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问题串”的设计策略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问题串”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繁复的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并在大脑中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结合,设计适合的“问题串”,更好地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生活实际,设计情景式“问题串”
  让生物知识返璞归真,使生物知识由学术形态有效过渡到教育形态,应成为高中生物教师的一大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串”,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如在教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地设计以下“问题串”:“①一对新婚夫妇生了一对双胞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在外貌上,还是在性格上,这对双胞胎兄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同,比如哥哥是单眼皮,弟弟是双眼皮,为什么双胞胎的形状也有可能出现不同?②请大家结合实际,回忆所学知识,说一说双胞胎有哪些类型,为什么会有不同类型的出现?”通过“问题串”,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思考生物知识,并结合已有知识把握新知识,做出猜测后寻找相关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探究了学习内容,让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完成了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轉换。
  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设计“矛盾式”问题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可知,具有真实、完整背景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是基于理想模型,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学会设计情境式“问题串”,帮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如矛盾情境式“问题串”是通过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当前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并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在教学“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过敏反应,教师可以利用大部分学生关于免疫的原有认知——免疫力越强越好,设计以下“问题串”:“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请据此回答:①免疫是一个人抵抗力的体现,越强越好,对吗?②当一个人的免疫力强于一般人时,这个人会产生什么反应?”教师可以在设问后列举一些过敏反应的例子加以说明。这种认知冲突会引发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激发,教师借助适合的“问题串”,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把握整体内容,设计整体性“问题串”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将已有教材资源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最合理有效的策略是在整体上设计有效的“问题串”,帮助学生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遗传的分子基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把握该模块:一是关于遗传学知识的内容;二是科学家进行探究的历史发展,从格里菲斯到查戈夫再到沃森和克里克,接着从尼伦贝格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现代基因技术,该模块是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研究与运用历程为主要线索展开的。教师可以将整个模块作为一体,设计“问题串”:“遗传物质是什么?DNA结构是怎样的?又如何进行复制?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是如何发生突变和重组的?人类有哪些遗传疾病?”教师可以将“问题串”作为课堂主线,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这个模块围绕上述五个问题展开,这五个问题分别是五节内容的核心,学习过程也由此展开。”基于知识整体而设计“问题串”,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反复探究,在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
  教育是唤醒学生“保护自己独立思考权利”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多观察生活,多联系实际,不断在教学中设计出适合的“问题串”,以便帮助学生唤醒独立思考的意识。而“问题串”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便不只是获取知识,而是在保护自己独立思考权利。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其他文献
一、云计算在科教领域潜能大  云计算旨在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提供虚拟化、可伸缩的计算环境,能够动态地满足应用程序不断变化的计算资源需求。根据埃森哲公司在2009 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调查显示:71%的人认为云计算最重要的优势是提高人们协作与信息共享的效率;80%的人认为相对移动技术来说,云计算更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系统的效能;教育和科研被认为是云计算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从长远来看,云计算在教
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课程开发的推变、课程创新的嬗变等分析入手,综述了国内外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指出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律;问题;综述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辩证否定”的改革过程[1](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向参见图1):课程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
【摘 要】构建初中阶段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适度提前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初中生科学理智地定位人生的发展宏图,进而树立正确的升学、择业、创业观念,为职业教育培养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 职业指导课程 体系构建  我国职业中学的大部分新生进校后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缺乏动力,更谈不上进行生涯规划。而从国际教育发展来看,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他们的
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改革是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付诸教学实践,创造出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从而改善职业学校德育旧课程的教学现状。新课程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不是局限于完成教学内容的单一目标。而是指向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突出了情感开发。职业学校的同仁们已围绕德育新课程教材、标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但还未能及时对新课程的情感开发问题深
重庆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的案例向世人诠释着爱的内涵和力量,但爱是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呢?是否应该辩证地看待爱的奉献呢?  吴安鸣校长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这就是“爱的加法”。做“爱的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以真诚的心去理解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和他的认知世界,让学生沐浴爱的阳光,感受爱的力量,并随之改变。同时,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尽如人意,这时我们就需要做“爱的减法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贯通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研究坚持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递进培养的策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岗位群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衔接式课程模块,并就实践环节的衔接、主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对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分段式培养 课程体系  一、中职与本科计算机
王志华:江苏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缪朝东:江苏省宜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  刘炜杰:江苏省宜兴市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副校长
【摘 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源于生活,亲身实践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体验行为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嫁接新知,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让专业教学回归生活,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专业教学 有效性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框架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活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日渐深入,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主要载体,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从而把握数学规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引入生活实例、借助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文化这三个角度入手,阐述了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直观能力 数学感知  良好的几何直观能力能使学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直观的问题,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因此,教师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