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o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板块中。教学中师生共同的感受是温词中字面上平和温婉,内容上有闺阁艳冶之风,然而词意却无限凄凉哀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师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联系作者的生平际遇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再联系其他温词以其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口来探究温词中绵密隐约的情感折射。
  温庭筠,字飞卿,是初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有过显赫的家声。而温庭筠又少负才识,除了善于鼓琴吹笛之外,尤长于诗词。其诗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他的《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是数举进士不第。他恃才傲物,藐视权贵。他非议朝政,对宰相令狐啕的不学无术大加嘲讽,并指责其结党营私,治国无方。因此令狐啕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并非才学不高,而是因为被当权者所妒。怀才不遇,潦倒终生的人生悲剧,使得温庭筠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有着广泛接触歌妓舞女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的词作中显而易见的悲愁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有意无意的折射。但其词中的闺阁情怀和艳冶之风又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温庭筠是第一位大力作词的文人,他奠定了词的“类型风格”即“艳情性”的基石。词兴起于中唐,至晚唐、五代蔚为大观,它的起与盛都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动因。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唐代的社会文化遭到重创,社会动乱使文人染上沉重的政治上的失落感,为了寻求一种心理平衡,他们将人生追求由跻身仕途转向自我,转向内心,“走进了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晚唐文人生活在一个经济畸形繁荣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晚唐社会,文人们的生活情趣大都不很严肃,他们放荡不羁,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以狭游畅饮为乐事。这种社会风气必定会在文人笔下表现出来,而表现风流艳事,抒发个人情怀又莫过于在樽前月下浅唱低吟的词了。晚唐五代衰败的社会,使文人们的感情从热衷于仕途而趋于沉静和颓丧,他们的作品也就比较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因而多写闺阁情怀和离愁别绪了。文士、达官、富豪都在回光返照式的繁华中及时行乐。花间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注定了要以侬丽绮艳为最大特征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因为歌台舞榭上、贵府酒筵里是它的流播之地。
  社会发展到晚唐,滋生了最适合词生长的土壤。词原本属于娱乐性的艺术,与风月艳情的世俗风气联系在一起,而温庭筠又把它推进了一步,在抒情内容和艺术创造上都有突破。但仅从温词的文本本身来看,多是描摹女子的体态、衣饰和一些娇憨的举止。而所表现的情绪又多是孤独无奈的愁怨。这和词人的遭遇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师生通过对《菩萨蛮》及其他补充的温词的赏析探究得出温庭筠在词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及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形象的单一性作者基本上不使男性形象进入词中,这种安排大致有两个原因:1、单一女性形象的出现迎合着歌筵酒席上男性观赏女性美的心理,他们需要这种能愉悦感官的绮罗香泽之态,和满足着他们品味女性恋情时的男子虚荣心。如温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偷里暗形相,不如从嫁与,做鸳鸯。”2、词中女主人公孤独自处的境况或结局也能说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那时女性的爱情生活是很不幸的,或远人长期不归,或遭薄情郎遗弃;她们或默默等待,或痛定思痛,抑郁愁闷之情已成为其感情生活的主旋律。如“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词人不直斥男人的负心行为,而将他们隐去,使女性的形象更加纯美,且更富于悲剧意味。
  情感内容的复杂性1、闺怨、宫怨 温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闺怨词。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写女子更换新衣时,忽见衣上有一双双的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写闺怨之情含而不露。“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写因思君而憔悴不堪,以花貌与容貌对举,造语功深。2、怀远“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怀远主题不是温庭筠独创,但在他手中又别有一番幽咽的风味。通过一人、一事、一物或一举手、一投足、一凝眸,女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就已不待多言了。3、离情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环境之凄清寂寥,情感之含蓄深沉,此一句乃离情之千古绝唱。4、闲愁温词中有少量作品描写莫名的愁绪。如“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维。”写采莲女子面对寒浪产生的惆怅之情。“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这首词只写妇人梦后无名的惆怅。纵观温庭筠的词,可以看到温词无论写闺怨、怀远、离情或闲愁,其描摹的女性都很少直接涉及到人物的心理,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衬托或烘托逐步暗示,因而显得含蓄深隐。
