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统编教材的课堂,追寻“无痕”的深度学习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无痕”的学习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将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基本理念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深度学习 追寻“无痕”
基于统编教材的课堂,追寻“无痕”的深度学习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问题性、过程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结合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基本理念,探索了开展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一些实施策略。要实施“无痕”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建构全新的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基本实现“无痕”的课堂教学。
一、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搭建“无痕”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的人生舞台,課堂是神圣的!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这可能也是“班级授课制”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吧!因此,对于课堂呈现、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构建“无痕”的无结构课堂成了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必然。
在执教《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针对有些孩子对身边劳动者“熟视无睹”,甚至瞧不起“普通劳动者群体”的现状,预设了一次聊天室谈话的活动,在《为了谁》的音乐中,我和孩子们从辛劳的爸爸妈妈聊起,移情到生活中默默为自己忙碌的人们,聊他们的辛苦、聊他们的无处不在,聊他们的缺一不可,聊他们的急人所急、可亲可敬,一直聊到过往生活中自己对待他们的种种行为……
虽然没有花俏的架子,没有整齐紧凑的结构,甚至没有刻意雕饰的语言,但就是在这种仿佛是课间闲聊的氛围中,聊到了学生心坎里,孩子们被震撼后觉醒了、自我反省后落泪了,课堂上碰撞出的是生命的火花。我相信,课后当他们再次面对生活中这些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劳动者时,一定会回想起这难忘的40分钟的!
二、以角色多元化为定位,愿做“无痕”的教师
《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研究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必须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多重转变,愿做“无痕”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学会蹲身下来,成为儿童的“同龄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与儿童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当我们耐心倾听儿童的奇思妙想,充分尊重孩子并给予热情鼓励时,也就是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开始。
其次,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充实、熏陶和发展。
作为一名“无痕”的教师,更需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学会穿针引线、语言跟进,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无痕”的教育变得更精彩、更有活力。
三、以动情入心为主线,创设“无痕”的活动
道德不是无情物,“没有激情就不是德育”!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感线、情感缺失点、最佳共鸣点、拨动学生的心弦,是道德法制教育的生命线,“动情方能如心”!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无痕”的活动,以“无痕”的活动体验为主线,动情入心。
(一)课前活动——前伸酿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品德教育要重视对活动前期的体验感悟。如教学《节约用水》一课前,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去发现身边水被污染、浪费的现象,去体验停水日子的难熬,去思考家庭节约用水的措施……课前调查不仅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认知、行为现状,便于教师对症入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课前的有意观察、体验、深思,更为课堂学习“酿”了情,铺垫了情路,使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课堂情境,可以说:“自我教育已伴随着无痕的实践活动而先于课堂教学产生了。”
(二)课堂活动——动情入心
“无痕”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行为现状。在《节约用水》的课堂上,针对学生对淡水资源匮乏状况不太了解、对于3.5%的0.3%的可直接利用淡水总量的数字概念感知不足、对于自己浪费一滴水的后果认识不清等现状,老师设计了“切苹果”的主题活动:用一分再分的方法,拿一个苹果的1/16的皮做比方,引导学生直观体验3.5%的0.3%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看着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样子,我们知道这几刀已真正“切”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上深刻的印记。“无痕”活动的深刻体验,真正使学生动情入心了——以后每次学生看到滴滴答答的漏水龙头时,一定会马上想到这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
(三)课后活动——移情后延
课堂上的延伸环节以及课后的延伸活动是无痕教育取得实效、长效的关键。因此,教师巧妙运用“移情策略”,是最终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在《节约用水》中,孩子亲自体验到了淡水资源的匮乏、停水日子的煎熬后,教师利用课件巧妙地预设了“为节水广告配广告语”的活动,并希望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学生“情动而辞发”、“心动而行动”,使“无痕”的延伸活动真正成为了知行统一的有效载体。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需要“无痕”的课堂、教师、活动、对话为落脚点,以“转变教师观念为突破口、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以互动生成为重点”的无痕教育必将替代学科化的德育,它将“无痕”地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嵊州市剡山小学 浙江 嵊州 312400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深度学习 追寻“无痕”
