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技渗透进各个领域。混合式教学与混合式学习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革新。2003年,何克抗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来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混合式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混合式教学对混合式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尽管关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研究论文不少,但是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和对学生视角的纵向调查仍然比较缺乏。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联系去年至今的全球新冠疫情与混合式教学,例如:基于学生视角对混合式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建设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急远程教学模式,为应对今后因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危机(如自然灾害、传染病等)而导致传统面授课堂教学模式临时受阻提供可行性方案。因此从学生视角对混合式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依据
从传统意义来看,许多学者认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看来,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也是多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结融合。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特点及时进行预习复习,也可在线上平台留言获得及时反馈。混合式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漏补缺,有利于优化学习体验效果。
当今教育声称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混合式教学的体验者和受益者,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因此从学生视角对其进行采访和调查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情况,是对混合式教学效果了解的直接来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在国外最初出现和应用在商业领域,商业领导者为了提高效率,提高收益,采用互联网对员工进行培训。Cooney等(2000)第一次使用混合式学习这一术语。尽管他们的研究与如今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千差万别,但对混合式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尝试初期,混合式学习只是一种支持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理念而已,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现在的混合式学习。
2003-2006年,此阶段大部分文章是界定混合式学习为主要内容,Graham(2003)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学习与远程机制相结合,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还是不同学习模型的结合,比如学生学习活动的混合等。Garrison(2004)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根据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混合式学习的可能性;同时,他们指出了混合式教学的优点,建议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探讨上。Graham(2006)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趋势、分类等进行了总结。
2007-2009年,此阶段是混合式学习的繁荣期,对其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此阶段侧重于对混合式学习者的感知研究,具体包括对学习者的满意度与自我感受的调查。
2010年以后,国外对混合式学习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Graham(2014)对高等教育的混合式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具体关注在机构混合式学习的采用和完善;其通过电话访谈学生来了解机构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即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式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们可以较好地安排学习任务。Medina(2018)对高等教育中混合式学习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混合式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尽管混合式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混合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监督,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部分混合式课程单一枯燥,因此要不断改进混合式学习课程,丰富类型,完善监督。除此之外,国外关于外语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可分为混合式学习的比较研究和非对比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3年,何克抗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在国内教育界引起轰动。之后一段时间内,混合式学习基本处在理论研究阶段,着重对理论框架的探索与阐释,实际应用研究较少。2004年,赵丽娟教授首次将混合式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相结合,她认为要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英语教育的变革,但其并未给出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的具体模式。2010年以后,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等调查开始出现,但直至2015年,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和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减缓。以孟彦莉(2011)为例,其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混合式写作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很高,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教学方法的指导。2015年以后,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熟,更多学者关注到混合式教学领域,不仅从多角度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所依托的网络平台也逐渐多元化,而且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论文也大量涌现。如陈娟文等(2017)以英语教学实践为例,进行了关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共同体研究,结果表明:实践共同体对大学生英语混合式教学具有積极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大多学者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为例,以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不多见。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王今、赵新平(2018)开展了关于高等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其调查结果表明,在当今教育变革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同时,学校要加强监管,使混合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刘威童、汪潇潇(2019)则从学生视角进行了关于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研究;其结果表明了交互程度对满意度影响最大,产生正向影响,而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对满意度无直接影响。
四、科学意义
通过四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学生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体验情况与观点,从而为以后教学改善方向提供指南。关于学生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学术论文较少,此研究可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獻:
[1] Garrison,D. Randy.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M]. Hoboken:Jossey-Bass,2011.
[2] Ahmad Al-Huneidi,Jeanne Schreurs. Constructivism Based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iJET),2012,7(1):4-9.
[3] Medina,L.C. Blended learning:Deficits and prospects in higher education[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8,34(1):42-56.
[4] Wendy W. Porter,Charles R. Graham,Kristian A. Spring,Kyle R. Welch.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5(1):185-195.
[5]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4(4):22-26.
[7] 赵丽娟. 从大学英语教学透视Blending learning [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7-51.
[8] 孟彦莉.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5):96-101.
[9] 王今,赵新平.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45-47.
[10] 刘威童,汪潇潇. 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9(1):107-113.
