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西风颂》

来源 :躬耕·文化精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将其应用到诗歌分析中,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概念结构和意象,利于诗歌赏析。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诗歌《西风颂》。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西风颂》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够反映出我们的思维和认识。诗歌语言多隐喻性表达,通过理解诗歌中的概念隐喻,能够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供有力的支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佳作《西风颂》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在诗中,雪莱歌颂了西风的强大,表达了他的革命热情。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此诗,能够深入剖析诗歌意象,直观地体验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一、概念隐喻
  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既存在在语言中,也存在在思想和行为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均基于隐喻性的概念系统。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cross-domain)的系统映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通过将基本经验映射到抽象认知域上,从而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概念隐喻高度地概括了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反映了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而我们所说的“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喻,其实是指概念隐喻在语言使用时的具体体现形式,即隐喻性表达。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以及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性隐喻是指借助一种事物的概念结构去理解或认识另一种事物。Lakoff和Johnson认为结构隐喻是三者中最复杂的一种,要求人们把一个基本经验域转移到另一个基本领域。方位性隐喻指以表述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是指运用上下、前后、内外、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一些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个概念系统。本体性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和思想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本体性隐喻又可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
  二、基于概念隐喻的《西风颂》解读
  《西风颂》写于欧洲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时期,诗人雪莱描述了狂暴的西风形象,抒发了自己的革命情怀。全诗分为五个小节,第一节诗歌描述了西风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第二节诗歌描述了西风在天空中的活动,第三节诗歌讲述了西风经过大海时带来的震荡,第四节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西风强大力量的赞佩以及渴望之心,第五节诗歌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西风的渴望,立志追随西风,坚信西风将带来美好明天。
  全诗围绕西风展开,前三节正面刻画了西风意象,后两节侧面描述了西风的强大,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于西风的情感。第一节诗歌的最后一行“Destroyer and preserver;hear,oh,hear!”点出了全诗西风的内涵。全诗中,西风呈现了两个核心概念隐喻,一个是“The west wind is a destroyer(西风是破坏者)”,另一个是“The west wind is a preserver(西风是保护者)”。本体是“西风”,喻体分别为“破坏者”和“保护者”。此处的隐喻可视为结构性隐喻,西风概念可映射到破坏者和保护者这两个概念域中理解。西风是破坏者,所以可以破坏。西风是保护者,所以能够保护。作为破坏者,西风横扫大地上枯死的落叶,撕扯高空中的流云,搅动平静的地中海,劈开大西洋,破坏了许多事物。但是,不破不立,破坏是为了保护,是为了发展。西风作为保护者,保护着大地上希望的种子,带来了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震慑海底的花草和树木,为大地、高空和海洋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改变,保护着世界。西风拥有强大的力量,无论是落叶、流云、海洋,都无法抵抗它。在自然界中,西风是拥有着绝对力量的强者。西风这一自然力量在自然界中呼风唤雨,所向披靡。西风意象还需结合现实生活来深入理解。诗人雪莱具有革命理想,在政治上支持民主起义。《西风颂》写于欧洲革命运动时期,结合时代背景,剖析诗歌语言可以看到,西风在诗中指的是革命。由此可得出诗歌隐含的概念隐喻表达“Revolution is the west wind(革命是西風)”。这一隐喻属于结构性隐喻,革命概念可以映射到西风概念中理解。革命是西风,强大的西风能够席卷万物。结合上文提及的两个隐喻可得,革命像西风一样是破坏者和保护者,拥有破坏和保护的力量。在以上三个隐喻性表达的框架内理解诗歌内容时,西风所破坏的枯叶、流云和海洋以及所保护的种子、黑雨、冰雹、火焰和大海等便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基于“革命是西风”的隐喻分析可得,枯叶是黑暗、腐朽的反动势力,流云是被反动势力束缚的人们,海洋是受反动势力压迫却尚未完全觉醒的社会,希望的种子是萌芽中的革命力量,黑雨、冰雹和火焰等是能够为社会带来变革的势力,海底的花草树木是社会中黑暗反动势力的附庸者。因此,正如同西风能够破坏和保护,革命势必能够摧毁黑暗的反动势力,保护着处于萌芽状态的革命力量;势必能够破坏束缚革命的事物,催生出其它的强大的变革力量,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势必能够激起人们内心的革命情绪,震慑腐朽的黑暗者。
  前三节歌颂西风,也就是革命,的强大力量后,后两节转为抒情,抒发诗人的革命情怀。第四节前五行呈现的概念隐喻主要有三个,分别是“The poet is a dead leave(诗人是枯叶)”、“The poet is a swift cloud(诗人是流云)”以及“The poet is a wave(诗人是波浪)”。这三个隐喻同样属于结构性隐喻,对于诗人的理解可以映射到枯叶、流云和波浪的概念。结合诗歌上文可见,枯叶被西风席卷,流云在西风的帮助下挣脱了束缚,波浪是西风力量的分化。由此可见,诗人想成为枯叶,被西风带走;想成为流云,和西风一起飞翔;想成为波浪,分享西风的威力。结合上文“革命是西风”的概念隐喻表达,也就是说,诗人愿意接受革命力量的洗涤,愿意追随革命力量,愿意成为革命者,为革命奉献自己。第四节后九行呈现的结构性概念隐喻为“The poet is the west wind(诗人是西风)”。首先,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西风的追随之心。第六七行诗句“I were as in my boyhood,and could be / 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gs over Heaven”表达了诗人追随西风的渴望,希望自己在少年时便能成为西风的同伴。其次,第四节最后两行诗“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ed and bowed / One too like thee:tameless,and swift,and proud”深切地表达了受岁月压制和束缚的诗人追随西风的志向。诗人不仅是想成为枯叶、流云和波浪等西风的附属者或追随者,而且想成西风,想成为像西风一样强大的力量者,能够像西风一样自由、迅捷,像西风这一自然力量一样不被驯服、充满骄傲。结合上文“革命是西风”的隐喻表达可知,诗人不甘于受反动势力压制的局面,内心革命情绪充沛,因此,不愿被动地被革命影响,而是想成为革命的身体力行者,积极参与革命,成为一股革命力量,骄傲地、坚定地去从事革命事业,不屈服于黑暗力量,立志推翻恶势力。第四节诗歌中带有一些被生活压迫的悲伤,正是因此,诗人对于西风力量有着渴望,愿意追随。第五节诗歌的内容呈现同样是基于结构性概念隐喻“The poet is the west wind(诗人是西风)”。诗人进一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想成为西风去破坏反动势力、保护世界的坚定信念。诗人在第六行诗中发出了呐喊“My spirit! Be thou me,impetuous one!”,可见诗人迫切地希望能够成为西风,向社会散播革命话语,唤醒沉睡的大地,激发人们的革命情绪,改变社会。