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时代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席卷世界,高校不可能再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去解决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研修期间对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作过程进行了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高等教育的转变进行了积极的思想解放,认为:现代大学必须负起提供教育机会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构建机动化的组织管理架构;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树立具有感召作用的使命感和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这些都为我国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人才培养
  
  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大约40年时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而中国经过近10年的飞速发展就提前进入了。可以说,如果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去寻求当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当中许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要应对这一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就必需积极谋求新一轮的思想解放。2007年9月,笔者随广东省教育厅组团到美国马里兰大学研修,管中窥豹地了解了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作过程,对当下席卷世界的教育大众化浪潮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现代大学必须负起提供教育机会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
  
  在国内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呼声,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有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些领导也多次重述了这样的教育思想。
  2007年9月7日,笔者一行拜访了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Madeleine Green在阐述联邦教育发展战略时指出,大学应该以“三个满足”为己任:第一,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二,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第三,满足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需求。
  在这里我们暂且把美国的全球战略搁置一边,就从21世纪高等教育的本质来看,Green阐述的美联邦教育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教育思想,较之于“政府有责任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理念”的思想,显得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更进步。
  笔者认为: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的高等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不应该是政府的一种恩赐,一个行为规定,一项政绩工程。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生的必需,是个体生命长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段落,是人活着而且活得有意义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知识准备、能力培训和文化熏陶。在不少发达国家,其毛入学率都已经达到80%,可以说,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必需了,这应该成为我们政府发展必须考虑的战略目标。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理念,高等教育的发展才可能排除种种非教育的、种种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因素的干扰。
  
  二、现代大学必须构建机动化的组织管理架构
  
  在9月4日的开学典礼上,马里兰大学资深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Nariman Farvandin博士简要介绍了马里兰大学的架构和管理,他在简短的讲话中多次提到“大学校小组织”的管理理念。他说,马里兰大学非常大,马里兰大学系统有11个分校,10万余学生,光马里兰大学的旗舰学校,也就是他担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college Park大学就拥有13个学院,1.4万名在职、兼职教职员工,3万5千名学生,其中研究生1万人,研究生培养项目112个,学校占地面积达7500余亩。这么大的一个学校怎么管理?Nariman Farvandin博士说,他们的管理理念是“大学校小组织”。所谓“大学校”,就是大学重在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对人财物的配置使用进行统筹。所谓“小组织”,就是各个学院、各个系、各个研究生项目、各个科研项目都是一个实体,一个干实事的、高效率的、各司其责的实体,各个实体在每年一度的预算管理下有充分的自主权;此外,还设有本科教育学院和研究生教育学院分别负责本科生的通识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管理,相当于国内高校的教务处和研究生处。
  美国教育部并没有统管全国教育机构的职能,也没有各州统一的教育政策,但是各个大学各自制定了许多可操作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体现了美国大学的自治权,体现了美国大学比较完善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比如,教师、管理人员的工资标准都是由大学参照州政府的相关政策自己制订,而不像我们国家统一类别,统一定价,严格按工资单上的数额发放,多给少给都不行。
  “大学校小组织”的管理理念首先来源于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即教育由各州政府主管,联邦教育部主要履行协调、督导职能,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州政府主要负责预算拨款以及收费标准等政策方面的调控。对学校的评估、考核则主要由非政府组织进行。学校的运行管理权主要在学校自身,在大学系统内享有充分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的各个分校。
  其次,“大学校小组织”的管理理念还有可能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倡导的decentralization的政府管理理念。decentralization翻译过来应该是分权、去中心化的意思。decentralization不是简单地分流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是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而是为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创造性而进行的合理的权力再配置。其产生的背景是后工业化社会和电子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是欧洲社会在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改造以后激发管理活力、提高管理效能所采取的一项必然举措。
  
