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宾虹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伟大画家,他用他独特的山水画艺术在中国花坛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将通过为什么关注黄宾虹、黄宾虹的生平简介、其艺术分期及作品赏析、黄宾虹山水艺术思想以及他带给我们的启示五个方面对黄宾虹进行个案研究。
【关键词】:笔墨;黑密厚重;滋润;刚健
一、为什么关注黄宾虹:
1.1黄宾虹的贡献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他既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他的山水画有“黑、密、厚、重”的显著特色,正是他晚年的这种画风,既不是文人画的空疏和过于不羁,亦突破了“四王”以来官方学派的旧规,直接传统精髓,力挽长期以来甜俗柔靡,轻薄淡弱的颓势,不遗余力倡导金石家之刚健气息,而开一代山水画的新格。
1.2黄宾虹对后世的影响
黄宾虹的艺术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他对艺术总是持发展变化的观点,他漫长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求变的一部绘画史,因而他的绘画很受年轻人喜爱,许多人都从他的画和精神中学得一角而卓然成家,尤其是他对山水笔墨做的总结性考察和研究,在画史上是空前的,不仅年轻人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传统型、融合型中国画,强调艺术本体和“艺术自律”的现代水墨画,都可以从中获益。
二、生平简介
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黄宾虹出生于新年的伊始,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五岁的黄宾虹就能检阅家塾所藏《字汇》这样的工具書。其祖屋叫“课耕楼”,先祖惟贞公撰联云:“教子迟眠,数卷读残窗外月;呼童早起,一犁耕破陇头云。”晨耕夜读之趣溢于言表。
黄宾虹好游山水,50至70岁的20年,他漫游江苏、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名山大川,从真山真水中证悟到了晚年变法之理。
70岁前后,他深入传统,进入学习宋画阶段,他逐渐悟到了“黑密厚重”的佳处。“入蜀方知画意浓”,一个“浓”字,可以直观地当做“黑密厚重”的注脚。
1937年,74岁的他赴北平坚定故宫书画,不料遇“七七”事变儿全家陷入北平,于是“伏居燕市,谢绝应酬,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记,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同情者邀他办画展,怕他寂寂无名,他婉言谢绝。他不收门徒,不画商品画,执着地在浑厚华滋,黑密厚重的画风上探索。
1948年,85岁的黄宾虹终于离开他认为“专制压迫之久,思想迟钝”的故都北平南返。89岁秋天,黄宾虹双目患白内障,在几近失明情况下,依然在纸上摸索作画,作品出现了令人驚奇的效果,笔墨出神入化,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妙不可言。
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逝世,享年92岁,弥留之际还吟出宋代学者《励志》诗句,成为黄宾虹勤奋一生,美丽一生最为诗意的写照。
三、艺术分期及作品赏析
黄宾虹的艺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
60岁之前,学习传统是这一阶段的主导。新安画派清疏远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在60岁之前是典型的“白宾虹”,章法多随古人,用力处在“笔笔分明”,越早的作品越有明人的“枯硬”之感。
60岁时他二游贵池,作品《乌渡湖上》,虽然在山石造型及构图中仍对古人有大量借鉴,但一改淡雅清逸的笔墨,画面笔墨浓重。
65岁始,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后,作品《惠州丰湖》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人笔墨进行了提炼,章法上也脱胎换骨,将古人用笔融于个人风格中。
69到70岁,黄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是蜀游之作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春山绿树》《蜀江纪游》都是其笔墨进一步提炼升华的代表作。
74岁北上十一年,黄宾虹完成“黑宾虹”的转变,黑密厚重的基本面目已经确立。又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中,例如《溪上群峰》《幽局》,“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黄宾虹受印象派启发,与中国山水画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90岁患白内障期间,虽看不见却促使他画出许多近于天籁又无比老辣的作品,例如《桃花溪》《江行》,繁而不浑,杂而不乱,在他重重叠叠的画面上,洋溢着清新活泼的蓬勃生气。使人们可以对他的画“舍丘壑而观笔墨”。
四、黄宾虹的艺术思想
总结黄宾虹一生的山水画艺术特色,主要从“内美”与“外美”、打点作皴、“五笔”、“七墨”四个方面作重点分析。
4.1 “内美”与“外美”
什么是“内美”与“外美”,综合黄宾虹的多条画语录,他所指的内美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是虚处;外美多指笔墨,构图中具体的形式美。他认为绘画的“六法”与书法的“八法”应贯通于内美和外美之中,他所说的“八法”指书法的美,他主张要“书法入画”。绘画的内美主要指“气韵生动”,还指“道与艺合”他认为,虚,实在画中要互补互生,融合统一,没有好的笔墨章法,“气韵生动”无处可存。
