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曲艺的“活化石”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hongcha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莺歌柳书又名“莺歌柳子”,是流传在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莺歌柳书是北方曲艺中的稀有曲种,最早由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本地方言、音调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声腔韵味。在清中后期,莺歌柳书在鲁豫苏交界处颇有影响,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成绝响。目前仅有菏泽遗有鸿麟一爪,被称为民间曲艺“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莺歌柳书曲目丰富,文雅规整,题材广泛,乡土气息浓郁,显示出曲目来源的多元性。一部分风格高雅,文辞艰涩,如《偷诗》《借箭》等;另一部分则通俗易懂,清新浅显,如《老鼠告状》《拙老婆》等。

一、莺歌柳书的历史流变


  莺歌柳书究竟形成于哪个时代,有以下几种记载和传说。
  1.相传莺歌柳书之所以又叫莺歌柳子,是因为它是由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但从目前尚存的曲调与柳子戏【莺歌柳】唱腔对照,已很难看出明显联系。
  2.莺歌柳书是在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那是一种小调曲子,哼来哼去,听起来非常动人,所以拿黄莺歌唱来形容它曲调的美妙悦耳,每逢新年新节城乡集镇都有玩唱的。莺歌柳书的演唱者,原是农村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学习几个短曲,准备在年节时候玩唱。”①这段话说明了莺歌柳书是一种曲调优美、动听并且普及性很强的民间小曲。
  3.有人认为莺歌柳书是由三弦书中的鼓子书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莺歌柳书是三弦书的一支,它与道情结合形成了河南坠子。从莺歌柳书的音乐与演出形式分析,可以看出它与流行于黄河故道附近的盲人说书“三弦书”(亦名“腿板书”)、“三弦铰子书”确有不少相似之处。演出形式都是以左手持八角鼓、右手击鼓并表演,伴奏乐器也都有三弦。由此可见,莺歌柳书可能与它们同源异流。
  4.据说一个郭姓艺人带徒弟沿路北上至皖北、豫东、鲁南等三省交界和苏北等地,他们演唱了一种非常好听的小曲叫莺歌柳书,颇受群众的欢迎,沿途各地都有学艺的加入。
  5.据濮阳县户部寨莺歌柳书老艺人程秀生(1897—1980)生前口述:“其师父程作舟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死于1916年。其师爷程梦卜则是嘉庆年间艺人,均是从小习唱莺歌柳,并在濮阳一带享名。同治年间,山东遭灾,不少莺歌柳艺人流入濮阳、清丰、长垣一带行艺,使两地艺人得到了广泛交流。”②由此可知,莺歌柳书的历史至少有200年。
  这几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更确切,目前尚无明证。
  清中叶以后,莺歌柳书在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等地曾一度广为流传,在鲁西南邻近黄河故道的曹县、单县、范县影响更大。据曹县渔鼓坠老艺人张新田1957年6月回忆:“清末,莺歌柳书与曹县一带流行的渔鼓腔相结合,衍变成‘渔鼓坠’,后称‘坠子书’,原来的莺歌柳调便被取代而逐渐衰败。”1956年夏,济宁老艺人侯永贵也讲述:“渔鼓坠早时也叫‘莺歌柳’……郓城所唱渔鼓坠就是莺歌柳。”③
  以上情况说明,莺歌柳书在鲁西南一带确实有较大影响,并与后来演化为坠子书的渔鼓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民国初年,随着坠子书的兴起,作为母体之一的莺歌柳书演出逐渐减少,大多艺人则改习坠子书,逐渐忘却了老腔。而流传到河南一带的莺歌柳书则演变为自弹自唱、脚踏腿板的“脚板书”。