  三、现代大学必须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2006年5月15日,哈佛大学教授路易斯出版了一本“耸人听闻”的书——《优秀却没有灵魂:一个伟大的大学是如何忘记了教育》。书中,他旗帜鲜明地抨击了哈佛大学体制的种种弊病,他指出,“哈佛教师为了保全自己的终身教授地位,越来越精于专业,而学生们却越来越沦为一般人”;与此同时,当前哈佛大学和学生的关系,更接近“更关注用户至上和公共关系”的公司形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简而言之,金钱和声望超越了原则和理性,哈佛变得越来越没有灵魂。
  自19世纪开始,哈佛大学历史上曾经进行了四次教育课程改革,分别是1869年的选修课改革(强调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1919年的集中分配制改革(强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平衡)、1945年的普通教育改革(强调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强调赋予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每一次改革,都牵一发动全身,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才培养理念。
  路易斯认为,在美国大学的教育中,特别是在哈佛大学的教育中,每个学生,无论修读何种专业,都必须接受“通识教育”。在该课程中,学生主要是学习未来如何做个好市民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而不是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用来以后找工作之类的。对学生而言,专业课中学到的数据、图形、史实等知识或许毕业了就会忘掉,但通识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更重要,更有影响:因为他们将通过该课程体系学会如何对社会负责,如何审视自己的处境——这是哈佛大学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
  1998年10月,联合国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大学关注的不仅仅是技能,而是全面发展人的潜力,培养人的德行,这与美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基本一致,我们也应该学习。学业优秀的学生就一定会有道德?路易斯认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哈佛大学总是产出领袖,但有人说从哈佛大学出来的人缺乏同情心和判断力。那么哈佛人所崇尚的道德规范到底是怎样的呢?路易斯认为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过去,由此让他们能对未来负责。正因为从哈佛大学走出来那么多领袖人物,所以它有义务加强学生道德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所提倡的这一点与我们强调学习传统教育也是一脉相通的。
  谈到具体的改革措施,路易斯认为除了把道德教育列为必修课程,让学生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哈佛教员在教学和科研上应该有侧重安排,目的是让教授更关注自己的学生。路易斯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学,我们的教师也是最好的,大部分在极其尖端的,同时也是极其狭窄的领域里有着极高的成就,但是说到要教学生一些道德课程,教他们人生意义时,教授们会问:这归哪个学院管?答案是,这不属于任何一个学院,而是属于我们全体教员。我们都得为此作出贡献。”
  路易斯在肯定哈佛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的同时,也批判了通识教育中的“用户至上主义”倾向,他认为,学校把学生当成顾客,给了学生太多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应该有的”、对他们的成长最有益处的东西。他对课程设置的建议是:“我们应该有那种能让学生感到“精神痛苦”的课程,让他们关注生活,为生活担忧,改变他们童年以来的一些想法,把他们推入人生和社会。你怎么可能想像到大学上课是—件高兴的事情?总是很开心?这算是什么大学教育!人在18到22岁之间就应该开始想些痛苦的事情了。”中国高校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譬如我们近来正在强调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忧患意识教育。
  在哈佛,分数的竞争一直存在。认为分数重要的学生自然会用该门课程是否易得高分来衡量一门课的可选性,最容易做的是选择那些他们最了解的学科或者课程。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有最大的机会获得高分。路易斯就曾建议他的孩子,尝试放松,不要为了分数选课,选那些你感兴趣或者你觉得值得一学的课程,可以学到东西的课程。
  毕竟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物质上的成功,不是金钱和名声,而是教授公民意识,确立道德准则,学会为公众服务,鼓励和激发学生相信充实的人生,以免他们在离开哈佛以后堕落、腐败。[1]这就是路易斯推崇的大学使命和教育的价值,他对哈佛的批评值得我们思考。
  下面,笔者且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为例,比较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公共基础课教育和美国高校普遍实行的通识教育。
  根据我国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4年共开设8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上述8门课程共安排了828学时,占46学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目前非外语类本科4年总学时为2700~2826学时(各专业有所不同),总学分为162~168学分。公共基础课4年为828学时,其中大学英语学时为504学时,比教育部规定的288学时多了216学时,目的在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通识教育课,目前已开出100余门课程,绝大多数专业学生必须从中选修共18个学分的课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12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占6学分。
  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本科也是4年制,它的通识教学部分在1-2年级进行,据该校本科学院院长Donna B.Hamilton女士介绍,每一位本科生在4年修学期间,必须修满至少42个学分的通识教学课程,其中英语和数学属于基础必修课,不包括在这42个学分内。通识课分4大类,由学生自由选修,分布在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实验课等专业及实践领域。
  这4类通识教育课大致细分如下:
  