  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1、善于罗列事物,从精心雕刻中逐步暗示。如《菩萨蛮》第七首和第八首: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牡丹花谢莺歌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第一首词写女主人公妆扮后的形象以及妆成后的活动和心理;第二首词写外界环境和女主人公在此环境中的感受和表情,都是客观描述,而前一首的“思妇望远人归来”和后一首的“因怀人而通宵难眠”,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的。这种情在景中的表达方法,细腻含蓄,耐人寻味。2、善于根据实际的自然环境,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应地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生活画面。如《河传》其一、其二:
  江畔,相唤,晓妆鲜。仙景个女采莲,请君莫向岸那边。少年,好花新满船。红袖摇曳逐风暖,垂玉腕,肠向柳丝断。浦南归,浦北归?莫知。晚来人已稀。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前首写采莲女对少年的倾慕,后首写游春女子对情人的思念,生活内容不同,所描绘的画面也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首“江畔,相唤”四字写尽江南采莲女天真烂漫、嬉笑相闹的情态。“浦南”“浦北”足见女子对少年魂牵梦绕,不知所归,直到天晚人稀的恍惚状态。后一首因写对情人的思念而没有活泼多彩的描写。“湖上”是游春之处,一“闲”字,足见女子并无心游春,只不过借景消愁而已。“谢娘”三句是女主人公望中的神态,愁思与带雨的晚潮混在一起。如幻似梦,没完没了。结尾处景物依旧,而人却飘渺,连马嘶声也听不到,只有堤柳如丝,无限凄然。3、善于截取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和侧影,抒发某种感受或表达某种情绪。如《梦江南》其二: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借一个典型的登高怀人的情景写了思妇绵长、怅惘之情。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徊不尽”。4、善于通过主人公的一举手、一投足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情态。如《菩萨蛮》其十一: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这首词写女主人公黄昏时的惆怅。清新的环境,娇艳的杏花在她的眼中都带上了冷落的色彩。这是她感情外射的结果,是她黄昏时刻孤独、冷落的反映。“无聊独倚门”写出了她的空虚。独倚闺门,心绪迷茫,百无聊赖。
  在温词中反复表现的女性形象其外在特征是鲜丽的,然而整体感觉温词却是美好的歌唱又是哀怨的呻吟。温词中的基调,基本上是惆怅的,抒发的感情,也基本上是孤独无奈的伤感。既然词的主要功用在于供“绣幌佳人”当筵而唱的,那么,为什么温庭筠词中不再多一些颓放呢?这不更适合了客人的品味了吗?纵观温庭筠的词,可以看出其中少有男欢女爱的即时直接描写,很少调笑之作,几乎没有色欲描写,而女主人公又多有一定身份教养,端庄正派,并无明显的风尘女子的特征。可见,温庭筠的创作态度大体是严肃的。但他在反复描画女子刹那间的绰约风姿的同时也刻画了其复杂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不约而同千篇一律的是空虚孤独的无奈和悲愁。究其原因,我认为,作者在描摹美女姿态,体味女性心理的万千愁绪,代她们唱出“无限心曲”的同时,必然也影射了自己的心绪,这心绪带上了鲜明的积郁和悲愁,只是这种情绪是作者无心的流露。
  中国的士大夫文人久处于皇权统治之下,他们对皇权、对仕途常怀有一种胆战心惊的妻妾般的心境,对仕途经济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软弱无力甚至屈辱的心理,一种无奈的被遗弃的苍凉的心境。温庭筠屡举不第,对仕途更怀有一种热切的渴望。这种心理和在男权社会女子对男子的敬畏和期待是相似的。“士大夫失去君主的眷顾和重用就像被弃置冷落的艺妓”温庭筠的人生际遇使他对女子的孤独无奈的心理感同身受。温庭筠在酒席舞筵上与歌妓合作写艳情词时,其心境和这些“绣幌佳人”是同样凄清而又空虚的。温词中女性的情感与词人潜在的心态是如此接近,于是就产生了浑然一体、真切动人的情感魅力了。大概也由于这个原因使温词“悲愁深隐几似无迹可求”
  总的说来, 温庭筠是一位才华横溢又仕途不顺的词人。温庭筠在词中大力塑造女性形象也是第一家,温词中的女性形象魅力动人,却从动人的外在形象中透出深沉的哀伤。结合以上所述,温庭筠在词中反复摹写的女子哀婉的心境其实也是在对自己人生不遇的凄凉哀痛的心境的无意识的反复咏叹。温庭筠自己恐怕也难把握他想在词中寄托什么,但是“无限心曲”已寄托其中,因此他的词才显得迷离惶惑、含混游移、丰富浑成,又温词不仅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开了先声,更以其具有代表性的面目一新的词章开创了文人词创作的新格局,对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⑴张惠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⑵叶嘉莹《 唐宋词名家论稿》【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⑶杨海明《唐宋词史》【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⑷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其他文献
“我的小孩胆量太小了”,这是目前不少家长都为之头疼的问题,许多人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家长教育不当、孩子的不良体验等,所以家长要弄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当前一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经常给小孩讲些古里古怪的“鬼”、“妖怪 ”等故事,甚至有些家长还以此来吓唬孩子,这极容易使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胆量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只有拥有胆量和勇气的人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教材特点入手,提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以促进《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生物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    自从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走进新课程改革,2004年9月,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被选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验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跨世纪的、开创性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工程,