4.2 打点作皴
西方画中有“积点成线”一说,在黄宾虹看来,西方的“积点成线”即是古书法中秘传之屋漏痕。一滴水就是一个小点,它从屋顶漏到墙壁,在壁上所作的运动正好是一个点的运动,它留下的痕迹就是积点成线。如果说积点可以成线,那么积点也可以成面。涂、抹和兼皴带染恰恰不知面也该有点积染而成,而这恰恰是墨法的关键。
4.3 五笔
“五笔”是黄宾虹对中国画笔法内美的毕生体悟,也是对前人心得与理论的系统总结,“五笔”指的并非五种用笔,而是指一笔中应包含的五种笔性。
“五笔”说包含“平、圆、留、重、变”。
笔力要平:从笔起到落笔用力要平均,叫“笔笔送到”。
笔意要圆:一是每一笔都不能草率,而应化为一勾一勒,形成方圆,每一笔的起讫都是一个回环,二是在圆转处用力仍要平均,这叫“折钗股”。
笔姿要留:一是要积点成线,二是下笔不可太快。
笔势要重:是指要有力道,力透纸背。
笔趣要变:要在画面中形成粗细、浓淡、干湿、等矛盾变化,不拘于法。
“五笔”之中,阴阳互生辩证依存,无不体现太极之道的变化莫测。它们是法则,但又是感觉;不可执实,但又并非不可把握。
4.4 “七墨”
黄宾虹反对明清山水画的苍白枯硬,提出“七墨”:浓、淡、破、泼、积、焦、宿。对“七墨”他有一个墨性的要求。
浓墨要黑而有光,光清而不浮;淡墨要平淡天真,出没掩映;破墨要以浓破淡,这样才能新鲜灵活;积墨要自淡增浓,墨气爽朗,墨中有墨,墨不碍墨;泼墨应出手随意,由不见墨污之迹;焦墨要干而以润出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宿墨要不见汙浊,方能益显其清华。
五、黄宾虹艺术之路带来的启发
通过对黄宾虹艺术形成,特色风格的探究分析,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特质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首先,他自接触中国画以来不曾辍耕,在山水艺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进步与变化;其次,在潜心思考的同时不忘结合实践,在几十年对传统水墨的研究与积累的基础上,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提炼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并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总结一生所悟,将其一生所参悟的画理传于后世。最后,在北平生活困难时也不愿为售画停止自己的山水变革实验,不受功名利益的驱使而追求纯粹的自然心性的抒发,十几年如一日的在传统笔墨与师法自然中求变,最终实现突破,整理出自己的山水笔墨语言。自然浑厚,滋润淋漓,黑密厚重,不仅仅是表现在纸上的水墨气息,更是黄宾虹一声中对传统、对自然、对笔墨研究的厚重积淀。
参考文献:
[1]黄宾虹.黄宾虹山水画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黄宾虹.黄宾虹册页山水[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王鲁湘.黄宾虹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超君(1993—),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
【关键词】:笔墨;黑密厚重;滋润;刚健
一、为什么关注黄宾虹:
1.1黄宾虹的贡献
黄宾虹先生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他既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他的山水画有“黑、密、厚、重”的显著特色,正是他晚年的这种画风,既不是文人画的空疏和过于不羁,亦突破了“四王”以来官方学派的旧规,直接传统精髓,力挽长期以来甜俗柔靡,轻薄淡弱的颓势,不遗余力倡导金石家之刚健气息,而开一代山水画的新格。
1.2黄宾虹对后世的影响
黄宾虹的艺术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他对艺术总是持发展变化的观点,他漫长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求变的一部绘画史,因而他的绘画很受年轻人喜爱,许多人都从他的画和精神中学得一角而卓然成家,尤其是他对山水笔墨做的总结性考察和研究,在画史上是空前的,不仅年轻人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传统型、融合型中国画,强调艺术本体和“艺术自律”的现代水墨画,都可以从中获益。
二、生平简介
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黄宾虹出生于新年的伊始,在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五岁的黄宾虹就能检阅家塾所藏《字汇》这样的工具書。其祖屋叫“课耕楼”,先祖惟贞公撰联云:“教子迟眠,数卷读残窗外月;呼童早起,一犁耕破陇头云。”晨耕夜读之趣溢于言表。
黄宾虹好游山水,50至70岁的20年,他漫游江苏、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名山大川,从真山真水中证悟到了晚年变法之理。
70岁前后,他深入传统,进入学习宋画阶段,他逐渐悟到了“黑密厚重”的佳处。“入蜀方知画意浓”,一个“浓”字,可以直观地当做“黑密厚重”的注脚。
1937年,74岁的他赴北平坚定故宫书画,不料遇“七七”事变儿全家陷入北平,于是“伏居燕市,谢绝应酬,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记,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同情者邀他办画展,怕他寂寂无名,他婉言谢绝。他不收门徒,不画商品画,执着地在浑厚华滋,黑密厚重的画风上探索。
1948年,85岁的黄宾虹终于离开他认为“专制压迫之久,思想迟钝”的故都北平南返。89岁秋天,黄宾虹双目患白内障,在几近失明情况下,依然在纸上摸索作画,作品出现了令人驚奇的效果,笔墨出神入化,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妙不可言。
