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中渗透思政教育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nlongg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6.047
  【案例背景】
  何为思政,立德树人。《诗经》中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恰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命担当最好的载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与各国物资互赠上的诗句让我们记忆犹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些诗句都出自《诗经》。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祈愿与祝福,诗词早已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化为血液代代相传。
  【案例描述】
  《诗经·采薇》是一首战争诗。诗中所描写的士卒们为国赴难的责任感和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典范。但诗歌语言表达上的古今差异,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等,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障碍。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能大致理解诗意。但由于其本身的阅历限制,还不能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走入诗人所处的时空中,在古诗中汲取营养。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针对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采薇(节选)》,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搜集整理小学阶段所学古诗词,初步了解“柳”在古诗中的意象。
  3.在赏析中感受我国灿烂的古诗文化,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课堂上,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意的感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在入课第一环节“意的感知”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柳”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各种意象,先入为主,让学生对“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意象的追溯——何处离愁先唤起
  1.字字落实
  2.朗朗上口
  3.津津有味
  4.历历在目
  5.层层深入
  第二环节,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追溯“柳”最初的意象——“离别”。“三分诗靠七分吟”。课上,我通过“字字落实、朗朗上口、津津有味”三个步骤,先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领悟诗中蕴含的感情。然而,相隔千年,如何能让学生读懂诗人内心的哀伤呢?我设计了两个小练笔:离乡时的送别场景,回乡时的时移世易。通过历历在目的想象,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展开对话。随后,补充全诗,带领学生品读千年前的战士那保家卫国的激情,和眷恋家乡的感慨,从而与诗人的心灵共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片段1】
  历历在目(体悟诗情,感受离别)
  师:是啊,诗人为何悲伤,为何没人能懂他的悲伤,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再回到诗中,去做一回诗人的知己,或许隔着千年亦可抚慰那颗颤抖的心。
  预设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战士们远征总带着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带着许多人的牵挂,让我们回到当时出发的场景。(课件出示句子,音乐响起)
  站在依依的柳树下,我真想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更加需要广大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在特殊教育中,老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进一步引导特殊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方法  语文教育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习好语文,其他学科才能进一步开展,进
摘 要:得益于经济飞速增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小学时期而言,语文课程属于主要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作文训练,旨在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近些年来,微型日记被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不但增强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本文通过说明微型日记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之间存在的关联,制定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微型日记的运用方案,确保了小学语
摘 要:虽然目前学校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各种教育机构也层出不穷,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几乎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代替的。正是由于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变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变”。在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综合素养,净化社会思想环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应该立足自身,理解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立足课堂,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立足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既要育材,更要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收录《宾至》一诗,并提出学习要求:“阅读《客至》《宾至》,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差异。”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用“客套和拘谨”形容《宾至》里杜甫表现的情感,我认为这种解读仍有可商榷之处。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小升初这一重要的教学转折点上,学生不仅需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也要面对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学生要适应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以及快节奏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心理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升初衔接期教育。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师需要加强相应的认知水平,不仅要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负责,更要做好相应的衔接工
摘 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言经典文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们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怀。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作为“文”的内容,更要学习其“言”说的方式,从中汲取写作的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实现文言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文言文 写作 联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17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
摘 要:教育是传递精神及文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教授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将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悟其内涵与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其良好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积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学生的重要责任。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德育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素质与能力。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知识的讲授,重点应在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多维度的历史学习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索能力、思辨能力等。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将知识与核心素质紧密结合,不断突破和转变陈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