  


  比较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的通选课,笔者发现,马里兰大学的通识教育有以下特点。
  一是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入学后先修通选课,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宽广的通用知识平台,避免学生太早封闭于某一专门知识技能教学而使思维缺乏弹性。
  二是通选课的学科跨度大,提供的课程多,内容丰富,学生的选择面广,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通选课提供的学位多,每年提供的通选课学位总数达3万余个,而马里兰大学本科生总数为2.5万人,每年新生仅6千余人,1-2年级学生加起来也仅约1.3万人,学生的选课余地大。
  四是在管理模式上,各门专业课都由各相关院系负责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大学本科教育学院(相当于我国高校的教务处)负责协调、组织选课,并根据各学院所开课程量和选课学生量计算并下拨经费。
  
  四、现代大学必须树立具有感召作用的使命感和普世意义的价值观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各州也没有全州统一的教育规章制度,但是每个学校都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管理规范,校长都在积极地筹款,积极地延聘人才,招揽优秀学生,制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策略,努力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一,关于联邦教育的发展战略。美国各高校强调下述三个需求:大学教育必须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教育必须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大学教育必须满足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需求。
  第二,关于大学的使命。美国大学的最大特征是独立性,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基本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干扰。大学校长对学校的行政和学术负全责。校长不做具体事务,只是给教职人员和学生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每个职能部门也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出色地完成校长代表大学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三,关于大学追求的办学目标和推崇的价值观。马里兰大学全球华人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罗泊特·戴博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并且不受任何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教育的职责是对每个学生负责,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公民。那么什么是“好公民”呢?“好公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不需要给予固定的阐释,因为大学并不直接负责按照某一个模型来塑造人,而是让每一名学生通过教育这个途径,通过知识、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熏陶和训练,具有能适应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品质和能力,比如责任心、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因此,大学不向市场负责,不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甚至可以不向政府负责,它只是向每个学生负责,只是向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负责,这就是美国大学独特的使命(戴博2007年9月17日在马里兰大学的演讲)。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1世纪,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不是一种目的,也不再是社会上一小部分精英人士享有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一个必须的阶段和经历。作为学生的导师,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我们的职责是向学生指引一条道路,一条通向意义和创造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出口,惟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才能找到。
  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这一办学目标与其追求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和美国政府所推行的外交政策、所制定的全球战略也是一致的,尽管校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再三强调大学的独立性。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先生(Dan Mote)的多次讲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一是莫特校长在2006年发表的新学年献辞中,分别用Innovation 、Partnership 、Entrepreneurship 和International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治校理念。
  二是莫特校长在2007年9月17日的演讲中,他阐述了马里兰大学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即“帮助学生成为全球化的公民”。9月2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的社区学院蒙哥马利学院,这是一所建于1946年的专科学院,全校有注册的二年制大学生2.3万人,办学经费的15%来自马里兰州政府的拨款,45%来自蒙哥马利郡的拨款,其余的40%为学生学费和社会捐款。蒙哥马利学院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的副院长Cearice A.Somersall女士在谈到学院的办学宗旨时强调:致力于培养能在不同的文化、种族环境中有效工作的世界公民。
  从这一意义上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追求的办学目标和基本价值与马里兰大学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接近的。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统一,即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有能力、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因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公民。高素质的主要内涵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高素质公民能够进行内省并不断自我修正提高,使自身内在性格、气质、意志、心理、欲望等达到和谐统一。这样的高素质公民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富于爱心,有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共准则,富有理性批判精神,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公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国际通用型创新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努力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办学过程中坚持素质教育,奉行“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个重视”:即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一是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二是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思考;三是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
  马里兰大学的办学目标、治校理念和价值追求代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流。这一教育的最明显的结果,反映在培养人的层面上,就是强调个人的品质、个人的领导力、个人的追求,学生想象力丰富、自信心强、适应力强、富有质疑精神、勇于冒险、敢于创造。
  五、现代大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笔者在马里兰大学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处处做到以人为本,关心青年教师,爱护青年学生,热情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师方面,马里兰大学有一个卓越教学中心,青年教师可以自行申请进入该中心接受教学方法或科研方法的培训。该培训一般不脱产,中心会根据各位申请者的具体情况,委派指导导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互动。
  蒙哥马里学院有一个专门为教师提供帮助的教师教学与研究中心,中心委派专人为有需要的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方法、科研方法或教学技术方面的辅导。
  蒙哥马里学院还有一个帮助学生特别是国际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辅导中心。只要学生提出要求,中心都会安排教师为学生提供义务的学习指导。
  蒙哥马里学院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个别辅导都是免费的,参加辅导的教授也不领取报酬,他们都是自己报名自愿参加的,以此作为他们在Rayonnement professionnel的业绩。
  在学生方面,“一切为了学生”在马里兰大学已成为教职员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在这里,学生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平等,学得好或者差都可以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人歧视你。但是,你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为迈向学习成功的路径不是免费的,马里兰大学的学生保持率是75%,毕业率也只在80%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小部分同学会中途辍学或者被拒绝毕业。
  大学之大,其根本就是“人”的彰显,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地为这个目的创造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成才创造机遇。惟其如是,大学之精神方能屹立不倒,大学之魅力方能常暖人心。
  
