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行爱一行,有为才有位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42953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工作小结;心理教育;实践探索
  
  到2010年底,我已是一名在一线工作了20年的中学心理教师了。我于199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91~1994年,我回老家靖江斜桥中学,改行教初一、高一英语和初二历史,做了一年班主任。1994年,调入南京五中,在初中部工作四年,1998年以后一直在高中部工作。其间,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其余时间在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教研处等处室任兼职干事,2004年后,为学校教研处副主任。同时,独立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16年。这样的经历为我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建立了宏观的视野,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知识,尤其是部门运作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人际知识”。
  尽管在靖江斜桥中学的三年工作中,我也尝试做学生的个别谈话与教学工作,但心理教育的意蕴还是朦胧的;1994年调入五中时,该学校已经在1993年引进了“现代少年”课程(由南京的陶来恒与北京的丛立新两位教授引进),由学校德育处的刘涟华兼任主任。1995年,我开始接手刘主任的课,其后,我登堂入室,正式开始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了。
  说来非常非常幸运的是:我觉得“现代少年”课程是改变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是其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的创新,在1995年前后,这种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的课程很少见。我们将课堂的大部分权利交还学生,学生还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那种畅所欲言、激烈碰撞,青春期的烦恼通过讨论一一明晰,每个人都得到关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看法并得到由衷赞赏。一旦暂时放下枯燥的数理化与排名的竞争压力,进入一种自由平等、交流互动、欣赏赞美的人际圈内,学生与老师都像换了人一样。在1996年的南京市建邺区政治学科优秀论文评比中,我的《现代少年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场合》一文获一等奖,后被推荐参加南京市政治学科论文比赛,获二等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95年前后,我成为学校政治教研组成员,而本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校长室的领导。因此,在我工作刚起步的阶段,就得到了郭子奇、杨昭、郑明远等校长级别的教学专家的指导,我上公开课的胆量与素质就是那时磨练出来的。
  就是这篇论文,为我迎来了后面接连不断的好事。1996年9月,开学第一天,我为全市初一政治教师上了一节现代少年的公开课(当时的市政治教研员陈宗杰老师看了我的文章,想实地看看我的课)。这次上课带来的好评让我结识了另一批朋友,那就是此后我每年都接待的来自杭州班主任培训班的学员。这得益于五中的好朋友、市教科所的赵炳红老师,她是南京市最早的《心育纲要》的编写者之一。
  再后来,国家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大纲进行调整,1997年,我有幸被邀请参与江苏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当时,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来自一线的心理教师,我将“现代少年”课的“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带入编写组。据说,这套教材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
  上课、编教材让省市初中政治教学方面的专家与教研员了解了我,接下来他们也希望我与他们一道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初中政治教师学会上心理品质教育课”这一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我有幸成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小组成员之一,加入了初中政治中心组,专门研究这一问题。进入这一组织后,我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发挥了作用,我的研究专长发挥出来,我们经过连续六年的研究,开发出体验教学与小组教学两种模式,并将其在全市的初中政治课中推广。后来,这一中心组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参与了新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编写工作。
  2000年前后,我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全市初中政治课的心理教育研究中,极好地锻炼了自己的教研能力与群众性科研的发动与推广能力。如果没有这次中心组工作的经历,我的口才、宏观视野、自信与自由的探索精神、团队能力等就难以被激发出来。
  同一时期,南京市心理咨询工作由单一的热线咨询方式开始往正式的心理咨询员培训拓展。2002年11月,我成为了当时的第一批学校心理咨询员,并参与热线接听与面询工作。这种在校外机构的咨询经历使我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个案实践量,另一方面,也遭遇了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的挑战,也就激发了我更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此,我开始加入自费的心理培训队伍中,至今,自学花费的费用将近十万元。这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领略其深度必须做出的投资。心理咨询是临床工作,实效性是其存在的价值。当遭遇一些个案,无从下手,使不上劲时,是我求学动机最强的时候。至今,我学过萨提亚模式、NLP课程、焦点短程治疗、催眠、GCDF国家职业规划师课程、健脑操课程、房树人测验课程、九型人格课程等……心理咨询这一路走来,留下的是对陶来恒教授与市教育局领导的感谢,是他们对南京心理教育的总体规划使我们的探索之路越来越顺畅。同时,南京这所城市有如此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可以参加,与学员相互勉励,在艰苦求学时,一路有伴,心中也很是满足。
