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需求下,在西方创业教育经验启示与“以创业带动就业”理念引导下,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形成创业精神、意识与素质,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技能,熟悉创业流程,我们提出“两个结合理念,两种层次目标,两条体系途径”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以“一个结合”(即经管素养形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创业教育的理念,确立两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创新岗位工作的人才与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才),构建实现两种人才培养的“两条体系途径”(即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体系),营造完备的创业教育环境。
关键词:地方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军(1976-),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经济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杜啸尘(1979-),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经济学院人事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山东 济南 250014)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表面看来是扩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但本质上是因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滞后于时代发展而造成的。就目前来看,地方财经类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很难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如果地方财经类高校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加入“啃老族”行列。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应实施创业教育。下面从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缘起、理论探索及其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缘起
创业教育不是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时之计,而应该被视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1.西方国家长期的创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起步早,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而且其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岗位,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潜力,极大地推动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基于此,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由150多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了“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首先还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创业教育理念。
2.中国的就业市场化等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实施创业教育
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是否就业”、“能否创业”已经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这些促使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把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素质与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3.各级各类政府、用人单位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
国家先后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及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地方各级政府也出台各种鼓励、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从各级各类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举措优化创业环境看,他们对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重视是空前的。另外,依据“按能力上岗,按贡献取酬”的用人环境也在悄然形成,社会用人单位普遍看好有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因此,面对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要求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财经类高校应该意识到必须加快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创业的基本素质,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
1.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与途径
我们认为,高校如果能够预先在大学生心中播撒下创业精神与意识的种子,这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与个人成功成才的“源泉”。
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地方财经类高校更应实施创业教育,而且有必要把创业教育上升为学校意志,使之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一个结合理念,两种层次目标,两条体系途径”的创业教育模式。其具体内涵如下。
“一个结合”就是指经管素养形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两种层次目标”就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成为两种人才,即创新岗位工作的人才与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才。在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广博的经管知识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具备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前提下,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能够创新工作方法、思路、制度,能够提供新服务和具有潜在创业能力的岗位型创新人才;把少部分学生培养成能够开发新产品、创立新企业,即能够自主创业、提供就业岗位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两条体系途径”就是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体系两条途径。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交叉原则。就是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要实施创业教育,就必须横向贯通学科专业,打破专业限制、课程限制、资源限制和时间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与研究,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宽敞的条件与空间。总之,创业教育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复杂现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
(2)渗透原则。创业教育是一种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理念,创业教育课程不是在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外另起炉灶,而是把创业教育理念向学科与专业课程渗透。具体言之,就是在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改革中,教师将创业教育精神、意识、素质、技能的培养教育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把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之中。
(3)依托原则。就是学校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和载体,倡导教师依托专业知识与能力来实施创业教育教学,倡导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学习与实践,这既有利于为学生创业规避风险,从而达到创业成功机率的最大化,又有利于学生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应开设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构建一个运行有效的、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它应该既包含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素质的理论性课程,又包括有利于提高创业能力、熟练创业技能等的实务、实践性课程。课程类型具体如下。
(1)创业通识类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法学通论”、“广告策划”、“广告学”、“社交礼仪学”、“领导科学”、“人际沟通与技巧”、“就业理论与职业生涯设计”、“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统计学”、“创业学”、“企业经营谋略”、“经济预测与决策”、“投入产出分析”、“金融投资模型及应用”等创业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放在全校通识课平台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思维,使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2)创业专业类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创业学”、“创业融资”、“企业管理与沟通”、“中小企业管理”、“理财学”、“公司理财”、“投资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绩效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创业专业类课程。这类创业专业类课程可以放在学科基础课平台或专业课平台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熟悉创业基本流程。
(3)创业实践类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ERP原理与实务”、“创业/商业计划书”、“模拟创业”、“创业实战”等课程,这类课属于实践课程,可以放到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中。凡是“课程内实践课”与“课程实践课”可以纳入这一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内。
总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向大学生介绍创业的含义、特点、作用以及创业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知识、关系等基本素质,向他们传授如何识别与评价创业机会,怎样组建创业团队,如何融资、如何创建新企业及管理新企业等教学内容,最终让他们掌握创业活动的基本流程,提高他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资源整合、创业团队建设等一系列创业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思维。
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开设专门的创业类课程,也需要构建创业教育环境。我们认为,创业基金的提供、创业园建设、校外的创业培训、实训与实践基地、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咨询与指导中心、创业教育研究等等都是创业教育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构建创业教育环境。