二、莺歌柳书的本体特征


  莺歌柳书的音乐和曲目来源是多元性的,与柳子戏、地方小曲、三弦书、三弦铰子书等关系密切,唱腔音乐早期丰富多彩,而后期演变为韵白相间单曲反复体的音乐结构形式。
  (一)莺歌柳书的唱腔
  莺歌柳书的唱腔音乐早期丰富多彩,气质浑厚,风格古朴;后期演变为单曲反复体的音乐结构形式。莺歌柳书唱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音乐结构、曲调特性还是演唱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这种风格既存在于旋律、音符、节奏之间,也存在于演唱的润腔艺术技巧之中。莺歌柳唱腔既能说唱历史故事、表现英雄人物,又能风趣地演唱才子佳人及民间生活故事。
  1.莺歌柳书的唱腔和调式音阶
  莺歌柳书的音乐结构形式为韵白相间的单曲反复体,一板一眼,旋律朴素平直。演唱速度根据演唱内容、情绪等需要而加以变化。基本唱腔为四句腔的反复演唱,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中间加白,四句腔演唱中小有变化。四句腔的第一句落“5”音(偶尔落“1”音),第二句落“2”音,第三句落“5”音,第四句又落“5”音。每句唱腔均为四小节,而四句腔后必有搭尾衬腔“哎哎哎呀哎哎呀嗯”等虚词作为衬字。衬腔也是完整的四小节,富于表现力,形成了莺歌柳书唱腔的固有特点。莺歌柳书的四句腔,在唱腔上又有变化,[垛子板]速度较快,适用于欢快、紧张的节奏。然而整个曲调过于呆板,缺少变化,难以适应表达复杂情感的需要。
  莺歌柳书的调式音阶为五声微调式,即5 6 1 2 3 5。旋律的走向多为级进式的上下行,中间包含四度的旋律上行和下行,构成了莺歌柳书唱腔的旋律特征。例如,《偷诗》片段:

  2.鶯歌柳书的唱腔板式
  莺歌柳书的唱腔板式有慢板(四句腔)和快板(垛子)两种。唱慢板时,演员持八角鼓,用手指弹推拍打;唱快板时,演员敲打小钹配奏,以掌握拍节。
  3.莺歌柳书的发声特点
  莺歌柳书发声方法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或真假混合声,声音明亮结实。音调平稳,音域不偏高不过低,唱起来随和自然。男声节奏明快,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持了浓厚的说唱性;女声质朴平易、委婉流畅、细腻俏丽。
  4.莺歌柳书唱词的句式结构   莺歌柳书的唱词多以七字句、十字句的规整句式为主,也有由此变动而出现的混合句、五字句等。无论何种句式,在一段唱词中必须是偶数句,即二、四、六、八,上句可以不押韵,下句必须押韵。演唱时可加虚词衬字,以达到流畅顺口的效果。如《偷诗》中的十字句唱段,句式是三三四:
  潘必正 读诗书 心中焦躁,
  我不免 后大殿 散步逍遥。
  往前走 不由我 暗自祝告,
  怎配这 陈姑姐 鸾友凤交。
  莺歌柳书地方色彩强烈,土语方言贴切恰当,质朴而亲切,显出艺人运用语言的智慧。
  5.莺歌柳书的用韵
  莺歌柳书的用韵,是以中州韵为主,一韵到底,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鲁西南方言的语音。鲁西南地区汉字绝大部分读音与普通话相近,某些字在声母方面有差异,如鲁西南方言的俗(sú)则读(xù)。
  莺歌柳书使用的方言与普通话一样,也分为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调值却有差异。如普通话的阴平为高横调,调值为“5 5”,而莺歌柳书的阴平为降升调,调值为“2 1 3”;普通话的阳平为高升调,调值为“3 5”,莺歌柳书的阳平为中降调,调值为“4 2”;普通话的上声为降升调,调值为“2 1 4”,莺歌柳书的上声为高横调,调值为“5 5”;普通话的去声为全降调,调值为“5 1”,莺歌柳书的去声为中降调,调值为“3 1”。
  (二)莺歌柳书的伴奏
  1.莺歌柳书的伴奏乐器
  莺歌柳书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和八角鼓两种乐器。三弦的琴身全长约75厘米,木质共鸣箱略呈扁椭圆形,长约22厘米,宽约19厘米,厚约7厘米,以蟒皮挽面,鼓面中央置琴码,琴头部共置三轴,各系丝弦一根,定弦为“1 5 1”。八角鼓又名“八旗鼓”,为蟒皮蒙面的八角制品,有弹、打、颤、搓、推、晃、抡、双等演奏技巧,同时,左手做颤的动作,形成花点。
  2.莺歌柳书的伴奏
  莺歌柳书在演唱中的伴奏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伴奏过程中,三弦的伴奏旋律紧跟唱腔的旋律,以不同的伴奏形式来衬托唱腔。三弦演奏者不但伴奏,还在演唱中帮腔、插话,成为二人一台戏,两者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的完美搭配,呈现出一种和谐、完整的艺术效果。
  (三)莺歌柳书的表演形式
  莺歌柳书作为稀有曲种,坠子的直接母体,其演出形式古朴独特,多为一弹一唱的双档,一人左手持八角鼓,担任主唱并进行表演,一人操三弦伴奏并伴唱,演唱起来有站有坐,表演温稳大方,随意自然。在表演时,除讲究手、眼、身、法、步外,为了制造气氛,吸引观众注意,常使用“顿足”这种动作,在一般曲艺中不多见。这种演出形式“一是音乐与语言紧密结合;二是演员乐器不离手,这也可以说是说唱形式本身的特点;三是能够配合曲艺艺术这种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由一两个演员模拟多种人物角色,用音乐和语言表现一部完整的、情节曲折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④。

