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教学模式融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lf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以“互联网 教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促进多向沟通,进行智能对话辅导,它不仅仅提高了教育信息传递过程的现代化水平,而且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18年6月起,我校继续开展了《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实验研究,对如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以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研究教学模式
   1.问题研究教学模式图
   问题研究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依据课题的指导理论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我们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完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图如下:
   2.对模式图的说明
   整个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学生依据信息资源,在教师和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下,围绕研究问题开展研究学习,实现对当前知识意义的建构,实现学习目标。
   该模式所提及的信息技术,是指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理念是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学生在知、行、情三者的交互过程,知识的重构技术。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目的是学会运用先进的方法和技能促使资源的获取、加工、存储、交互,进行意义建构。“十二五”期间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指以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网络技术为主“互联网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开展“互联网 教学”活动或线上学习活动。线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即是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学习过程。
   该模式设计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将学习内容信息化、数字化,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以问题化学习为主路径,关注知识产生过程,使学生思维得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条件和空间,把握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建构创新等诸多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规定了师生的双边活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程序: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发现问题为出发,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去解决问题,并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与展示。整个教与学过程是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团队合作意识,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运用问题研究教学模式,开发出不同学科和课型的教学活动框架
   1.“互动民主”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提出问题——确定学习主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质疑实践建构
   思维始于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借助直观手段(包括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出示、显示与学生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的事实而创设的问题情境;二是提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激发矛盾而产生问题情境;三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事实、现象、数据进行观察、对照、分析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问题情境;四是利用学习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提出问题”是指教师适时利用学生的困惑、矛盾,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解决方案,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从而也就形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协作解决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师、信息技术媒体提供的帮助信息,进行小组研讨,大组交流,相互启发,逐步完善,完善和发展假设。“质疑实践建构”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运用研究结果进行变式训练,提出疑难问题,达到对当前问题较深刻的理解。
   2.“联想迁移”式:提供原型,定向准备——尝试操作,促成联想——讨论深化,发现规律——实践应用,迁移建构
   我们认为联想比较适合于数学科教学。“提供原型,定向准备”是指教师和信息技术媒体呈现实例(包括例题等),帮助学生对旧知识有选择性地重现和发展,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寻找新知识的发生点;“嘗试操作,促成联想”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讨论深化,发现规律”是让学生根据尝试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老师提出问题(类型题)等进行小组研讨,总结规律。“实践应用,迁移建构”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总结的规律进行变式练习,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3.“自主探究”式: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思考讨论——形成结论——变式实践
   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较多地采用。“问题”环节既包括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来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观察阅读”是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观测有关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多媒体信息等)寻找解答的办法。“思考讨论”是学生在独立观察阅读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并通过与同学的协作,发表和听取意见。“形成结论”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大组中交流,同时教师通过归纳判断,帮助学生形成结论。“变式实践”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4.“协作探究”式:自学生疑——建立假设——尝试释疑——完善假设——迁移建构
   “自学生疑”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召下进行思考,产生认知冲突。“建立假设”是指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并借助教师、同学和信息媒体提供的信息建立假设。“尝试释疑”是指学生尝试用假设解释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方法,进行指导。“完善假设”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交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结论。“迁移建构”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落实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交互完成的,能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分割知识要点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借助或运用信息技术,在对问题的追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助,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进行知识的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中为核心素养而学,掌握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堂改革要重视思维的训练。教学过程即是启迪思维的过程,要将核心素养必须体现在对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上。课堂教学从主题(课题)出发,联系以往知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虚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提出或发现具体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助讨论,再借助信息技术,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重点学会思考,在思考过程,融合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学习,高效获得相应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思维品质。
   课堂改革要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改变课堂学习的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围绕“问题研究教学模式”提出五会学习要求,即会思考、会讨论、会倾听、会表达、会互助。通过以班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组长、发言人、纪律监督员、学科组长。“五会要求”则是推动船儿前进的有力船桨。课堂上,思考、讨论、倾听、表达、互助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形神兼备,方为精品”所谓“形”就是搭建框架、成立小组。“神”指的就是小组合作共同体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是改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让自主学习有基础,让合作探究有要求。
   课堂改革要注重驱动和展示。通过情境驱动,让学生有一种迫切体验的冲动,自然地去学;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有一种达成目标的驱动,自觉地去学;通过团队驱动,让学生有一种为集体奉献的冲动,自主地去学。三个“驱动”,都指向学生的踊跃展示,在展示中互动,在互动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形成良好的课堂教与学的生态。在课堂中启迪思维,培养思维能力,让勤奋自主和合作探究两项关键能力得到发展。
   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专业水平,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教
   1.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