基于统编教材的课堂,追寻“无痕”的深度学习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问题性、过程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这门课的特点,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结合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基本理念,探索了开展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一些实施策略。要实施“无痕”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建构全新的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基本实现“无痕”的课堂教学。
一、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搭建“无痕”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的人生舞台,課堂是神圣的!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这可能也是“班级授课制”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吧!因此,对于课堂呈现、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构建“无痕”的无结构课堂成了课堂深度学习研究的必然。
在执教《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针对有些孩子对身边劳动者“熟视无睹”,甚至瞧不起“普通劳动者群体”的现状,预设了一次聊天室谈话的活动,在《为了谁》的音乐中,我和孩子们从辛劳的爸爸妈妈聊起,移情到生活中默默为自己忙碌的人们,聊他们的辛苦、聊他们的无处不在,聊他们的缺一不可,聊他们的急人所急、可亲可敬,一直聊到过往生活中自己对待他们的种种行为……
虽然没有花俏的架子,没有整齐紧凑的结构,甚至没有刻意雕饰的语言,但就是在这种仿佛是课间闲聊的氛围中,聊到了学生心坎里,孩子们被震撼后觉醒了、自我反省后落泪了,课堂上碰撞出的是生命的火花。我相信,课后当他们再次面对生活中这些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劳动者时,一定会回想起这难忘的40分钟的!
二、以角色多元化为定位,愿做“无痕”的教师
《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研究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师必须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多重转变,愿做“无痕”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学会蹲身下来,成为儿童的“同龄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与儿童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当我们耐心倾听儿童的奇思妙想,充分尊重孩子并给予热情鼓励时,也就是儿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开始。
其次,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充实、熏陶和发展。
作为一名“无痕”的教师,更需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学会穿针引线、语言跟进,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无痕”的教育变得更精彩、更有活力。
三、以动情入心为主线,创设“无痕”的活动
道德不是无情物,“没有激情就不是德育”!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感线、情感缺失点、最佳共鸣点、拨动学生的心弦,是道德法制教育的生命线,“动情方能如心”!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无痕”的活动,以“无痕”的活动体验为主线,动情入心。
(一)课前活动——前伸酿情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品德教育要重视对活动前期的体验感悟。如教学《节约用水》一课前,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去发现身边水被污染、浪费的现象,去体验停水日子的难熬,去思考家庭节约用水的措施……课前调查不仅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认知、行为现状,便于教师对症入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课前的有意观察、体验、深思,更为课堂学习“酿”了情,铺垫了情路,使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课堂情境,可以说:“自我教育已伴随着无痕的实践活动而先于课堂教学产生了。”
(二)课堂活动——动情入心
“无痕”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行为现状。在《节约用水》的课堂上,针对学生对淡水资源匮乏状况不太了解、对于3.5%的0.3%的可直接利用淡水总量的数字概念感知不足、对于自己浪费一滴水的后果认识不清等现状,老师设计了“切苹果”的主题活动:用一分再分的方法,拿一个苹果的1/16的皮做比方,引导学生直观体验3.5%的0.3%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看着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样子,我们知道这几刀已真正“切”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烙上深刻的印记。“无痕”活动的深刻体验,真正使学生动情入心了——以后每次学生看到滴滴答答的漏水龙头时,一定会马上想到这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
(三)课后活动——移情后延
课堂上的延伸环节以及课后的延伸活动是无痕教育取得实效、长效的关键。因此,教师巧妙运用“移情策略”,是最终达成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在《节约用水》中,孩子亲自体验到了淡水资源的匮乏、停水日子的煎熬后,教师利用课件巧妙地预设了“为节水广告配广告语”的活动,并希望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学生“情动而辞发”、“心动而行动”,使“无痕”的延伸活动真正成为了知行统一的有效载体。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追寻“无痕”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需要“无痕”的课堂、教师、活动、对话为落脚点,以“转变教师观念为突破口、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以互动生成为重点”的无痕教育必将替代学科化的德育,它将“无痕”地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
嵊州市剡山小学 浙江 嵊州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