期刊
摘要近年来,原生态音乐开始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线,在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原生态音乐的出现,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当前的音乐教育方式。在关注 “原生态”与“学院派”之间的争论中,从关注原生态音乐的根本——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上,看清原生态音乐与当代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从发展农村音乐教育的根本上,吸收和融合“原生态”和“学院派”这两种不同却“通”的教育
期刊
如今,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许多的教师积极的运用到教学当中,然而,怎样“读”才能让其很好的为教学服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读“要讲究方法,更要在教学中贯穿始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的确,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经常向学生传授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但学生仍对作文感到头痛,感到无东西可写,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素材、文化积淀甚少,学生阅读所获贫乏,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学生作文的语言,如何使学生作文语言做到简明、连贯、精炼,就要考虑到学生在作文中对语言的锤炼。在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中,很多都是现当代作家的名篇,我们不妨利用这些精彩的
期刊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型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而想要有所创造必须具有主动探索的能力。作为当今时代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就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造情景,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学生对
期刊
十年前,我从中学来到小学,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小学英语“音标”教学。阅读了很多书籍,浏览了很多网站,听了很多讲座,关于小学阶段是否对学生实施音标教学,各方面的声音不一样,既有资深专家的见解,也有一线老师的经验。绝大多数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英语应该以兴趣为主,主要培养他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以期他们进入中学阶段后,保持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动力。音标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对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孩来说有很大难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30年进程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地涌现。房地产行业也不甘寂寞,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房地产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都在做出着自己的贡献。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在显现,行业规范、社会责任等等,都在为房地产行业提出着种种全新的课题。所以,本文首先在探讨房地产产业的划分与定位时,为房地
期刊
历城区洪家楼第二小学位于山东大学西邻,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277人,教职工70人。  树立大教育观,让更多的人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来,关注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是洪家楼第二小学治校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此,敞开大门办教育,通过积极与周边社区、家庭开展长期稳定、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创设出属于洪家楼第二小学的最佳教育“气场”,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和心愿。在积极追求这种美好愿景的过程中,全校师
期刊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法国学者斯伯泊(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基于格莱斯(Grice)的关联准则(Maxim of relevance )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他们在1986年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关联理论是反映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referent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