第五节最后两行诗句“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广为流传,是诗人革命情怀的延伸。值得一提的是“冬天”和“春天”意象在第一节诗歌中出现过,“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The winged seeds,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西风把希望的种子送到冬天,等待春天唤醒这些种子。结合上文“革命是西风”的隐喻表达可知冬天指的是革命的攻坚期,春天指的是革命的胜利以及美好未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抓住了“西风是破坏者”、“西风是保护者”、“革命是西风”、“诗人是西风”的核心概念隐喻结构后,全诗的内容便可以在这些隐喻表达中得到解释,有助于对全诗其它概念隐喻性表达的理解,其它意象的理解也能够借此得到剖析。达成对诗歌意象和概念隐喻的理解后,诗歌的情感内涵便得以揭示。由此可见,通过理解全诗包含的概念隐喻,我们能够更为具体地捕捉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参考文献: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乔瑒(1991— ),女,彝族,四川盐源县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现执教于西昌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以其社区性和互助性优势成为解决农村养老的创新之举,但是当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多方面的发展困境,需要妥善解决才能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助养老;发展困境;路径  一、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农村互助养老是由"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 一种全新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是以村庄为单位,将未被开发利用的村内资源进行
期刊
摘要:杭州人杰地灵,杭州的文化也是蜚声世界。与文化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应该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现实中杭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诸多。本文根据梳理的问题,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诸多要素入手,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上、设备保障、组织管理几方面来探讨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策略  杭州市中国的历史名城,杭州的历史文化也渊源流长。杭州的历史文化积淀
期刊
摘要:信息化的管理作为我国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工会组织也需要积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搭建网络管理、交流平台,完善信息化激励机制等途径,充分的广泛的吸引和团结职工,为企业、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企业;工会;信息化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工会的主要职责就是让企业职工充分享受民主的权利与自由,保障企业职工的权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会
期刊
摘要: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基石。山东省新高考改革关于在高中生中建立诚信档案的创新性做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提出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有效完善诚信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素质评价;诚信机制;策略  诚信是中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对网络舆情分析等相关概念进行简要概述,然后通过分析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论监测数据,包括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时间及数量变化情况,分析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发布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查明事故原因与严格问责的热点舆情等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及启示。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分析;“问题疫苗”事件  在公共舆情发生过程中,不同网民围绕某些主题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指导高职学生制作英语微电影参加地方性大学生英语戏剧节活动进行分析,揭示英语微电影作为形式开展行业文化渗透教育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高职英语;微电影;行业文化  一、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普遍遇到了一些瓶颈,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如何界定,才能充分体现高职的特点,这给教学双方都带来了不少困惑,甚至惊动了学校的高层。各个高职院校面对这一问题也开展了相应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
期刊
摘要:只要你做班主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让你伤脑的学生。这些学生,就是我们统称的“后进生”。其实,“后进生”也是可以分等级的。要转化“后进生”,作为班主任,首先我们要坚定信念,放平心态。接着,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形成“光环效应”。然后“负强化”做补充,让他惧而远之。最后,教育要有“学生立场”。  关键词:后进生;正强化;负强化;学生立场  只要你做班主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个
期刊
摘要: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市场具有重要的位置,这些现实主义的类型片以电影这种最大众、最便捷的艺术形式,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展现给最广大的观众群体,电影这种视觉冲击极强的载体所引发的思考是巨大的,所能够影响到的人群也是无法估量的。《我不是药神》就是这样的一部能让人们记住的电影。它大胆的展露出“医药制度”的法律问题,又在人情冷暖上打动我们。本文将试从美学角度浅谈对本片进行分析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
期刊
摘要:自2013起,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在政策的引导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美国是最早开始进行公共服务外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美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希望对我国有所启发。  关键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美国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由社会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公益性和事业性服务外包。自2013年起,我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在政策的引导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美国
期刊
摘要: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时期的女性创作是少数知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启蒙的开端,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作家及作品,中国女性文学首次正式地登上了中国文坛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其更多的关注将女性作为“人”来看待,突出人的意识的觉醒,为“人”的文学助力。文革结束后,启蒙文学思潮卷土重来,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加关注女性意识,突出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女性经验。  关键词:五四启蒙;新时期启蒙;女性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