  2000年前后,南京市教科所的宋宁同志负责《南京教育》杂志。我的第一次投稿就被录用,从此,我的写作潜能被激发。后来才得知,这位主编也是搞心理教育的,现在南京有两块心理教育品牌,一是陶老师热线(陶来恒与刘鹰等同志创办),第二就是这位宋主编的创意——“宁教授”教师网络咨询平台。现在,这两大品牌在下面的南京心理教育网站上都有链接:http://www.njxljy.com。
  现在回到南京市心理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来观察自己。“九五”“十五”期间,是南京心理教育研究的高潮阶段。我们学校张丛琪、杨昭、易善平等校长都带头参与了南京市教育学院(现为南京市晓庄学院)陶来恒教授、江苏省教育学院林建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郭亨杰教授、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等主持的教育部或省哲社的多项大型课题。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我们实践探索的思路被打开。随着结题评估,我们意外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大大增强了我们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信心。尤其在2002年五中承办的全国心理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马文驹教授对我校杨昭校长说,杨静平是全国心理教育的“两只羊”之一(另一只是上海七宝中学的杨敏毅老师,现为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这句玩笑式的评价,因为出自《大众心理学》主编、全国名校的教授之口,极大唤醒了我的研究潜能,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重新认识,看来我不仅能在市里上课,而且也可以与那么多教授一起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了。
  在此,不得不提南京师大的郭亨杰与班华老师。先说郭亨杰老师,他在编辑《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学校心理教育特辑》时,对我说:“杨静平,这本论文集,就你待遇与我一样,我是全国课题的主持人(总课题有70多家单位参加),不过用了三篇文章,你跟我一样的待遇,也是三篇。”郭老师将我与他相提并论,那哪是一个级别的?当时能参加他的课题,也是托一位朋友的介绍才实现的,现在郭教授用这么高的礼遇对我,我真是受宠若惊。
  班华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心理教育概念的重磅级专家,我们在师大读书时,只是闻其名,并没有机会亲聆他的教诲。“十五”期间,我们学校参与了班老师的两项课题研究:一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是心理—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因此,我有机会多次登门拜访,多次参加他组织的图书编写工作。当时,就是因为有这样特别好的研究氛围,学校领导支持,自己大着胆子闯,同事们跟着做,旁边的专家与领导不住地喝彩与鼓励,“十五”期末,在心理教育科研方面,我被充分赋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五中心理教育方面的课题遍地开花。这就如毛泽东所言,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群众的创造力是惊人的。2009年11月下半月刊中,北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介绍了五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情况。
  以上,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重要的人与事件,介绍了我的成长历程。下面,我还想结合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探索,谈谈我究竟思考了哪些问题,来介绍我的研究之路。
  我的研究方向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围绕心理课、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在学校全面工作中的渗透展开探索。我的研究思路是:先认识清楚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班华语),然后探讨清楚心理教育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关系,再在实践中通过狭义的纯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课、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广义的心理教育活动如班团队建设、学科渗透、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创新等途径全面施教,并尝试小班化心理活动课的探索。2000年,我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校心理教育专辑》上发表了《试论心理教育的体验教学模式——初一心理品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想》、《重点高中心理教育课自助学习操作模式的建构》以及《心理教育课三要素:情境、协作、会话》三篇文章。
  第一阶段(2000~2004年):“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推广
  2000年,我参与了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共同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时转化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并在我的高中心理课上开发出“小组教学模式”,我的文章《心理课上的小组讨论技术》发表在《大众心理学》杂志的2002年第7期上。后来我利用自己担任中心组组长的便利条件,先在初一以心理品质内容为主的政治课上推广“小组教学模式”,一年后在初二、初三的课堂推广。作为江苏实验区的副主任,在2004年上海召开的100多家单位参与的全国课题结题会上,我做了“小组教学现场演示”“师生关系有多远”两场工作坊。为此,我们小组荣获课题组的创新奖与突出贡献奖。
