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如何掌握其工具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教给孩子驾驭这种工具的本领。早在六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学习语文要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的观点。可见叶老认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教学能力的主体,这四种语文能力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①综合训练,体现其整体性;②重点突出,体现其阶段性;三、系统要求,体现其连续性。
  [关键词]整体 阶段 连续
  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我们要教给学生驾驭这种工具的本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教给学生学到知识,还让学生会学,喜欢会用知识。学会知识和会用知识在小学阶段也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等学会了,学完了再用,而是边学边用,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客观需要的,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综合训练,体现其整体性
  小学语文是有科学性的,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通过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来反映它的自身规律的。它担负着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启蒙教育的责任。三者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我们现行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重视思想品德的启蒙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识字和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线,并结合训练观察、思维能力,体现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为了达到培养语文能力这种目的。而语文能力又是一种综合能力。所谓综合,就是听、说、读、写等能力在一个学生身上的综合体现。四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语文教学,不管是高年级也好,低年级也好,要全面训练。低年级的说话课,就是为了在现阶段加强听说训练,随着年级增高,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高年级了要渗透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训练时,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先了解大意,而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深入理解。读和写要从内容入手,特别是读要从整体入手,先做到畅说欲言,把要说的都说出来,而后再讲求形式,如何把一层一层的意思表达得更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做预习时独立书写读书笔记上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养成学生读书要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习惯。
  2 重点突出,体现其阶段性
  在综合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性的同时,必须重点突出它的阶段性。为了使学生获得语文的综合能力,各年级都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体系。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可分为低、中、高三段,低年级是培养语文打基础的阶段。一要在识字学词中培养识字能力;二是词句训练,在教学的人教版第六册《惊弓之鸟》是,对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中出句子“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只掉下来”中出现的两个“直”字,我首先让孩子动手查字典,了解“直”在字典中的五种解释,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两个“直”字意思完全不同。帮助学生理解大雁掉落的过程,效果非常好。三要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其中词句训练是重点。中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识字再不是教学的主要问题,而把主要精力花在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段的训练则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高年级是全面达到小学语文教学要求的阶段。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的重点放在篇上是很自然的了。
  从低、中、高各个阶段来说,训练还可分出层次。比如,中年级安排了观察事物,抓住重点,了解特点,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等重点训练。显然了解特点比抓住重点,言之有序比言之有物要求又提高了一步。高年级重点训练项目安排,无论从读的训练还是从写的训练来看,也要体现训练的逐步加深。
  3 系统要求,体现其连续性
  从训练学生语文基本功着手,强调训练的整体性、阶段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训练的连续性。一方面强调整低、中、高各个阶段之间的纵向联系,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打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续和发展。比如,理解字词是理解句子的基础,理解句子又为理解段篇创造了条件,中年级的训练要点是高年级二十几个训练项目的萌芽。另一方面强调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之问的横向联系,高年级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主线,结合着训练听说,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训练听说为主,结合着训练读写。因此,小学阶段各年级训练重点要体现连续性。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渗透。从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重点出发,去具体对待每一年级,每一学期,每一单元的内容,纵向上做到循序渐进,横向上做到互相渗透,并各有侧重。只有抓住其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既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能开发智力,不断造就创造型的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一堂音乐课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情深意切,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和谐  课程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们沐浴在这暖暖的春风中,开始关注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因之活跃,观念随之更新,教学活动随之丰富多彩地展开,其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 创新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有人说创新是从无到有,引出一个新的对象世界。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新之谜的第一把钥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说:任何科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观念及数学本质力量的反映。知识并不等于精神,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数学教科书上没有用具体的文字叙述这种文化,但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却无不渗透着这种文化。数学文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期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巧置体验点  提供创作的空间,课堂实在太小,每次作文,确定大范围后,给学生几天时间,让其到想去的地方去观察,去记录,去搜集,去经历,去体味,写出已经感受了的东西。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父母的要求太多,理所当然的要求父母做这做那。忘记拿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提问题”為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
期刊
地理教学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同老师们交流下:  1 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
期刊
在数学课中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他们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积极参与并综合运用,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期刊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和外语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是新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字、数字系统和运算等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观念,也指个人根据多年的有关数字与运算的经验所形成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感知、体验与运用,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外,主要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他们去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某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教这门课的教师。学生对某位老师有好感,就会爱屋及乌,对他所任教的课也感兴趣;反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