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谈历史教科书编纂的两件档案史料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377059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查阅档案之时,偶然发现了两件1960年吴晗同志在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谈历史教科书编纂问题的讲话记录。
   吴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北京市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上任伊始,吴晗就深入到北京的大、中、小学校,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寻求扩展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随后的几年间,他重点抓了教师队伍与教材建设等环节。
   当时,北京市各中学的优秀教师大量外流,师资力量大为削弱,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此同时,随着各地的干部大量涌进首都,他们的子女都要就读,再加上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给北京的各级学校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培养中小学师资,在吴晗的亲自主持和参与下,相继筹建了北京师范学院、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北京函授大学等师资培训基地。
  北京师范学院成立后,吴晗经常亲临视察工作或作报告。他在师院先后作过《谈谈“厚古薄今”和“古为今用”的问题》和《如何学习历史》等学术报告。他还多次亲自出面,请各科的专家来北师院作学术报告。1958年,吴晗接受北京师范学院的聘请,担任该院名誉教授。自那时起到1965年,吴晗每个学期都要给历史系的同学讲课。
  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发现的这卷档案(档号:147全宗1目录405卷),便是根据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创系元老、著名世界史专家戚国淦先生当年的笔记整理后存档的。该卷宗内共有两份讲话记录,一是1960年4月15日“吴晗对我系关于编写十年制教材的‘指示’”,另一件为1960年4月23日“吴晗关于编写历史教材的讲话”。现整理摘录如下:
  
  吴晗对我系编写十年制教材的“指示”
  1960年4月15日
  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对于少数民族历史的处理,要避免大汉族主义。另外,对于辽金的问题亦复如此。满洲兴起切不要写成外族。必须写成民族的历史。
  2. “帝国”的问题:历史上无此提法,大清帝国之称是从日本学来,应该“名从主人”。
  3. 人物、事件评价问题:例如隋炀帝开运河的作用的估价问题;侵略问题,有的战争确是侵略,但有的则非,不可随意乱用,“扩张”字样也如此。
  关于编写可吸收去年编小学历史课本的经验,可根据过去基础,照顾年龄特征,要生动,避免罗列现象,枯燥无味。体裁问题三年的还少用,内容要提交。要求是达到基本要求就够了,丰富则提不到,要教的是最基本的东西。
  要打破旧教科书的框框,其中有的当然可用。保留必要的、主要的。反之则抛掉。主要的指作为中国人所必要的知识,故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也要注意将来学生水平要高一些,过多消化不了,过少则不满足,故须在七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
  文字不要长句子,简单、明了、清楚、确切,不用不常见的字,不得已而用时,应加注意。
  李 (原文如此——作者注)论剧指出:“完宗旨,简头绪,宜成鲜”,颇可为当今借鉴。
  要比去年要求更高一些
  编写先同意思想认识,在方法上要前面安排,计划分工,分头编写,讨论以后改,最后总的统一,文字加工。
  断限问题:中国史写到1959年,世界史写到1957年。
  不要求全,就必要的知识予以讲透。过去教材的毛病在于求全,讲求系统。
  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时代要讲,反对虚无主义,也不要非历史主义,过去帝王将相的写法不对,但也不要矫枉过正,因此反面的也要讲,可以正面为主。
   (根据戚国淦记录整理)
  
  
  吴晗关于编写历史教材的讲话
  1960年4月23日
  一、写什么样的历史:
   ①写多数人的历史,写劳动人民的历史。
   ②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是为了今天和明天。
  二、怎样写历史?
   ①必须具备知识:知识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过多则不能接受,少则不能称作具有普遍知识。
   ②要破除旧传统,写成比较符合要求的课本。
   ③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文字通俗简练,但是要少要缩写字。句子短些,流利生动,思想显明,头绪不可多。
  三、关于历史上若干具体问题
  1. 分期问题:不要纠缠于此,以科学院的分期为依据,采用郭老的说法,这与主席指示是一致的。
  2. 王朝体系问题:①王朝体系必须打破——王朝与国家概念必须弄清,王朝不能代表社会发展阶段,王朝仅是一姓一家的统治,必须打破。②但王朝决难在教材中充分回避,因是客观存在,不能避开,若无对立面,则无从进行斗争。③因此,一方面必须打破王朝体系,另外则必须把必要的朝代和统治者写在教材上面,秦皇、汉武还得见于教材。④历史上的昌盛时代应该歌颂,因非统治者一人所创造出来的,如果因回避统治者而在历史上一律抹杀,则无可谈的事件了。歌颂并非指个人而是歌颂当代人民,而这些统治者如有好的,亦应肯定。此乃实事求是的态度。
  3. 若干王朝措施如何处理——①若干变法如何处理,这是上层建筑范围内的变化,有的对后代有影响,应该讲,如果都不讲历史上都没有了,但不能以大量篇幅讲。②对于若干出身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处理,也应实事求是,不能因其出身而否定其贡献。
  4. 民族关系问题——①应从今天出发而不应该从古代出发,毛主席说要从六万万人出发,应指出各民族共同缔造,而汉族较早。②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但也有矛盾纠纷、冲突、战争。③因此必须体现各民族人民的历史。④各族之间冲突的处理,要作为各种(族)人民内部的矛盾来处理。⑤讲民族团结,并不意味不讲统治的一方面,这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统治阶级的斗争。
  5. 资本主义萌芽——①萌芽是有的,但尚钺但描写成大树,□非资本主义萌芽,而是资本主义社会。②如何写法?16世纪明代社会发生变化,是出现了萌芽,但未发展下去。
  6. 详中略外的作用——详中略外原则是正确的,但如何详略要考虑。
  7. 近代史文化安排问题,占(詹)天佑应该讲,□□也可以讲。
  8. 农民起义问题的安排,排在前后问题,视具体情况而定。
  9. 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比例,过去文化少。
  (根据戚国淦笔记整理)
  