  第二阶段(2004~2008年):心理教育的渗透研究与中学心理咨询技术的研发
  2004年离开初中政治中心组后,我集中全力回归学校,研究学校中广泛的心理教育渗透工作,首先研究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心育的渗透”,核心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教育对象需要的把握;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新解读;开发新的教学途径;利用学生之间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课堂规则;让规则来处理违纪事件;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我在《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这阶段的成果。该成果的核心观点有:运用四条心理教育原理,发展出各学科课堂可使用的三十六计。原理一:学生有意注意规律;原理二:学生喜爱的课堂价值观如新奇、刺激、意想之外、竞争、挑战、公平、兴奋、快节奏等;原理三:师生关系的三境界——生为生,师为师;生不只是生,师不只是师;生还是为生,师还是为师。原理四:师生互动新理念。师生配合就如八卦图,黑白盈亏总是紧紧相随,学生力量强一点,教师就要让一点;学生静一点,教师就要活泼一点。
  其次研究的是中学心理咨询模式。在吸收NLP、焦点短程咨询模式等技术后,2008年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的《促进自我认识的心理咨询模式建构》是专门研究中学背景下校内的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开展的成果。其核心观点是:中学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来访者与咨询员互动的过程中,咨询员借助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来访者面前逐步为之建构一个清晰的自我王国。它包括优势与资源分析、愿望与目标分析、途径与方法分析。咨询的流程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确立咨询目标;对质澄清,讨论目标分解与达成的方法;实践后的跟踪与回访。这一模式是教育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心理问题多学科视角的研究与具备心理素养的学科教师对心理教育的反哺作用研究
  前项的研究成果为《从杯弓蛇影到“心理问题的系统思考”》(《中小学心理教育》,2009年二月刊),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反应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意识、潜意识与下意识。意识是正常做事,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努力;潜意识是习惯,是比较快捷的,可以处理熟悉的问题;下意识是本能,应对刺激是最迅速的,来不及思考与分析,是应对压力的最直接方法。一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如果对世界的认知是正确的,通过反复,慢慢潜抑,这种正确的反应方式就会变成习惯,再通过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本能。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原理。一旦初次的意识是歪曲错误的,也会通过“意识-潜意识-下意识”这条通道潜抑下来,以后遇到相关的刺激,就会快速地以错误的方式来反应,造成困扰,如谈虎色变,惊弓之鸟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学生中的考试焦虑、某学科的一次失败会导致这个学生一直不喜欢这门学科,然后导致偏科的出现。可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会来自一次偶然的错误联结。因此,要打破这一封闭循环,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症状,找出下意识的反应模式;在意识层面澄清下意识中的错误联结;建立新的正确联结并强化潜抑;以正确的反应模式取代错误的失效的模式,消除症状。
  目前我正通过卿素兰博士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中青年教师依托项目管理丰富教学策略研究”来完成后者的思考与探索。学校成立了涵盖所有学科的15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学习心理学、使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实践智慧,创新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我校某化学教师16年来以学生中心组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业绩非常好,她发明的“故意作弊法”“考前对学生的暗示”完全是“渐次的强化消退法”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生活版本,给其他教师以极好的示范与启迪。
  由于学校重视教科研,学校教研组重视青年教师公开课,南京市从教研室、教科所到市教育局的德宣处创设的良好心理教育实践氛围,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的专家进行的理论研究,蔡敏莉、李中莹、蔡慧敏等临床咨询专家对我的培训与督导以及我家人对我全力以赴工作的支持,才保证了我始终在一个被关注、被引领、被重视的愉悦氛围下幸福地探求着中国的心理教育。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我会与更多的心理同行再创佳绩,回报我们的祖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基层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五中,南京,210004)