   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解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通过课题实验,强调三个要点:一是搭建或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获取教学资源,重组、加强、修正课件,如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乐学云教学平台等;二是相应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一方面着重开展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三套件Word、Excel及PowerPoint,录制微课CamtasiaStudio,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的编辑等;另一方面是教育技术理论、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等理论方面的培训,如行动研究理论、导学案设计等;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师生互动交流、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融合。
   2.基于校本研修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本课题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探索“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应用,立足课堂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把教师“为了生存的职业生活方式”转变为“为了理想的职业生活方式”;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思想”转变为“把改革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把“以个人为中心开展教学”转变为“积极交流,共同研究”把“不关心学校的规划、发展”转变为“关注学校的长远规划,积极参与学校发展。”通过本课题实验的研究,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教师的校本研修,形成“在需要的状态下学习,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创新的状态下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
   3.培养教师专业情意,磨练专业能力
   行动和反思,改变的是教师的“专业态度”。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结合”培养教师专业情意,磨练专业能力。定期组织开展“青蓝工程,结伴成长”师徒结对活动、信息技术应用技巧集中分享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分享活动、班级管理经验分享活动等,将实践活动常规化。引导教师善于积累本体性知识明白教什么;善于积累条件性知识知道怎么教;善于积累实践性知识懂得怎么做;善于积累发展性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师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开发与资源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专业能力。
   4.推进课题研究,把教学原理“做到位”
   我们将学校立项的总课题“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基础,延伸到年级各学科的课题研究,以课例研究的主题抓好课题立项,建立形成“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反思即提升,效果即成果”的校本行动研究。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培育教师研究状态,把“科研育师”置于课题实验价值的首位,把学校教育科研由“行政发动”“骨干带动”引向“全民行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向是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和育人理念的最直观呈现,也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主阵地之地,引导教师聚焦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引领教师走进课堂做研究,读懂课堂,提升课堂。同时,以“学习——研究——创新”为模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科专业水平,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促使学生发展,把课堂建构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课堂要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和多角度表征,让知识的能够综合运用,让问题成为思维生长的有效载体。为此,我们认为,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以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優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孙军.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224.
   [3]梁福慧.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J].师道:教研,2015(5):8.
   [4]何克抗.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J].中国教育科学,2019(3):114-122.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回归诗歌的本体特点,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搜索典故、探究背景、体会个性等方法都能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特点,进而走出学习困境,更好地品读古诗词特点。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音韵美、意象美,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专注于引导学生分析字词深意,探究主题思想,学习方法和其它文体相似,体现不出古诗词的本体特点。《语文课程标准
【摘要】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以开放、创新的态度去变革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妙用思维导图,激活课堂教学生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和理解新知的效率,还能促进师生共建高效语文课堂,收获较理想的教与学成果。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思维导图;部编版  语文教学是一个信息交换和加工的过程,需经历两个阶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关键。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受人尊重、理解、友谊和交往的需要等。这就要求教育者不应只扮演严加管教的单一角色,而应力求做到既是严师又是益友。在班级管理中,尤其需要这种严师益友的师生关系。把悦纳教育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让班集体更和谐,从而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基于此,本文对悦纳教育如何让班集体更和谐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悦纳教育;转化;激发;爱
【摘要】基于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改革实现了进一步的深化,因此就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良好转变。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出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探讨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希望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高效;构建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摘要】农村小学生本身在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个人观念等方面都不成熟,再加上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如果教师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那么他们很容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成为学困生,不仅如此,这种成绩上的差异也会使得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更加重视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进而确保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本文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时期。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英语教学的地位也越发显著。当今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应该再局限于教材,还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本文首先列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分析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然后针对不同的核心素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旨在更好地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提
7月6日上午,广州市越秀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线上线下巧衔接,教学调研提质量”教学研讨活动在黄花小学报告厅举行。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李晓程老师莅临指导,黄花小学朱思红校长、潘俊青书记、全校《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及部分跨学科教师积极参加了活动。活动由《道德与法治》科组长谢铭姬老师主持。   潘俊青书记执教四年级课例《还有哪些浪费可以避免》。潘书记结合课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
【摘要】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应该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最后达到“会写”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小
【摘要】句型教学既能让学生抓住语言的核心结构,又能让学生养成以句子为单位的听、说、读、写的好习惯。教师通过句型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基本句型,当学生积累句型到一定量时,就很容易造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如何进行句型教学呢?教师可以精心设置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提炼句型、操练句型、内化句型、活用句型,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沉浸在英语学习中,让英语课堂教学散发魅力。  【关键词】英语
【摘要】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向道德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透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并根据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创设相对应的主题教育活动,采取适宜的办法,使这门课程为小学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作了系列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留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