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目教学法设置开放的学习环节,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地理实践活动;合作探究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过程中,学生围绕某一具体学习项目,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探索创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并促进能力发展[1]。针对“城市化”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课标要求,笔者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济南城市化的发展作为主线,将乡土地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济南的城市化之路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分解项目,明确要求
  精心准备和策划恰当的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也是实现项目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2]。针对济南城市化这一项目,分解具体任务如下。
  任务1:济南市人口的变化
  具体实施要求:查阅济南市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别统计济南城市人口和年末总人口数,计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绘制济南市人口变化的柱状折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济南市人口变化主要原因。
  任务2:济南市城市用地的变化
  具体实施要求:查找文献资料,了解济南古城的演变历史,在同一幅图上绘制不同时期济南城区范围的变化,统计不同时期济南城区面积的数据,绘制济南城区面积变化的折线图。
  任务3:济南市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
  具体实施要求:查找国民经济五年规划的历史,整理计算不同年份济南市三次产业的比值,绘制饼状图并描述三次产业比值的变化。
  任务4:济南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实施要求:结合生活体验,反思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并从政府和个人角度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二、组建小组,制定计划
  在组建项目小组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优势,自由组合成不同合作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任务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确定组长及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制定小组详细实施计划,确定学习中所需资料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预测任务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措施。
  三、搜集资料,合作探究
  用项目教学法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途径是多样的。根据各小组研究计划分组进行研究,从不同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承担任务1和任务3的学生,主要查阅不同年份的《济南市统计年鉴》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济南市人口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济南市人口变化的柱状—折线图、济南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饼状图。如图1、图2所示。
  任务1组学生对图1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济南城市人口数量和总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增长速度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改革开放以后,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速度加快,这与人口迁移密不可分。而任务3组学生对图2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济南市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也就是说济南市产业结构正由第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转变。
  在任务2的研究过程中,学生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查阅相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对市民进行实际采访等,并到济南市规划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济南古城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展望了2020年济南城市总体规划蓝图。
  在任务4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今日泉城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发现济南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未来城市规划蓝图的实现。
  四、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各小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讨论选出最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成果的汇报展示。任务1组和3组学生分别绘制济南市人口变化统计图和济南市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图,任务2组学生制作课件展示不同时期济南城市景观变化,采用Coraldraw软件绘制不同时期济南城市的范围图。任务4组学生以话剧表演形式展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同的展示形式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既可展示学生的风采,又能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对项目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个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小组计划的安排与实施、信息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3]。而项目教学法则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4]。如果项目设计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或者针对性不强,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能作为项目实践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项目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项目设计下的任务分组要尽可能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解得出的“任务链”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3)项目任务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跟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在小组任务成果的展示环节,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以评价促进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创新最有效的“钥匙”,在未来地理教学和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爽.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2] 陈丽萍.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初中英语实践案例设计与实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 周正榜.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挑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
  [4] 张秀英.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5,4.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教学的要求,地理学史在教科书的分布、呈现方式、教育教学意义,地理学史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当地时间2013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再现“曼哈顿悬日”美景(图1)。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曼哈顿悬日”出现时,曼哈顿每条特定朝向的街道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时间长达15分钟。据此回答1~2题。  1.除5月29日外,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街道的壮观景象
支架式复习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习方法,这里的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级各类支架,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各支架间的关联图示,进而使其熟练掌握地理特征及成因的复习方法。支架式复习策略强调逐渐减少教师指导成分,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标,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一、策略的提出依据  1.新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图”章节为例,结合近30年来地理教学大纲及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教材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教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  一、 教材内容选取紧跟课标要求  1.丰富科学,突出活动教学  表1是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知识点的要求,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要点进一步规定了具体要点
2012年秋季以来,福州市以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为依据,采用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本文所列举的教材案例均为人教版)开展教学活动。新义标对“课程性质”的修订,保留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增加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本文简称“三性”)等特征。地理课程性质“五性”的变化,决定了学习评价、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
1.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化学式CH4·8H2O),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
区域地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和载体,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图亦成为高考命题中的必备组成元素,可谓是“题题不离图、无图不成题”。由于区域地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学生在短时期内全面掌握绝非易事。二轮复习中如何带领学生层层过关,通过地图轻松高效地复习区域地理,并将学科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一图尽收”,形成完整的地理脉络和综合思维能力,笔者就此内容将多年教学实践与大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探究能力,能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做全面分析与整体评价。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系统内容的命题越来越凸显,根据区域地图中所具有的地理信息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综合各种信息,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命题思路已成为高
一、与自然学科渗透,认识事物本质  1.化学方程,简明表达物质循环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碳元素循环伴随着岩石圈物质循环,海洋生物使大气中的CO2与海水中的溶解钙反应生成碳酸钙(Ca2 CO32-→CaCO3↓),沉积海底形成石灰岩等。开采煅烧石灰石(CaCO3→CaO CO2)获得熟石灰并向大气中释放CO2。 植物光合作用(6CO2 12H2O→C6H12O6 6O2 6H2O)从
时光匆匆流逝,作为新生的我们,在学习中进步,在生活中成长,已渐渐融入高中校园生活。面对各种五彩斑斓的活动,志同道合的我们选择参加地理模型制作大赛。  经过再三斟酌,我们选择制作“大洋板块俯冲示意模型”。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厚度较小、位置较低,所以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熔为岩浆。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