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发表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座谈讲话。从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总理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总理指出: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从总理的讲话中汲取了信心和力量,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中国培养怎样的人?在现代中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培养出闻名世界的大家,没有造就出领跑世界的科技精英。总理的谈话透露出对当前教育的隐忧。
“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总理给我们明确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那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温总理说,“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这个重任落在教师的肩上。
启示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教师。总理对教师们提出了三点要求: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只有广大教师做到了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的质量才会有根本的保障,杰出人才才会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阿根廷作家阿尔贝托·曼戈尔在《追思》中讲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教师的故事。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的思维、感知、在世人面前的我以及独处时一个更加隐秘的我,在极大程度上都是在里瓦达维亚(他给老师起的化名)第一次对全班朗读的那个下午诞生的。”[1]他内心的渴望在这位教师的关注、重视、爱护中被融化。可见爱心能使学生备受鼓舞,燃起他们心中的希望和理想。
“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并力求将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融合,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至境。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
其次,人才的塑造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打造学习型教师,增强教师的创新发展能力。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温总理希望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企业管理上有个“树根理论”,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棵树的话,那么学习力是它的树根,是它生命力的源泉。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学习力更是教师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教师要努力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育的义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这也就是为人师表的精髓所在。
教师要做一个关爱学生的人,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人,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的人。
启示三: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做一名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总理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温总理在本次评课时再次提到启发式教育的问题。几年前,总理在听了陈胜昔老师的课,评课时说:“让孩子们参与讨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还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探寻来获取知识。想象往往比学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动脑。”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合作能力等。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3]
在办学理念上,总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有切实的突破和建树。
“本固才能枝繁叶茂,有道才会前途光明”。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坚守教育,积极进取,就能谱写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华彩乐章,教育的发展和兴盛,人才辈出、硕果涌现的美好明天将由我们共同托起。
【注释】
[1]〔美〕丹尼尔·科顿姆.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姚电、邓彦《大爱育人:和谐社会的办学新理念》《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2月.
[3]〔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 郭洋生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物流学校)
启示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中国培养怎样的人?在现代中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的教育却没有培养出闻名世界的大家,没有造就出领跑世界的科技精英。总理的谈话透露出对当前教育的隐忧。
“教育要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总理给我们明确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那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教育,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温总理说,“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这个重任落在教师的肩上。
启示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一流的教育,要有一流的教师。总理对教师们提出了三点要求: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只有广大教师做到了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的质量才会有根本的保障,杰出人才才会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阿根廷作家阿尔贝托·曼戈尔在《追思》中讲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教师的故事。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的思维、感知、在世人面前的我以及独处时一个更加隐秘的我,在极大程度上都是在里瓦达维亚(他给老师起的化名)第一次对全班朗读的那个下午诞生的。”[1]他内心的渴望在这位教师的关注、重视、爱护中被融化。可见爱心能使学生备受鼓舞,燃起他们心中的希望和理想。
“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并力求将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融合,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至境。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
其次,人才的塑造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打造学习型教师,增强教师的创新发展能力。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温总理希望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企业管理上有个“树根理论”,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棵树的话,那么学习力是它的树根,是它生命力的源泉。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学习力更是教师继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教师要努力做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育的义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这也就是为人师表的精髓所在。
教师要做一个关爱学生的人,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人,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的人。
启示三: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做一名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总理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温总理在本次评课时再次提到启发式教育的问题。几年前,总理在听了陈胜昔老师的课,评课时说:“让孩子们参与讨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还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探寻来获取知识。想象往往比学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动脑。”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合作能力等。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3]
在办学理念上,总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素质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有切实的突破和建树。
“本固才能枝繁叶茂,有道才会前途光明”。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坚守教育,积极进取,就能谱写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华彩乐章,教育的发展和兴盛,人才辈出、硕果涌现的美好明天将由我们共同托起。
【注释】
[1]〔美〕丹尼尔·科顿姆.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 姚电、邓彦《大爱育人:和谐社会的办学新理念》《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2月.
[3]〔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 郭洋生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物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