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出问题
枯燥、抽象可以说是数学概念的代名词,有人形容:数学概念就是数学的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的教师,在概念揭示时往往只把一个新概念和盘托出就了事,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缺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入理解;在应用中也忽略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去推理和辨析,把概念给架空了。此外,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并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就成为我们在概念教学领域一直摸索、探究,期待解决的任务。我校林燕明老师参加广东省第九届数学教学大赛,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有幸成为赛课团队成员之一,参与整个研课、磨课、试教、比赛过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对教材、教学环节进行精雕细琢,数学概念才由肤浅走向深刻,成为一种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才能实现将“他的知识”变成为“我自己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其中的环节。
二、片断回放
片断1:预习导航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題?
片断2:导学反馈
第一,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发现规律。
第二,验证规律,填写研究报告单,小组交流。
第三,小组汇报,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第四,剖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加深理解。
第五,演绎推理,深层验证。
片断3:导学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反馈练习,教师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重点的讲评。
三、议论分析
第一,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概念本质,渗透数学思想。
特级教师斯苗儿说过:“一些课上的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的教学功底。”因此,我们在课前应认真研读教材,除了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还要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为了实现数学思想有机融合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就要进行多维的思考:根据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怎样适时地渗透?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努力让课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折射出看不出的思维过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分三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引起了分数表示的不唯一性,我们从数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剖析,利用预习导航引导学生发现三组等价分数,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深入分析三个典型例子,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在学习中的运用。接着我们紧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三个特征,“同时”“同向”“同倍”开展深入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分子、分母在变,但分数的大小始终不变,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其实就是对分数进行恒等变形。最后进行沟通联系,让学生回到教学的原点再一次认识这些式子只是形式变了,但本质不变。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即使面对千变万化的对象,也能够在这些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和规律,发现数学的本质,让这些看不到的数学思维陪伴着孩子们漫漫的数学学习之路。
第二,做好学情分析,重组学习材料,提高操作实效。
有一位数学专家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学生的水到底有多深”。我们想引领学生到另一个地方去,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两次的试教,我们发现教材以涂色或折纸引入,虽是符合知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但是,涂色或折纸相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得到的学习素材较单一,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在片断1中,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设计了“在下面三组图形中分别分、找、涂出相应的分数”的操作活动,三道操作题陪随着孩子们整个学习过程,让孩子们先在“形”上受感三组图形所分、找、涂的份数是不一样,但得到的大小、涂出的面积、找到的长短是相等的。接着在片断2中让孩子们以第一组分数为例,探究操作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变化(扩大)规律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变化。这样的教学,能引导学生挖掘隐含在操作背后的含义,让操作更具探究性,使学生对变化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凸显主体地位,细致雕琢概念本质。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在片断2中,我们采用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同,但分数的大小却相等,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通过生生交流、补充,他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仅可以同时乘上或除以一个整数,还可同时乘上或除以一个小数,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当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孩子口中自然生成时后,老师的追问“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你能结合上面的例子解释解释吗?”将教学推向高潮,孩子们充分利用预习导航中生成的实例去验证、剖析、厘清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再一次深刻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中 “同时、同向、同倍”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还孩子一个学习的主动权,孩子们就会创造一个奇迹般的课堂,林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第四,巧妙设计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量。
练习不仅起着巩固新知的作用,还承传着延伸和拓展的作用。片断3共设计了4道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第二题设计了三组不同走向的分数目的有二,一是固巩和拓展分数的基本性质;二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式子中的省略号所代表的含义:以此类推。这样,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是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孤立的分数,而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一串串不同种类的分数构建而成的分数世界,分数的基本性性质就是将分数分成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相等分数,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设计,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枯燥、抽象可以说是数学概念的代名词,有人形容:数学概念就是数学的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的教师,在概念揭示时往往只把一个新概念和盘托出就了事,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缺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入理解;在应用中也忽略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去推理和辨析,把概念给架空了。此外,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并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就成为我们在概念教学领域一直摸索、探究,期待解决的任务。我校林燕明老师参加广东省第九届数学教学大赛,执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有幸成为赛课团队成员之一,参与整个研课、磨课、试教、比赛过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对教材、教学环节进行精雕细琢,数学概念才由肤浅走向深刻,成为一种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才能实现将“他的知识”变成为“我自己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其中的环节。
二、片断回放
片断1:预习导航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題?
片断2:导学反馈
第一,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发现规律。
第二,验证规律,填写研究报告单,小组交流。
第三,小组汇报,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第四,剖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加深理解。
第五,演绎推理,深层验证。
片断3:导学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反馈练习,教师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重点的讲评。
三、议论分析
第一,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概念本质,渗透数学思想。
特级教师斯苗儿说过:“一些课上的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的教学功底。”因此,我们在课前应认真研读教材,除了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还要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为了实现数学思想有机融合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就要进行多维的思考:根据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怎样适时地渗透?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努力让课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折射出看不出的思维过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分三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引起了分数表示的不唯一性,我们从数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剖析,利用预习导航引导学生发现三组等价分数,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深入分析三个典型例子,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在学习中的运用。接着我们紧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三个特征,“同时”“同向”“同倍”开展深入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分子、分母在变,但分数的大小始终不变,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其实就是对分数进行恒等变形。最后进行沟通联系,让学生回到教学的原点再一次认识这些式子只是形式变了,但本质不变。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即使面对千变万化的对象,也能够在这些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和规律,发现数学的本质,让这些看不到的数学思维陪伴着孩子们漫漫的数学学习之路。
第二,做好学情分析,重组学习材料,提高操作实效。
有一位数学专家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学生的水到底有多深”。我们想引领学生到另一个地方去,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两次的试教,我们发现教材以涂色或折纸引入,虽是符合知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但是,涂色或折纸相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得到的学习素材较单一,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在片断1中,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设计了“在下面三组图形中分别分、找、涂出相应的分数”的操作活动,三道操作题陪随着孩子们整个学习过程,让孩子们先在“形”上受感三组图形所分、找、涂的份数是不一样,但得到的大小、涂出的面积、找到的长短是相等的。接着在片断2中让孩子们以第一组分数为例,探究操作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变化(扩大)规律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变化。这样的教学,能引导学生挖掘隐含在操作背后的含义,让操作更具探究性,使学生对变化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三,精心设计问题,凸显主体地位,细致雕琢概念本质。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设计小组讨论问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在片断2中,我们采用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同,但分数的大小却相等,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通过生生交流、补充,他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仅可以同时乘上或除以一个整数,还可同时乘上或除以一个小数,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当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孩子口中自然生成时后,老师的追问“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你能结合上面的例子解释解释吗?”将教学推向高潮,孩子们充分利用预习导航中生成的实例去验证、剖析、厘清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再一次深刻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中 “同时、同向、同倍”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还孩子一个学习的主动权,孩子们就会创造一个奇迹般的课堂,林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第四,巧妙设计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量。
练习不仅起着巩固新知的作用,还承传着延伸和拓展的作用。片断3共设计了4道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第二题设计了三组不同走向的分数目的有二,一是固巩和拓展分数的基本性质;二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式子中的省略号所代表的含义:以此类推。这样,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是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孤立的分数,而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一串串不同种类的分数构建而成的分数世界,分数的基本性性质就是将分数分成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相等分数,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设计,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