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眼镜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所有的疾患或曰缺陷中,眼疾大约是最不被人忌讳的。因为无论近视、远视、弱视甚至斜视或无视,人们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眼镜来炫示或宣示和掩饰其患有眼疾的实质。因此,从某些特定的意义上讲,眼镜的发明者功莫大焉!
  炫示,《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为:故意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长处)。宣示,词典上的释义为:公开表示。要说在前文中用"宣示"也未尝不可,但我在经过一番推敲之后还是觉得应该用这个"炫示"更准确一些。
  笔者要戏说的眼镜的第一个重要作用:装饰或曰装相。
  如今有了点知名度的人许多都难脱窠臼,常常在公开场合弄副眼镜戴戴。一些有名气的演员甭管演小品或者影视的演艺界的人物都有这种装相的嫌疑。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上成个名真不是什么好事,人一成名他的心怎么样大家看不透,起码那两只眼给弄坏了;甭管是数钱数的还是想钱想的,反正那俩眼珠子出了毛病了,要不干嘛非弄副眼镜架鼻梁子上充斯文?我想,什么时候朱之文、王二妮也戴眼镜了,那就更热闹了。
  从戏剧影视中可以看出,眼镜似乎成了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特征,君不见影视剧里的学者、教授大多都戴着眼镜?就连电视剧《欢乐农家》里那个浑身上下黑不溜秋像打铁匠似的那个东北演员,为了适应他演的那个小学老师的角色,他也戴上了一副眼镜装相。所以甭管眼睛好坏、学问深浅,先戴副眼镜让人家知道我是文化人再说。这就是前面文中为什么说应该是"炫示"的道理。


  眼镜的第二个重要作用就是:妆饰。如今大街上最多见的还是那些闲逛一族的男女们。他们大多没有眼病,即使有些近视或者远视的话,这些人也很少有人为了矫正视力而弄副眼镜戴上,她们大多描眉画眼花了很多工夫也下了很大功夫,用眼镜遮挡了用来吸引回头率的化妆成果那是绝对的大傻。所以她們所戴的眼镜都是各色各样的妆饰镜,那眼镜其实就是像耳环、项链、手镯等首饰一样的饰品。而那些各种式样的妆饰镜,肯定比起颈上手上戴的金铂玉石首饰来还要便宜得多,却又能"画龙点睛",何乐而不为呢?
  眼镜的第三个重要作用就是:掩饰。
  譬如那些有属于"自然灾害"的眼小、眼斜、逗眼、金鱼眼等缺陷的人们,有条件的都会弄副眼镜戴戴,有眼镜那层玻璃挡着,再有个反光什么的打个马虎眼,一般小小不言的缺憾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再譬如许多老人们,尤其那些老年女明星或名人们,他们有许多机会出席各种场合,她们又想保持自己年轻时的美好形象,别处还凑合,就是眼不行了;也不是看不见,而是眼角皱纹多了,有眼袋了,眼角耷拉了。怎么办?一副大片咖啡色眼镜全挡了。
  眼镜的其他作用还有许多,总而言之,人们戴眼镜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自己的美好,不论是形态美、气质美还是心里美,总之除了那些戴着黑虎子眼镜(墨镜)唬人、作案或者只想偷看别人又不想让别人看清他的本来面目的人们之外,戴眼镜无可厚非。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戴眼镜也成了时尚。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眼镜的普及和受宠,才使我们城市里的大小眼镜店星罗棋布、仅次于饭馆和银行营业所的数量。我曾经为这些眼镜店的生存状况有过担忧,心想,这么多的店,这么多的人,一天能卖出去几副眼镜呢?实践证明,我是杞人忧天。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活法,老天爷饿不死瞎眼的家雀,这就是我们眼前每天都参与其中的花花世界。有心人戴不戴眼镜都能够看清。
其他文献
凡成大事者,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曾国藩自然也不例外。不说别的,就是一生所下的自省功夫,曾国藩就超出了同时代与后来的许多人。曾国藩的自省既见于家书,更见之于日记。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黎月乔前辈来,示以近作诗。赞叹有不由中语,谈诗妄作深语。己所不逮者万万。”看了熟人写的诗,明知道不怎么样,却违心吹捧,还要故作高深,曾国藩觉得自己太装。初九日,曾国藩在日记中批评
期刊
”一点儿”,表示很少的意思。可就这很少的“一点儿”都还很有人特别喜欢。是什么人?我道是有的手中握有小权力者。  这样的小权力者,喜欢吃“一点儿”、拿“一点儿”、要“一点儿”。有一市场收费的,很理直气壮地跟一小贩说:“拿个塑料袋,我装几根黄瓜!”小贩没吭声,马上拿个塑料袋递过去,这人装了些黄瓜走人。这种小权力,在市场上谋生的人是不敢招惹的。只能以忍耐来掩盖心中的无奈。真要是流露岀什么不满之意,那招来
期刊