三、菏泽莺歌柳书的传承发展


  菏泽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的曹县仲堤圈艺人张瞎子(1848—1928),张瞎子演唱莺歌柳书在当地很有影响。他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演唱起来富有情感变化,非常吸引人。据说,他在青山集庙会演唱《杨宗英下山》时,忽有踩高跷、跑旱船的路过,整个场子竟然纹丝未动。那时,他主要演唱的有《扒狗皮》《卷箔记》《下苏州》《王华买父》等书目。
  张瞎子的传人是同村的张保亮(1848—1898)、曹县曹徐庄的何立稳(1872—?),再后一代传人就是曹县郑庄郑玉昆(1904—1976)、郑海泉(1911—1996)、曹县曹徐庄的何银峰(1912—?)和定陶曹志田(1904—?)等。1945年前,菏泽曹县尚有莺歌柳书专业演唱者。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菏泽的莺歌柳书艺人常结伴其他曲种艺人,活跃在黄河古道边的曹县、单县、菏泽(今牡丹区)、-城、郓城一带的农村集镇。曹县郑庄的郑玉昆就是其中佼佼者,1957年6月,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中,他演唱的莺歌柳书传统曲目《偷诗》,获得了演出三等奖,并参加了老艺人示范演出及稀有曲种展览专场演出。郑玉昆演唱的《吊打猪八戒》,以嗓音圆润、气质浑厚、风格古朴的特质而感染观众,引起了曲艺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保护这一古老稀有曲种,1958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根据郑玉坤及同村玩友郑锡鹤口述,对莺歌柳书的传统曲目进行抢救性抄录整理,将数十个曲目抄录传世,为后人留存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郑玉坤晚年将莺歌柳书技艺倾囊传授给了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目前这一稀有曲种只有这两人传承。
  “文化大革命”期間,莺歌柳书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受到摧残。直至改革开放后,莺歌柳书这一稀有曲种才得以重现于世。但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作为鲁豫苏3省共有的曲种莺歌柳书,虽然是在绝响曲种中幸存的艺术形式,但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和生存土壤正在消失。目前,仅有曹县郑庄的郑文祥、菏泽的高志军在曲艺会演及农村集镇偶有演出。现存的莺歌柳书曲目抄本及郑玉昆的部分唱段录音也因收藏条件所限,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毁坏。2010年,在菏泽市艺术馆原馆长牛玉新的支持与帮助下,副馆长李巧莲、民间艺术家孙明祥和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冯晓群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学生们将莺歌柳书《偷诗》重新搬上舞台。2015年9月,莺歌柳书《老鼠告猫》以其清新的演出形式、古朴典雅的唱腔特点入选山东省精品曲艺邀请展演参演。2019年,菏泽市艺术研究所申报的莺歌柳书《一块传家匾》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
  莺歌柳书是鲁西南曲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经过200余年的锤炼和洗礼,已经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点,在中国曲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研究角度上看,莺歌柳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从中可以寻找出明、清曲种在鲁西南的发展轨迹。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莺歌柳书已基本没有了演出市场,处于濒危消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
  注释:
  ①张长弓:《河南坠子书》,三联书店,1951年版。
  ②《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12月版,第94页。
  ③《莺歌柳书》,山东省情网,2012年9月4日。
  ④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曲艺音乐研究》,载《音乐研究》1959年第5期,第77—78页。
  参考文献:
  [1]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菏泽市文化局,2009。
  [2]郓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郓城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郓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郓城县卷)》,郓城县文化馆,2009。
  (作者: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6月6日晚,作为“姑苏八点半”夜经济江南小剧场的组成部分,苏州市民间相声社团嘻哈壹笑堂(以下简称“壹笑堂”)开箱预演,在“老根据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大儒巷鸿儒茶馆试点营业。该社团负责人、青年相声演员张解表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园子里只能允许30%的观众进场,但是毕竟迈出了今年的第一步,而且售票形势喜人,演出票被观众一抢而光。在13日晚上第二场的开箱预演中,壹笑堂还举办了一场“不插电、原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并深刻指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题材经典文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彰显了耀眼的时代光芒,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不可替代