  参考文献:
  [1]庄清湄等.哈佛大学是怎样忘记教育的[J].海外文摘,2007(5).
其他文献
摘要:激励是高校科研管理中常见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一种能全方位、全过程、多方式作用于科研管理的综合立体式激励机制,主要阐述并分析构建该机制的前期准备、过程思路、基本框架,并论述了该机制的主要特色、初步成效及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科研管理立体激励机制是全方位、全过程、多方式作用于科研管理的综合激励机制。随着高校科研的纵深发展,单一激励机制已无法胜
期刊
摘要:“工学结合”是目前中国大陆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从我们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考察调研和访谈调研中得知,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与实践上大多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手段,其内涵和实质都应该是“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变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简单地仅仅是学生的“就业”,而应该是学生“就业能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社会网络结构的视角,分析了高校社会资本的内涵及特性,并且解析了高校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通过内、外部社会关系网格的途径对高校社会融资能力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高校社会资本;社会融资;办学绩效;社会网络     一、社会融资在现代高校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融资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主要是指行为主体为支付超过自身现金承受能力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者行为主体为获
期刊
摘要:第三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确立了“多元化及大众化发展历程中的高等教育”的主题。两岸学者就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与国际趋势,高等教育多元化入学方式的改革策略,两岸高校的多元化经营与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大众化发展的重要变革与策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革与发展趋势,两岸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模式等论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提出对策,旨在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及其机制的建立,增进双方高校
期刊
摘要:文章在分析纽曼及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其对知识与大学的性质、职能、培养目标、自由教育、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指出其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与不足。纽曼的教育思想无论对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对真理的执著,对知识价值和古典大学观的深入阐释,对于150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现代大学理念、寻找大学精神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参照。  关键词:现代大学;理念;纽曼;教育思想    
期刊
摘要: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论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变革时运用了混沌理论,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冲突及整合作了合理的解释,但伯顿·克拉克忽略了对作为中层结构的院校层级的分析。本文试运用混沌理论对院校层级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有序和无序进行补充分析。  关键词:伯顿·克拉克;混沌理论;院校层级;有序;无序    混沌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之一。作为与量子力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的大学法人化为切入点,分析了面向21世纪日本国立大学的制度创新——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对这一改革的评价。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社会发展趋势及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的调整等都密切相关,日本的大学改革也是如此。日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国立大学正在经历着
期刊
摘要:教育有自己的形态。一定的教育形态只能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相适应。教育形态为三大根本因素所决定,这三大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农牧时代的教育形态是“信仰教育”,工业时代的教育形态是“知识教育”,信息时代的教育形态是“思维教育”。思维教育是当代思维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思维教育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为教育行为的主导和核
期刊
摘 要: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一重要时期的全过程,直接参与和领导了武汉大学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实践,目睹了90年代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回忆和总结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呼吁进行一次教育改革的启蒙教育,以便使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高教改革;改革开放;回眸与前瞻;教育体制     197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制度是近年来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制度。本文从制度伦理学的视角对独立学院的制度安排进行审视,从独立学院的制度形成、独立学院的制度执行、独立学院的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善”的审视和伦理反思。从而,为完善这一新型的制度形式提供一种参照。  关键词:独立学院;制度安排;制度伦理学    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