工作中、生活中難免会遇到尴尬事,处置起来使人十分头疼。但“麻”老师却能巧妙地应对。不妨看看他的巧妙之处。  “麻”老师其实并不姓麻,他长了一脸大麻子,因为一次授课出了名,“麻”老师就这样被叫上了。“麻”老师是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70岁,尽管早已退休,但因他的心理学课教得好,许多学校、单位都争相聘他为心理咨询师或教心理学课,他也乐得去发挥这个“余热”。前年,当地一所中学聘他去讲心理学课。第一天上课就
期刊
记得《人民的名义》一开头,有一个小处长大贪官,这个小处长赵德汉看似清廉,平时一饭一菜,住房简陋,上班骑着自行车,俨然是个清官。可是在廉洁的伪装下,他的另一处豪宅,却满屋子都是钱,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有的贪官外表并不奢华,而是貌似清廉,实际上却投机取巧,蒙蔽世人,博得清名,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鲜见。  刘瑾乃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大宦官。他拥有的家产近乎天文般的数字———6750万两白银!这么多的家
期刊
俗语有“人心不足蛇吞象”,意谓某些人对于物质或者其它东西,存在十分强烈的欲望而罔顾自身有限的能力。有趣的是,明人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之三十一》中,真有一个一条蛇面对巨物的诱惑不愿放弃,结果惹火烧身、坠死于河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条大蛇生活在岩石下,常常卷起尾巴悬吊在树顶,脑袋垂于河中,伺机攫取鱼鳖之类。有一天,这条蛇在河中觅食,竟然起不来了,只是它的尾巴还卷在树顶。这条蛇身体每动一次,那么,
期刊
鲁迅先生曾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一文中说到过帮闲群体。《红楼梦》一书中的贾府里,也有一批这样的帮闲。曹雪芹给他们的名字取得很有趣,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文人们出路狭窄,自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贾政虽不能给这些帮闲们加官晋爵,但贾府也是举国皆知的侯门望族,托身于此,不特衣食无忧,而且地位也会因这种附丽而抬升,他们当然趋之若鹜。  不过,不可小瞧的是,这些寄
期刊
王述这个人活得很真,人皆以为“痴”。这和现在的观念类似,老实人活得真实,常被人当作傻帽。就连女婿谢万也抱怨:“人们说您痴,您确实痴。”王述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成名晚点而已。”王述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安贫自足,不求闻达,并不为世人所知,后为丞相王导赏识提拔,征召他做属官,三十岁以后才渐渐知名。古人寿命短,相较于魏晋那些七八岁的神童,三十岁已算大器晚成了。  一次宴席上,王导每发一言,众人
期刊
据报道,2015年夏天,王静25岁,在绍兴一家银行上班的她,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文艺男同事小默,两人坠入爱河并步入婚姻殿堂。婚礼结束后那天晚上,小默说酒喝多了,胃不舒服,想喝点粥,从来没做过饭的王静决定煮个粥。这是王静第一次在自己厨房开火,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结婚三年厨房只用过一次”。也许,这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近日,两人终于离婚了。  原本是你侬我侬,原本是真情相守。就因為“结婚三年只做过一次饭
期刊
“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指人财富虽多,但每天所用无非日食三餐,夜眠八尺,可见这“三餐”与“八尺”于人的重要性。“八尺”,即指床也。中国有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不计其数的文化,同时也不乏“床文化”。  “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这是《西厢记》里的名句,张生的话。张生的意思是,如果能与莺莺结婚,便可以不让红娘叠被铺床。这句曲词写得高妙。叠被铺床本是丫环分内之事
期刊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经过一个月的激战落下了大幕,但有多少人知道在足球历史上曾有过这样“荒诞”的一幕呢:1914年圣诞之夜,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德军队官兵对长期的胶着状态早已身心俱疲。这天夜里,西线原本兵戎相见的英德官兵“心照不宣”地走出潮湿肮脏的战壕,在一块无人地带开展了一场简易的足球赛———这一刻,阵地上白天还隆隆作响的枪炮声被战士们的欢呼雀跃声所取代。当这一“秘密”被前线战士以日记方式传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