1.建立创业园区,积极开展校外创业培训,多渠道拓宽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1)建立创业园区,旨在实现产学互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创业项目、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可以提供创业基金、办公场地和基本的办公设备,倡导学生所提交的创业计划书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从而增强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有志创业的学生可以组建创业团队,对于入选的团队,准许其开办自己的模拟企业或真实企业。对于开办模拟企业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鼓励其试运行后转为真实企业,并帮助其完成工商注册。对于开办真实企业的学生,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并义务充当财务、市场、管理、法律等方面的顾问。
(2)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目前,社会迫切需要那些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创新型人才,欢迎那些毕业就能够熟练工作的优秀务实人才。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用人标准等开展大学生校外创业培训。其次,学校还应大力推进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构建起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相互交流的有效平台。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进入基地实习,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加大创业型人才培养,又可以进一步拓展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或者将创业项目技术转让给企业获取转让费,或与风险投资资金相结合,创立高新科技企业等。
2.大力开展创业论坛、学子财富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比如商联社、创业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来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就是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尝试、容忍失败、团结奋进的文化。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利于创业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可以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等来营造创业文化。
(1)开展创业论坛、学子财富论坛。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既可以邀请创业成功者,又可以邀请大学生中的创业实践者与大学生交流,让大学生分享创业的酸甜苦辣。这些创业论坛能给大学生提供与创业人士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让大学生感受创业者的人格、信念、精神和情怀,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的向往,消除大学生创业的畏惧心理。
(2)组织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不论是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的创业计划大赛,都是创业模拟练习。通过组织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其商业计划书,可以零距离地接触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增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实施的可能性与商业运作的可能性。因此,创业计划大赛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提高未来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为他们提供锻炼能力、转变观念的宝贵机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试金石”。
(3)构建创业俱乐部。高校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创业俱乐部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它把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获得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创办企业,或者帮助新创企业成长。
总之,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座谈、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的种子,也许就此播撒在大学生心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它们就能破土发芽。
3.建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丰富的创业教育内容
为丰富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环境,克服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资源的有限性、现场性,弥补创业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不足,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网站,收集与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可以提供“赢在中国”、“财富故事会”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创业教育节目,供大学生课余时间学习企业家创业的经历、奋斗的历程等。大学生通过这些资料的学习认识、了解创业过程,从而激发创业热情。
面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切实开展创业教育,并把它植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讲解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点,培养大学生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传播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创业思想,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创业的基本素质,同时高校也要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报告会、创业网站建设等活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地方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军(1976-),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经济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杜啸尘(1979-),男,山东聊城人,山东经济学院人事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山东 济南 250014)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表面看来是扩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但本质上是因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滞后于时代发展而造成的。就目前来看,地方财经类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很难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而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如果地方财经类高校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那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加入“啃老族”行列。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应实施创业教育。下面从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缘起、理论探索及其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缘起
创业教育不是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时之计,而应该被视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顺应时代潮流、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1.西方国家长期的创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起步早,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而且其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岗位,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潜力,极大地推动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基于此,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由150多位教育部长、2800多名高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了“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首先还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创业教育理念。
2.中国的就业市场化等客观现实要求高校实施创业教育
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是否就业”、“能否创业”已经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这些促使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把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素质与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3.各级各类政府、用人单位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
国家先后出台了《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及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地方各级政府也出台各种鼓励、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从各级各类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举措优化创业环境看,他们对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重视是空前的。另外,依据“按能力上岗,按贡献取酬”的用人环境也在悄然形成,社会用人单位普遍看好有创业精神、意识与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因此,面对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要求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财经类高校应该意识到必须加快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创业的基本素质,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探索
1.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与途径
我们认为,高校如果能够预先在大学生心中播撒下创业精神与意识的种子,这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与个人成功成才的“源泉”。
为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地方财经类高校更应实施创业教育,而且有必要把创业教育上升为学校意志,使之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一个结合理念,两种层次目标,两条体系途径”的创业教育模式。其具体内涵如下。
