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刻画人物肖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根据人物的个性来刻画肖像
   肖像描写不能为了单纯地描写而描写,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为目的。个性坚毅如鲁迅,写他的、“直立的头发”“一字的胡子”“锐利的眼睛”。而曹雪芹笔下泼辣、狡黠、善变的王熙凤的肖像特征则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则是一顶“破毡帽、又黑又笨而其开裂”的手显示了闰土的窘迫,而“浑身瑟索”一下点到了人物的性格。自信的人“不会瑟索”,有钱的人不会“瑟索”,从前的闰土不会“瑟索”。就这一个词,就让我们看到了重压下的闰土形象,也深刻地揭示了闰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要善于抓住能刻画人物个性的肖像特征来写,而不是为外形而外形。
   二、肖像刻画不能脸谱化
   漫画家华君武先生曾经画过一幅叫《咏美女老调》的漫画,画上是七个不同身份、不同工作、不同民族的姑娘,面貌长得一模一样,旁边附一首打油诗:“姑娘长得真美丽,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两条长长的大辫子,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幅漫画可以说是对那种“千人一面”的肖像描写的绝妙讽刺。其实,何止是写姑娘,工人是“目光炯炯有神,胳膊粗壮,说话大嗓门”;农民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穿一件蓝布短褂,拿一支长烟管”;战士是“挺着胸膛,紧握钢枪,两眼看着远方”;敌人是“满脸横肉,一嘴黄牙,中分头,三角眼……”。这样的肖像描写就是所谓的脸谱化。对于读者来说,看了这样的描写,最终对人物只能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无法认识这个人,因为他们缺乏人物的具体个性特征。
   要避开脸谱化的误区。首先要求我们像前面提到过的,要抓住人物特征,并根据人物个性描写肖像;其次是不要忌讳。即使是光辉人物也会穿破旧的一幅,会邋遢,偶尔会有狡黠的眼,会有长得有点歪的嘴巴。我们不必为了人物形象的完美而忌讳,抓住特征,描绘真实形象就行了。记得《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眉苦脸,蓬乱的头发”。作者并没有刻意去选择贝多芬庄严、肃穆、光鲜的时刻,而是选择了这个晚年有些愁苦的贝多芬形象,将其还原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这不但没有损伤贝多芬的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更感人,更有力量了。
   三、刻画肖像要注意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运用
   李乔的《一个担架兵的经历》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张憨厚的脸:老愣天生一幅愣头愣脑的样子,脑门凸了出来,下巴突出,仿佛一堵高耸的悬崖。嘴巴很大,两片嘴唇像两扇铁门紧闭着,又肥又厚。配着那管梁子一般的鼻子倒很合适;他的两道浓眉,活像两把扫帚,眼珠很大,你一见,不由得会想起老水牛的眼睛,眼光里充满了憨厚和淳朴;脸色经阳光晒成了古铜色,有时,他凝神不动,使你会认为是一尊古铜像。
   巴尔扎克《高利贷者》中为我们镌刻了一张灰白的脸——那是一个放高利贷的人,没有血色,灰白色的脸,同褪了色的镀金器皿相似;头发是平板的,深灰色的、梳得很滑亮,脸上的轮廓同达勒郎的脸一样,毫无表情,看起来像是用青铜铸起来似的;两只小眼睛蒙得像黄鼠狼的眼睛,差不多没有睫毛,怕见阳光;可是一顶旧鸭舌帽替他把阳光挡住了。嘴唇很薄,像一个炼金术师或勃朗或梅殊所画的矮小老人一样。由此看来,成功的肖像描写,离不开精彩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有一种看一眼就永远记在心的感觉。
   四、刻画肖像要着眼于眼睛的描绘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我们来看一看同时代人所描述的几位大作家的眼睛:普希金的眼睛所反映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面孔并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辉却是著名的,诗人目光变化之迅速,令其肖像更逼真,画家特罗宾也无法捕捉到。屠格涅夫的眼睛表现出深深的沉思,他有小说家的敏锐眼睛,更有学识渊博的研究家眼睛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奥斯特洛夫斯基是眯缝眼,隐藏在高高的额头下,这是莫斯科商人的狡猾眼睛;与奥斯托洛夫斯基不同,谢德林的眼睛大得惊人,是很少见的,目光锐利和饱满的力量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人们说,谢德林的目光能吓退一些初次拜访他的人。
   以上是我对肖像描绘作用的一点体会,望同仁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多的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的刻画出更多的成功人物肖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他文献
如何才能找寻到打开文本的金钥匙呢?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   金钥匙一:文章标题   标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概括文章的重点内容,对于此类课文,教者可以从标题切入产生一连串问题,进而深入解读文本。   如:苏教版七(下)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标题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入手,设计以下问题——1、百草园中的环境如何?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怎样的?3、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如何?
期刊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受网络、影视等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只需动眼,就能获得一时的愉悦,而不必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动手等困难甚至更为艰辛的过程来获得快乐。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就如同一口枯井,简单而无趣。缺乏了深刻地过程体验,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肤浅了。表在作文当中往往是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语言苍白贫乏,毫无情感可言,学生总感到似乎没什么值得可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
期刊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思路清爽,能力训练实在。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八字诀”。  内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文本(教材)、辅助性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教材辅导性读物等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体验,必须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这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课文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
期刊
一、 通过作者介绍,对学生有意识地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类似的作者还有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唐代诗人杜甫、李白,他们忠君爱国,愤世嫉俗,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期刊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想说敢说   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做到从参与既有小组讨论,又要全班记报,既有师生交际更有师生互动,既要动口,又要动脑,使交际活动生动活泼生机盅然教师要转换角色,作为一介忠实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工交流,多对学生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哪怕他是最内向最腼腆甚至是最软弱的学生,把相信大家能成功的期望传达
期刊
一、基础知识的累积   常言道:“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低也就不足为奇了。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也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累积。比如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多到图书馆、新华文轩等去看书看报;利用课前五分钟然学生到讲台推
期刊
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宵经营的网吧,无照经营的流动摊点,熙熙攘攘的过往车辆校园周边环境中复杂的因素令老师和家长深感忧虑。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容易影响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病。现实社会是一个“黑色大染缸”,一些孩子由于过分地溺爱、纵容,容易品德变坏,有时还会使孩子患上自闭症和多动症,而学校周边店铺、歌厅、游戏厅、个体书店、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哪门学科,宽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提高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改变“只见天天学,不见有长进”的被动局面,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对此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能保持一堂课高度集中既不可能也难办到。因此单一的教法常易使人疲倦,故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调
期刊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中考语文试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2011年中考结束后,笔者分析了近几年的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发现2011年的中考语文有以下几个特征:时代感与历史感兼顾,依托中华文化,关注孩子成长。   一、试卷时代感与历史感兼顾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风情各异,创造了光辉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