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什么?通常包含两种解释:①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情。②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如何知道过去的事情?如何研究过去的事情?需要依靠原始的证据,即史料。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而怎样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阵地在课堂,如何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否合理,依据史料。所以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对教师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一、史料选取的方法
1、依据学情选择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含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所以史料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切莫肆意而为。
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史料,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通过这些史料的帮助来学习历史,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历史课本中的史料,课本中选取的历史史料基本上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启发性和解释性较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3、选择典型史料
备课中教师最好寻找典型史料,这些史料都是常用的史料,权威性较高,如果该史料引用太多,教师可以更换,史学名家在讲述相关历史事件时,不同的人采用的史料是不同的,选择面比较广泛。
史料是为了解释课本结论,说明历史发展进程,教师应该在史料如何更好服务于教学方面下工夫,切不可因为追求新颖而因噎废食。
二、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现象制约着史料教学
1、单纯的印证课本观点
据调查,很多老师在运用史料时主要是为了论证教科书中的结论。而现代历史教育学认为,史料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特有的思维方法,新课标更是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个人认为完整的历史解释应包含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评价。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甲舰海战,此战北洋舰队损失五艘战舰,日军重伤五艘。课本只是叙述了黄海海战的过程,至于原因和影响没有涉及。学生若形成对“黄海海战”的历史解释能力,需要老师补充史料。如:
材料一: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材料二: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国家。由于日本资本主义改革很不彻底,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严重阻碍着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统治阶级力图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認定“强兵为富国之本”,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
材料三: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
材料四:“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城,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党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以上材料均出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说明了北洋海军成军的时间和规模;材料二指出了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材料三、四论证了课本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原因。再结合课本,学生大致可以对“黄海海战”做出如下的解释:
甲午海战是中日海军在黄海进行的海上决战。日本因发展资本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挑起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最重要成果,成军时规模冠绝东亚。1894年9月日军在大东沟偷袭北洋舰队,双方爆发激战,战斗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生殉国。战后,李鸿章借口北洋舰队势力逊于日本联合舰队,“避战保船”,导致清军丧失黄海制海权,是北洋海军覆灭和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的史料教学,绝大部分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设置若干问题,用史料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依据史料,结合课本知识找出问题答案,了解历史事件进程和其中的逻辑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之为问答式史料教学。
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史料的提供者,能否满足本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主要看教师对本班级学情的了解情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历史教师的教学班级通常会有三四个,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这就加剧了教师的工作量。其实有时候教师可以在某些课,放手让学生去搜集史料。
3、鉴别史料工作不细致
由于史料众多,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大篇幅引述原文,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对找到的史料进行加工。更多时候教师为了教学需要直接从相关著作中寻找已经加工过的史料,有些加工过的史料和原始材料相比已是面目全非,更有甚者背离了原文的意思。
教师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经常会引用一位美国将领的话:“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战场上和一个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战争”,认为这是美国人服输的标志。当我们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再对照说话的时间,问题就来了。
这句话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1951年5月15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的声明,话题是麦克阿瑟因为与杜鲁门总统发生统帅权之争,并且主张将朝鲜战争规模扩大至中国一事,即: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指将战事从朝鲜半岛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这段话出现在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后的1951年5月15日,而且采用的语气是虚拟语气,这表明这段话谈论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即1951年5月15日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所以,他谈的绝对不是对朝鲜战争美军失败的反思,而是指扩大到中国本土的战争冲突。
由此可见其中的差距有多大,所以在高中教学中,对史料的编辑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加工史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篡改原始文献的主要意思,否则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综上所述,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素材,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史料的解读、分析、归纳,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在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最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为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提高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S].徐蓝,2016.09.21
[2]庞春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一、史料选取的方法
1、依据学情选择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含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所以史料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切莫肆意而为。
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史料,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通过这些史料的帮助来学习历史,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历史课本中的史料,课本中选取的历史史料基本上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启发性和解释性较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3、选择典型史料
备课中教师最好寻找典型史料,这些史料都是常用的史料,权威性较高,如果该史料引用太多,教师可以更换,史学名家在讲述相关历史事件时,不同的人采用的史料是不同的,选择面比较广泛。
史料是为了解释课本结论,说明历史发展进程,教师应该在史料如何更好服务于教学方面下工夫,切不可因为追求新颖而因噎废食。
二、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现象制约着史料教学
1、单纯的印证课本观点
据调查,很多老师在运用史料时主要是为了论证教科书中的结论。而现代历史教育学认为,史料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历史特有的思维方法,新课标更是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个人认为完整的历史解释应包含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评价。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甲舰海战,此战北洋舰队损失五艘战舰,日军重伤五艘。课本只是叙述了黄海海战的过程,至于原因和影响没有涉及。学生若形成对“黄海海战”的历史解释能力,需要老师补充史料。如:
材料一: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材料二: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国家。由于日本资本主义改革很不彻底,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严重阻碍着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统治阶级力图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認定“强兵为富国之本”,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
材料三: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
材料四:“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城,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党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以上材料均出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说明了北洋海军成军的时间和规模;材料二指出了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材料三、四论证了课本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原因。再结合课本,学生大致可以对“黄海海战”做出如下的解释:
甲午海战是中日海军在黄海进行的海上决战。日本因发展资本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挑起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最重要成果,成军时规模冠绝东亚。1894年9月日军在大东沟偷袭北洋舰队,双方爆发激战,战斗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生殉国。战后,李鸿章借口北洋舰队势力逊于日本联合舰队,“避战保船”,导致清军丧失黄海制海权,是北洋海军覆灭和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的史料教学,绝大部分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设置若干问题,用史料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依据史料,结合课本知识找出问题答案,了解历史事件进程和其中的逻辑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之为问答式史料教学。
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史料的提供者,能否满足本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主要看教师对本班级学情的了解情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历史教师的教学班级通常会有三四个,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这就加剧了教师的工作量。其实有时候教师可以在某些课,放手让学生去搜集史料。
3、鉴别史料工作不细致
由于史料众多,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大篇幅引述原文,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对找到的史料进行加工。更多时候教师为了教学需要直接从相关著作中寻找已经加工过的史料,有些加工过的史料和原始材料相比已是面目全非,更有甚者背离了原文的意思。
教师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经常会引用一位美国将领的话:“我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战场上和一个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战争”,认为这是美国人服输的标志。当我们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再对照说话的时间,问题就来了。
这句话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1951年5月15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的声明,话题是麦克阿瑟因为与杜鲁门总统发生统帅权之争,并且主张将朝鲜战争规模扩大至中国一事,即: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指将战事从朝鲜半岛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这段话出现在中国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后的1951年5月15日,而且采用的语气是虚拟语气,这表明这段话谈论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即1951年5月15日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所以,他谈的绝对不是对朝鲜战争美军失败的反思,而是指扩大到中国本土的战争冲突。
由此可见其中的差距有多大,所以在高中教学中,对史料的编辑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加工史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篡改原始文献的主要意思,否则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综上所述,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素材,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史料的解读、分析、归纳,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在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最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为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提高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1]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标的几个问题.[S].徐蓝,2016.09.21
[2]庞春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