“一个结合”就是指经管素养形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两种层次目标”就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成为两种人才,即创新岗位工作的人才与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才。在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广博的经管知识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具备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前提下,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能够创新工作方法、思路、制度,能够提供新服务和具有潜在创业能力的岗位型创新人才;把少部分学生培养成能够开发新产品、创立新企业,即能够自主创业、提供就业岗位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两条体系途径”就是课程体系与实践活动体系两条途径。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交叉原则。就是经、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要实施创业教育,就必须横向贯通学科专业,打破专业限制、课程限制、资源限制和时间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与研究,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宽敞的条件与空间。总之,创业教育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复杂现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专业的交叉。
(2)渗透原则。创业教育是一种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理念,创业教育课程不是在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外另起炉灶,而是把创业教育理念向学科与专业课程渗透。具体言之,就是在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改革中,教师将创业教育精神、意识、素质、技能的培养教育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把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之中。
(3)依托原则。就是学校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和载体,倡导教师依托专业知识与能力来实施创业教育教学,倡导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学习与实践,这既有利于为学生创业规避风险,从而达到创业成功机率的最大化,又有利于学生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应开设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构建一个运行有效的、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它应该既包含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素质的理论性课程,又包括有利于提高创业能力、熟练创业技能等的实务、实践性课程。课程类型具体如下。
(1)创业通识类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法学通论”、“广告策划”、“广告学”、“社交礼仪学”、“领导科学”、“人际沟通与技巧”、“就业理论与职业生涯设计”、“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统计学”、“创业学”、“企业经营谋略”、“经济预测与决策”、“投入产出分析”、“金融投资模型及应用”等创业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放在全校通识课平台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思维,使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2)创业专业类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创业学”、“创业融资”、“企业管理与沟通”、“中小企业管理”、“理财学”、“公司理财”、“投资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绩效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创业专业类课程。这类创业专业类课程可以放在学科基础课平台或专业课平台中,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创业基本理论,熟悉创业基本流程。
(3)创业实践类课程。我们认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开设“ERP原理与实务”、“创业/商业计划书”、“模拟创业”、“创业实战”等课程,这类课属于实践课程,可以放到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中。凡是“课程内实践课”与“课程实践课”可以纳入这一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内。
总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向大学生介绍创业的含义、特点、作用以及创业所应具备的各方面知识、关系等基本素质,向他们传授如何识别与评价创业机会,怎样组建创业团队,如何融资、如何创建新企业及管理新企业等教学内容,最终让他们掌握创业活动的基本流程,提高他们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资源整合、创业团队建设等一系列创业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思维。
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开设专门的创业类课程,也需要构建创业教育环境。我们认为,创业基金的提供、创业园建设、校外的创业培训、实训与实践基地、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咨询与指导中心、创业教育研究等等都是创业教育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构建创业教育环境。
1.建立创业园区,积极开展校外创业培训,多渠道拓宽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1)建立创业园区,旨在实现产学互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创业项目、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可以提供创业基金、办公场地和基本的办公设备,倡导学生所提交的创业计划书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从而增强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有志创业的学生可以组建创业团队,对于入选的团队,准许其开办自己的模拟企业或真实企业。对于开办模拟企业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鼓励其试运行后转为真实企业,并帮助其完成工商注册。对于开办真实企业的学生,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并义务充当财务、市场、管理、法律等方面的顾问。
(2)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目前,社会迫切需要那些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创新型人才,欢迎那些毕业就能够熟练工作的优秀务实人才。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行业用人标准等开展大学生校外创业培训。其次,学校还应大力推进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构建起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相互交流的有效平台。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进入基地实习,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加大创业型人才培养,又可以进一步拓展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或者将创业项目技术转让给企业获取转让费,或与风险投资资金相结合,创立高新科技企业等。
2.大力开展创业论坛、学子财富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比如商联社、创业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来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就是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尝试、容忍失败、团结奋进的文化。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利于创业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可以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俱乐部等来营造创业文化。
(1)开展创业论坛、学子财富论坛。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既可以邀请创业成功者,又可以邀请大学生中的创业实践者与大学生交流,让大学生分享创业的酸甜苦辣。这些创业论坛能给大学生提供与创业人士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让大学生感受创业者的人格、信念、精神和情怀,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的向往,消除大学生创业的畏惧心理。
(2)组织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不论是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的创业计划大赛,都是创业模拟练习。通过组织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其商业计划书,可以零距离地接触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增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实施的可能性与商业运作的可能性。因此,创业计划大赛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提高未来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为他们提供锻炼能力、转变观念的宝贵机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试金石”。
(3)构建创业俱乐部。高校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创业俱乐部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一个平台。它把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获得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创办企业,或者帮助新创企业成长。
总之,通过开展创业论坛、座谈、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的种子,也许就此播撒在大学生心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它们就能破土发芽。
3.建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丰富的创业教育内容
为丰富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环境,克服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资源的有限性、现场性,弥补创业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不足,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网站,收集与提供更多的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可以提供“赢在中国”、“财富故事会”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创业教育节目,供大学生课余时间学习企业家创业的经历、奋斗的历程等。大学生通过这些资料的学习认识、了解创业过程,从而激发创业热情。
面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切实开展创业教育,并把它植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讲解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点,培养大学生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传播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精神、思维与意识的创业思想,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创业的基本素质,同时高校也要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报告会、创业网站建设等活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