  编辑/何 妍 黄才玲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期待效应;积极教育    每个孩子的心,其实都是一朵花,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多少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习惯于批评与指责孩子身上所谓的“过错”,人为地控制孩子做这做那,缺乏积极的引导,结果使孩子整天害怕做错。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教育是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教育活动,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帮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
期刊
〔摘要〕家庭心理教育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家庭心理教育概念释义,对家庭心理教育实施的重要性、迫切性、优势以及有效策略展开论述,以期对家庭心理教育现实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为家庭科学地实施心理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家庭;心理教育;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0-0
期刊
2011年9月21日上午八时,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学区承办的主题为“开展生涯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隆重召开。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孟佳、主任谢春风、杨忠健教授、朱凌云博士以及朝阳区教委领导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北京市各区县教委的代表共170多人。  朝阳区幸福村学区
期刊
〔关键词〕初三;中考;数学;尊重;自信    第一次咨询  个案资料:某女,初三学生,家庭条件不好,觉得怎么学习也没希望,不想考高中了。  来访者自诉:自己很努力,但成绩很难提高。一模考试不理想,主要是理科学习困难,尤其是数学和物理,感觉自己越来越学不好。多次找过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数学老师),老师都寄予厚望,考得不理想,都不敢见老师了,觉得辜负了老师,也辜负了自己。学习很努力,平时都学到晚上十一点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师生关系;认知疗法;简快心理疗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涵,16岁,汉族,重点中学高二女生。小涵是班里的语文科代表,学习成绩较好,为此她感到骄傲。小涵自述与同学表面上关系不错,但在交往过程中她感觉自己是局外人,好像和她们交不了心,认为女孩子不好相处,因此喜欢和男孩子玩。小涵很喜欢语文老师,但是觉得语文老师对她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同样是答疑,语文老师对别的同学很耐心,有眼神的交流,
期刊
〔编者按〕众所周知,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虽然与其他家长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本刊记者就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教师教育子女的优势和劣势这一问题专访了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10-03    记者:王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教师的生活方式一般都比较有规
期刊
〔关键词〕心理辅导;亲子关系;家庭治疗    一、个案背景  小海,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非婚生子。父亲与法定妻子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四人居住在香港;母亲与前夫有一女孩。小海幼年时,父亲与小海母子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父亲住在香港,小海母子住在深圳,父亲开始是每周,后来是每月一次前来看望小海母子。小海对父亲的香港身份比较骄傲,但是父子感情不是很深。在小海二年级时,父亲与母亲分手。之后,母亲、姐
期刊
〔摘要〕幸福是外部事物对主观内部进行“刺激—反应”的心理过程表现,由此产生各种“心理效应”现象。影响幸福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基本需要,还有其他诱因,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了解幸福的“心理效应”现象,有助于幸福感的建构,也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幸福;心理效应;现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07-03    一、对幸
期刊
九月属于收获,九月属于教师,继九月上半月刊推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之后,本期我们特别策划和编辑了“教师的幸福感”专题。幸福是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特殊活动,教师必然是通过自身来改变学生、发展学生,而改变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成长、发展,不断提高改变学生的能力。我们常常发现:一旦教师体验到专业成长和教学成功的幸福,便会自然远离职业倦怠。  什么是教师
期刊
〔关键词〕中职生;主题班会;感恩教育  【活动目的】大人的忙碌,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影响,使得大多数90后的中职生情感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他们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内心孤独,待人冷漠,处事草率,行为偏激,思想上也就缺乏了感恩意识,缺少了对自己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为此,我们将用“一棵苹果树”的故事作为引子,向全校师生展开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希望中职学生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并能从中感悟到:感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