[11] 钟玉琴.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究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科技渗透进各个领域。混合式教学与混合式学习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革新。2003年,何克抗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来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混合式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混合式教学对混合式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尽管关于混合式教学理论的研究论文不少,但是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和对学生视角的纵向调查仍然比较缺乏。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联系去年至今的全球新冠疫情与混合式教学,例如:基于学生视角对混合式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建设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急远程教学模式,为应对今后因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危机(如自然灾害、传染病等)而导致传统面授课堂教学模式临时受阻提供可行性方案。因此从学生视角对混合式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依据
从传统意义来看,许多学者认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看来,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也是多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结融合。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特点及时进行预习复习,也可在线上平台留言获得及时反馈。混合式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漏补缺,有利于优化学习体验效果。
当今教育声称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混合式教学的体验者和受益者,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因此从学生视角对其进行采访和调查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情况,是对混合式教学效果了解的直接来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在国外最初出现和应用在商业领域,商业领导者为了提高效率,提高收益,采用互联网对员工进行培训。Cooney等(2000)第一次使用混合式学习这一术语。尽管他们的研究与如今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千差万别,但对混合式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尝试初期,混合式学习只是一种支持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理念而已,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现在的混合式学习。
2003-2006年,此阶段大部分文章是界定混合式学习为主要内容,Graham(2003)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学习与远程机制相结合,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还是不同学习模型的结合,比如学生学习活动的混合等。Garrison(2004)以高等教育为切入点,根据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混合式学习的可能性;同时,他们指出了混合式教学的优点,建议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混合式学习有效性的探讨上。Graham(2006)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趋势、分类等进行了总结。
2007-2009年,此阶段是混合式学习的繁荣期,对其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此阶段侧重于对混合式学习者的感知研究,具体包括对学习者的满意度与自我感受的调查。
2010年以后,国外对混合式学习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多。Graham(2014)对高等教育的混合式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究,具体关注在机构混合式学习的采用和完善;其通过电话访谈学生来了解机构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即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式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们可以较好地安排学习任务。Medina(2018)对高等教育中混合式学习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混合式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尽管混合式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混合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监督,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部分混合式课程单一枯燥,因此要不断改进混合式学习课程,丰富类型,完善监督。除此之外,国外关于外语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可分为混合式学习的比较研究和非对比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3年,何克抗教授率先在国内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在国内教育界引起轰动。之后一段时间内,混合式学习基本处在理论研究阶段,着重对理论框架的探索与阐释,实际应用研究较少。2004年,赵丽娟教授首次将混合式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相结合,她认为要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英语教育的变革,但其并未给出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的具体模式。2010年以后,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等调查开始出现,但直至2015年,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和论文发表数量有所减缓。以孟彦莉(2011)为例,其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混合式写作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很高,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教学方法的指导。2015年以后,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熟,更多学者关注到混合式教学领域,不仅从多角度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所依托的网络平台也逐渐多元化,而且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论文也大量涌现。如陈娟文等(2017)以英语教学实践为例,进行了关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共同体研究,结果表明:实践共同体对大学生英语混合式教学具有積极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大多学者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为例,以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不多见。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王今、赵新平(2018)开展了关于高等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其调查结果表明,在当今教育变革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同时,学校要加强监管,使混合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刘威童、汪潇潇(2019)则从学生视角进行了关于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研究;其结果表明了交互程度对满意度影响最大,产生正向影响,而个体特征和学习环境对满意度无直接影响。
四、科学意义
通过四个月的追踪调查,研究学生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体验情况与观点,从而为以后教学改善方向提供指南。关于学生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学术论文较少,此研究可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獻:
[1] Garrison,D. Randy.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M]. Hoboken:Jossey-Bass,2011.
[2] Ahmad Al-Huneidi,Jeanne Schreurs. Constructivism Based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iJET),2012,7(1):4-9.
[3] Medina,L.C. Blended learning:Deficits and prospects in higher education[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8,34(1):42-56.
[4] Wendy W. Porter,Charles R. Graham,Kristian A. Spring,Kyle R. Welch.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5(1):185-195.
[5]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 电化教育研究,2004(4):22-26.
[7] 赵丽娟. 从大学英语教学透视Blending learning [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7-51.
[8] 孟彦莉.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5):96-101.
[9] 王今,赵新平.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45-47.
[10] 刘威童,汪潇潇. 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9(1):107-113.
[11] 钟玉琴.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究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