   因原始档案为依据手书整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部分文字已模糊,无法辨识,在文中以“□”代替。
其他文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最主要的是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粮食出现了短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笔者收藏的老笔记本中,有一册是1960年南京市农产品采购局南京茶厂某位员工的。其中有一些关于当时单位组织学习活动的记录,这些普通工作人员的发言,反映出不少关于粮食问题的历史事实与当时人们的思想与认识。    1960年4月17日下午学习   袁
期刊
前 言   冉昭德先生是20世纪前中期卓有建树的史学家,在“文革”中遭迫害离世。他去世40余年后,笔者有幸在其家人处看到了浩劫中其唯一仅存的一本日记,记载自1959年3月至1960年9月的工作、生活情况。笔者在得到其家属授权后,将这7万余字的日记整理出来,名为《冉昭德日记》。   冉昭德(1906~1969),字晋叔,祖籍山东省曹县。他生于书香世家,1929年自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1931
期刊
毛泽东诗词论气势磅礴当属《沁园春·雪》。但是我们现在读的并不是毛泽东的原作。原作写于1936年2月,那是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第一个冬天。词的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9月国共重庆谈判期间。不久后出版的《毛泽东印象》一书收录了这首词(爱泼斯坦等:《毛泽东印象》,山东新华书店出版,1946年4月。柳亚子和毛泽东的诗词共三首,在头两页,无编页)。词的再次公开发表是在1957年,中间相隔了12年。当时有毛泽
期刊
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对于顶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并不吝惜它的赏赐,给了他极高的封赏,此时的曾国藩荣宠至极。然而,这并没能给他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有一种临深履薄的惊心。他在一首给其弟曾国荃的诗中,道出了当时的境况和心态: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无独有偶,二十年之
期刊
学生时代,读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力挽强弓的英武形象便深深印在脑海里;次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对飞将军敬重万分;再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由得替李将军委屈愤懑。但后来知道汉武帝的故事后,开始对偶像李广产生怀疑。汉武帝时期是武人各显其能的时代,武帝的用人原则是拔贤选能,出类拔萃的人压不住。李广若是将帅之材,没有理由不能封侯。笔者细读史书,通过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发
期刊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签字,但至今没有举行后续的政治会谈,堪称历时最长的军事停战。   《协定》文本与政治问题撇得很干净,《协定》文字中未正式出现参战国名,仅能从部分签字人军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美国陆军上将”看得出国别。在不得不涉及朝鲜半岛的两个政权时,采用“某军军事控制地区”一词。《协定》末尾漫不经心地说一句“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
期刊
1月9~14日 继续拉练,向冉庄进发,日行70里,宿冉庄第12生产队。10日,在冉庄参观地道战,由当年的民兵进行解说。12日,行程80里,至沈家坯,因跟骨刺痛允坐汽车。13日,步行至白洋淀,行程50里,宿端村西前大队。14日,听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群众斗争的历史,忆阶级苦,听学习路线斗争史报告。有感,写成打油诗:白洋淀上打渔船,芦苇丛中杀敌顽。多少英雄话当年,教育人民永向前。   6月 市委文教
期刊
日前,在《文史哲》杂志举办的第三次人文高端论坛上,冯天瑜先生在发言中断定“五月二日”,即此次论坛的开幕日将会载入学术史,——这一天,除冯先生外,李伯重、汪晖、秦晖、何怀宏、萧功秦、张希清、李治安、王和、荣剑、李振宏、仲伟民、李若晖、张金光、孟祥才等20位学者齐聚山东大学,研讨“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冯先生此言实际是暗示:史学界正在发生方向性调整,即史学界正在重返对历史进程本身等宏大问题的关
期刊
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十二日(1395年4月1日),对宣化城(时称宣府)的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印象深刻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皇帝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举行隆重的仪式,就藩宣府,成为这片土地新的主子。   在老百姓眼里,朱橞可不是一般的皇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宠爱的惠妃所生。惠妃的父亲是对朱元璋有栽培之恩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因此朱元璋对她是恩宠有加,对其所生的爱子朱橞,自然也是十分偏爱,十二岁时便封他为谷
期刊
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在《人民日报》1966年6月1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鼓动之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于1966年6月24日贴出了题目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宣告“不拔掉黑旗,不打垮黑帮,不砸烂黑店,不取缔黑市,决不收兵!”他们请江青把大字报转交给毛泽东,毛于8月1日回信,说:“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不论在北京,在全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凡是同你们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