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综合素养,净化社会思想环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外来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应该立足自身,理解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立足课堂,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立足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既要育材,更要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体现了新课程“既要育材,更要育人”的理念,对于初中学生的未来成长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试教育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提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有必要对此展开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作为初中学生,虽已经有了相应的自我意识,但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在这个最佳时间阶段,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形成道德层面的隐形约束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等优秀的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更有助于初中学生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2.有利于净化社会思想环境
  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自然人所组成。初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家庭其他成员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社会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等原因,一些不良思想在社会上流传。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让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初中学生,慢慢地影响家庭中其他成员,其家人又影响周围的人,以此类推,就像水波一样一圈圈蔓延开来,逐步扩大影响圈,可以有效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净化社会思想环境。
  3.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实力等组成。当今时代,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初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以为培养大批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壮大。
  二、影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不利因素
  1.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也必然会出现碰撞与融合。这种状况固然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其他国家思想文化中积极因素,也导致了诸如“快餐文化”“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文化的侵入,再加上部分不良媒体的夸大宣传,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初中生对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判断产生问题,阻碍了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
  2.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中考为选拔性考试,必然会导致初中教学以应试为主。在此环境下,教师多以“抓分数、出成绩”为主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讲解传授为主,不想更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主动探索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方法,导致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仅停留于表层,丧失了在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立足自身,理解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食粮,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传统文化要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要立足自身,积极研究并学习新《课标》的先进教学理念,深入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并将其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既完成教材知识传授,又发挥好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立足课堂,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既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最佳地点。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日常教学时,应立足课堂,以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媒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以古诗文的方式呈现,其蕴含的育人价值,常隐藏于文字的背后,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既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文章所蕴藏的真正内涵,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并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以语文七年级上《观沧海》一课为例,这首古体诗全篇都是景物的描写,其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但人在诵读的过程中,仍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所蕴藏的爱国情怀。教师在字词篇章等课文知识的教学基础上,可以结合作者曹操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启发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统一中国、建国立业”的理想抱负,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3.立足实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代代传承,更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赋予新的意义以及价值,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由于传统文化多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于各类文学经典中,因此語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初中语文而言,课堂教学有助于初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语文实践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更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以语文八年级上《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相关知识的说明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从字词的解释、文章的结构以及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而对于文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视而不见,更没有将文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其实,对于该篇文章的教学,教师可以立足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常见的桥梁,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新旧桥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创新的意义,使其认识到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更要将其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总之,在当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其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教学“既要育材,更要育人”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翔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语文课内外》2017年第33期。
  [2] 蔺建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人间》2016年第25期。
  [3] 余丽丽《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速读(中旬)》2019年第1期。
  [4] 张莲香《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18年第4期。
  [5] 马建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第2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各个科目都需用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立足于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写作能力 DOI:10.12241/
摘 要:对学生来说,习惯指的是经历长时间形成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和行为举止。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的提升会变得更加容易。相反,坏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山区 初中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讲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学生的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思想也产生了较大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教学环境,教师纷纷转变思维,寻求新的教学手段。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成性资源 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阶段中的重点科目,也是传授学生传统文化以及基础文化知识的重要课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观。
摘 要:新《课标》明确说明: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这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换句话说,历史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既是历史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当代教师,应该从各方面进行着手,使得这一学科能够培养出令学生受益一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相关学者提出,历史素养主要是指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价值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教
摘 要:陶行知先生在1930年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教育与生活、社会、学校紧密联系,本文结合最新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谈谈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下怎样使历史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实现历史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以期实现在火热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全面发展且活力四射的人。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历史教学资源 实践 创新 开发  DOI:10.12241/j.issn.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下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教学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在小学时期,学生价值观和认知能力都在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直接引导者,肩负着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到班级管理之中的重任,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文明懂礼的行为
摘 要:自使用统编教材,努力践行统编的编写理念,探寻实施统编教材的教学策略,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统编教材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对此,我们进行了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统编教材 单元整合教学 语文要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1.030  我们改变了以往单课备课的方式,从单元整合上进行整
摘 要:在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更加需要广大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在特殊教育中,老师更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进行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进一步引导特殊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方法  语文教育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习好语文,其他学科才能进一步开展,进
摘 要:得益于经济飞速增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小学时期而言,语文课程属于主要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作文训练,旨在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近些年来,微型日记被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不但增强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本文通过说明微型日记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之间存在的关联,制定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当中微型日记的运用方案,确保了小学语
摘 要:虽然目前学校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各种教育机构也层出不穷,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几乎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不能代替的。正是由于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变迁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