一模块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发挥名言警句,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变枯燥为生动的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多年以来,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关键在一个“活”字上。一是学习内容要“活”;二是教学形式要“活”;三是课堂气氛要“活”。  [关键词]:学习内容 教学形式 课堂气氛 活起来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又属于基础学科;这些都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但多年以来,语文教学费力不讨好几乎成了不
期刊
我国强调学校教育应着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每一个人都应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国土,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包括所有学生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学校的地理课教学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方面都可以涉及到爱国主义的内容,由于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国家领土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
期刊
[摘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派和教学手段,积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从而实现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农村初中 历史课堂 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甚至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将新的历史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打破了传统历史课教学中挂几张图片、抄几道复习题,要求学生机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衍生态”课堂教学,呼唤“原生态”课堂的回归,同时倡导立足数学教育的本质,从原生态的视角进行衍生、传承、激活、丰富、发展和创新,追求自然、真实和质朴,但又不失高效、深刻和卓越,焕发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原生态 衍生态 课堂教学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也得到了极大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呼
期刊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人们认识数学的过程是相似的,虽然获取的是间接的知识,但从新课程理念看,要求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用价值体验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