期刊
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是20世纪50年代由山东评书老艺人傅泰臣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长篇评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出较早、影响较大的曲艺大书新作品。作为在新社会背景下开展的传统曲艺表现现代革命英雄题材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在创作中得到了当时曲艺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乃至小说原著作者、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帮助,在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塑造革命英雄形象、
期刊
马伟兄的扬州评话《王少堂》出版发行,既可喜可贺,更可珍可重。这不仅仅只是忆旧的情结,追思的意义,更是文化承传的价值所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这个举动,是为我们那些光荣而伟大的先贤所开辟的精彩盎然、底蕴丰厚的文化历史长河,增添了新的充盈着时代精神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崭新的延续和流淌,使古老的扬州评话艺术精粹在与现代扬州评话艺术水乳交融般的妥帖自然中呈现出别样的光彩,同时也讴歌了我们文艺工作者
期刊
曲艺,历史悠久,口口相传,它利用方言特色讲故事,在我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活跃在人民群众中,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兴起,曲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农村,曲艺仍然是群众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笔者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同时通过下派基层驻村书记,与民间演艺团队接触,感受到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曲艺大有可為。  据史料记载,清末以来,蒙城县便有了曲艺表
期刊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互联网,其冷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东北大鼓艺术应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或自媒体共同合作,建立推广平台,为东北大鼓的发展寻找更多的经济支援。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东北大鼓艺术的推广和宣传在运用传统媒介平台传播的同时,必须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利用新媒介平台进行品牌构造、运营,构建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效率,擴大东北大鼓在老百姓
期刊
在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控制时,江淮等地又遭受了洪水的侵袭,此次汛期时间长、范围广,蒙洼蓄洪区成为了抗击洪灾的一个重要支点。为保证淮河上下游广大居民的安全,19万蒙洼人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家园构建起了抗洪一线的坚固阵地。一、战歌一曲唱真情  洪灾无情义,人间有真情。蒙洼群众以小我奉献大我,全国上下就以大我回馈小我。以党员为基干,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密切协作,在短时间内就完成
期刊
2019年12月29日,我的恩师刘兰芳先生荣获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文旅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亲自为她颁奖。  “一尺台,嬉笑怒骂,说不尽悲欢离合,她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一张口,家国忠义,道不完古往今来,她延续的是文化根魂。”这是先生登台时主持人的致辞,凝练地道出她的艺术成就,而台下如雷鸣般的掌声则是观众最真诚的褒奖。作为弟子,我站在台下,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成绩是一个人在不懈努力后
期刊
我在日本横滨的中华街长大,耳濡目染下对中国充满了好奇。18岁那年,我毅然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追寻我的中国梦。  2015年夏天,我参加了有相声“洋教头”之称的丁广泉先生举办的“快乐课堂”相声班,而后在丁广泉先生的引荐下,又认识了快板师父姚富山先生。洪亮的声音、独特的唱法、讲究的站姿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让我对快板这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它。  即使已经在
期刊
马如飞“定制”的《常熟乡名》  苏州弹词演出向有弹唱开篇的惯例。所谓开篇,是正书开说之前加唱的一阕唱篇。唱词内容独立成篇,以七言韵文为主,一韵到底,平仄格律仿唐诗。如古典小说常以诗词开场引出正文,开篇则属于弹词演出之小引。马如飞在《南词小引自序》中对“吾道”是这样介绍的,“亦曰稗官,亦曰南词,而借此谋生亦复不少。其小引,或谓唐诗,或谓开篇。”  弹词开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清代中期,弹词艺人就已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