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逝世,享年92岁,弥留之际还吟出宋代学者《励志》诗句,成为黄宾虹勤奋一生,美丽一生最为诗意的写照。
三、艺术分期及作品赏析
黄宾虹的艺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
60岁之前,学习传统是这一阶段的主导。新安画派清疏远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在60岁之前是典型的“白宾虹”,章法多随古人,用力处在“笔笔分明”,越早的作品越有明人的“枯硬”之感。
60岁时他二游贵池,作品《乌渡湖上》,虽然在山石造型及构图中仍对古人有大量借鉴,但一改淡雅清逸的笔墨,画面笔墨浓重。
65岁始,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后,作品《惠州丰湖》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人笔墨进行了提炼,章法上也脱胎换骨,将古人用笔融于个人风格中。
69到70岁,黄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是蜀游之作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春山绿树》《蜀江纪游》都是其笔墨进一步提炼升华的代表作。
74岁北上十一年,黄宾虹完成“黑宾虹”的转变,黑密厚重的基本面目已经确立。又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中,例如《溪上群峰》《幽局》,“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黄宾虹受印象派启发,与中国山水画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90岁患白内障期间,虽看不见却促使他画出许多近于天籁又无比老辣的作品,例如《桃花溪》《江行》,繁而不浑,杂而不乱,在他重重叠叠的画面上,洋溢着清新活泼的蓬勃生气。使人们可以对他的画“舍丘壑而观笔墨”。
四、黄宾虹的艺术思想
总结黄宾虹一生的山水画艺术特色,主要从“内美”与“外美”、打点作皴、“五笔”、“七墨”四个方面作重点分析。
4.1 “内美”与“外美”
什么是“内美”与“外美”,综合黄宾虹的多条画语录,他所指的内美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是虚处;外美多指笔墨,构图中具体的形式美。他认为绘画的“六法”与书法的“八法”应贯通于内美和外美之中,他所说的“八法”指书法的美,他主张要“书法入画”。绘画的内美主要指“气韵生动”,还指“道与艺合”他认为,虚,实在画中要互补互生,融合统一,没有好的笔墨章法,“气韵生动”无处可存。
4.2 打点作皴
西方画中有“积点成线”一说,在黄宾虹看来,西方的“积点成线”即是古书法中秘传之屋漏痕。一滴水就是一个小点,它从屋顶漏到墙壁,在壁上所作的运动正好是一个点的运动,它留下的痕迹就是积点成线。如果说积点可以成线,那么积点也可以成面。涂、抹和兼皴带染恰恰不知面也该有点积染而成,而这恰恰是墨法的关键。
4.3 五笔
“五笔”是黄宾虹对中国画笔法内美的毕生体悟,也是对前人心得与理论的系统总结,“五笔”指的并非五种用笔,而是指一笔中应包含的五种笔性。
“五笔”说包含“平、圆、留、重、变”。
笔力要平:从笔起到落笔用力要平均,叫“笔笔送到”。
笔意要圆:一是每一笔都不能草率,而应化为一勾一勒,形成方圆,每一笔的起讫都是一个回环,二是在圆转处用力仍要平均,这叫“折钗股”。
笔姿要留:一是要积点成线,二是下笔不可太快。
笔势要重:是指要有力道,力透纸背。
笔趣要变:要在画面中形成粗细、浓淡、干湿、等矛盾变化,不拘于法。
“五笔”之中,阴阳互生辩证依存,无不体现太极之道的变化莫测。它们是法则,但又是感觉;不可执实,但又并非不可把握。
4.4 “七墨”
黄宾虹反对明清山水画的苍白枯硬,提出“七墨”:浓、淡、破、泼、积、焦、宿。对“七墨”他有一个墨性的要求。
浓墨要黑而有光,光清而不浮;淡墨要平淡天真,出没掩映;破墨要以浓破淡,这样才能新鲜灵活;积墨要自淡增浓,墨气爽朗,墨中有墨,墨不碍墨;泼墨应出手随意,由不见墨污之迹;焦墨要干而以润出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宿墨要不见汙浊,方能益显其清华。
五、黄宾虹艺术之路带来的启发
通过对黄宾虹艺术形成,特色风格的探究分析,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特质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首先,他自接触中国画以来不曾辍耕,在山水艺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进步与变化;其次,在潜心思考的同时不忘结合实践,在几十年对传统水墨的研究与积累的基础上,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提炼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并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总结一生所悟,将其一生所参悟的画理传于后世。最后,在北平生活困难时也不愿为售画停止自己的山水变革实验,不受功名利益的驱使而追求纯粹的自然心性的抒发,十几年如一日的在传统笔墨与师法自然中求变,最终实现突破,整理出自己的山水笔墨语言。自然浑厚,滋润淋漓,黑密厚重,不仅仅是表现在纸上的水墨气息,更是黄宾虹一声中对传统、对自然、对笔墨研究的厚重积淀。
参考文献:
[1]黄宾虹.黄宾虹山水画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黄宾虹.黄宾虹册页山水[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王鲁湘.黄宾虹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超君(1993—),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