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仲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Woolf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数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长久的主角,他们可以是某个人,比如孔孟老庄,可以是某家思想,比如儒道法兵,也可以是某个地方,比如长安洛阳。濮阳,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从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此争夺华夏的主导权,到颛顼在此建都“帝丘”,再到改变春秋列国格局的城濮之战,在整个中国文明的奠基时期,濮阳都是毋庸置疑的主角之一。
  从濮阳县城往北五公里,在孔悝城遗址的东北侧不远处,即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所记载的“子路冢”。冢,高坟也,子路冢,即是子路坟。
  《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有姓名可考的孔子弟子,也大致在七十人左右。在这七十人中,有小孔子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晚辈后生,也有只比孔子小几岁的孔子同龄人,颜回的父亲颜路、子路即是只比孔子稍小的同龄人。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据《史记》记载,子路开始对孔子不以为然,甚至还“陵暴孔子”,《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记载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子路能轻侮孔子,可见《史记》说他“好勇力”所言非虚。孔子周游列国,一直跟随的子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担任了保镖的角色,所以孔子感叹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在《论语》中,子路形象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他会对孔子发脾气,会顶撞孔子,甚至还会讥笑孔子。


  孔子去见行为有不端的南子,子路即表现得不快,逼得孔子不得不对天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当师徒被困在陈国,连粮食都断了,很多弟子生病,一筹莫展,子路直接就带着怒气去见孔子,问“君子也会有穷困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准备应召去见意图谋反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扰,子路又不高兴,问孔子,难道实在没有地方可去了吗?为什么非得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因为子路记得孔子曾说“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于是直接对孔子提出质疑。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批评子路说这是害了子羔。子路当即顶撞说“那里有百姓有社稷,治理社稷百姓也是为学,为什么非得要读书才算是为学呢?”惹得孔子当场发火说“所以我讨厌你这样强词夺理的人。”师徒二人的真性情,跃然纸上,让人不禁莞尔。
  子路问孔子:“如果您去治理卫国国政的话,您准备先做什么?”孔子回答说那会先从纠正名分。子路居然冲口而出说,“老师您居然迂腐到这个程度了。这有什么好纠正的啊?”于是自然又引来老师批评说“子路你这家伙太鲁莽粗野了!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要采取保留态度,怎么能乱说呢?”
  子路对孔子的质疑、顶撞、讥笑,或许是因为子路“性鄙”、“志伉直”,也或许是他跟孔子就是同龄人,所以没有必要那么顾忌,但笔者认为,与其说子路的言行由于他的性格因素或年龄因素,毋宁说是因为子路具有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样的真正君子人格。他并不认为孔子就是绝对权威,他跟随孔子是为道,当他认为孔子所言所行与自己所理解的道有产生偏差的时候,他会毫不客气地对老师提出来,即便是事实证明他理解的是错误的,但他也不会因此而退缩,下次面临如此情况他依然会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质疑与看法,而这,不正是求学求道所应该秉持的态度么?


  子路并不仅仅只有勇武和莽撞,作为老师的孔子,就充分肯定了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孔子在评价诸弟子能力的时候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季康子问孔子,可以用子路为政么?孔子回答说:“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吗?”当季子然问孔子子路和冉有能否当大臣的时候,孔子回答说,所谓大臣,即是用符合道义的方式为国君做事,如果这样行不通,那宁肯不干,子路和冉有,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能的大臣了。子路也曾自信地表述自己在为政方面的能力,当孔子问诸位弟子如果有人起用他们,那么他们有什么能力的时候,子路率先傲然回答,他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掷地有声!
  孔子曾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到了宋代,理学家们就此提出了“孔颜之乐”的命题,而孔子曾评价子路说“穿着破烂的旧袍子与穿着狐貉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丝毫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二者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志在道,“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却比孔子更早死去。公元前479年,子路卷入卫国内乱,身负重伤,力竭而亡,在死之前,他说“君子死,冠不免。”用尽最后的力气让自己坐得端端正正,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方才死去。在死的这一刻,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君子!
  在后世儒生中,有推崇颜回的,有推崇曾参的,有推崇子贡的,但推崇子路的却很少,或许是后世的儒生们认为读书人怎么可以像子路那样粗鄙吧。颇为讽刺的是,历代所谓饱读诗书之君子,文弱酸腐逢迎结党者颇多,如子路这般勇武独立者却屈指可数。笔者认为,恰恰是子路,用一生充分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君子。仅仅饱读诗书谈吐文雅不堪为君子,有勇者的魄力,有独立人格,对道不懈追求以至为道敢于质疑权威,方可称为真君子。
其他文献
大漆,又名国漆,是我国三大宝之一。一直以来,我对大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贵”的层面,直到认识了漆匠张章。像他这样的手艺人,似乎有一种特别的能力,总会让人不自觉的把注意力从作品的价格转向它的美。这也许是因为,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匠人用双手创造的奇迹吧。  说到大漆,许多人脑海中出现的,首先是马王堆中精美绝伦的汉代漆器,而事实上,漆器的历史还要更早许多,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明。从古至今,漆
期刊
阳澄湖畔的太平镇,是风景清嘉、环境幽雅、资源丰富的“鱼米之乡”。1996年,孙根元厂长在这里创办了苏州市江南园林古建砖瓦厂。这里生产的砖瓦并非凡品,而是御用“金砖”。  金砖,是古时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又专送北京“京沧”,供皇室御用,所以称之为“京砖”,后逐步演化成为“金砖”。从故宫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都是紫禁城的专用品。现在大众
期刊
郑小俏:好多人在第一次接触到的您的作品时,最先留意的就是这一件“沐浴佛光”,我最先接触到的也是这一件。这是您的首件作品吗?  梁明毓:对,它是我的处女作。之前,我做了十四年的设计。因为我们工作室年底要送客人礼物,我就将这件作品做了二十几件送了出去。结果客人都特别喜欢,就要我再送。又送了两三件,结果客人还要,我只能告诉他们,抱歉没有了,这件作品是限量的。通过这件事,突然让我觉得,老天爷是不是可以给我
期刊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据此进行分类教学。按照学生不同的品行和专长,孔子曾把他们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门四科只是表明孔子十分重视这四种能力,而其所教授的,则远不止这四门。而四科中德行列在首位,足见圣人的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光明一个人的德行,在此基础上发展好其他三科,此人定成国之重器,此谓德才兼备;德行缺损,却有才华,必
期刊
我是个学习美术的,自从我步入这个行列开始,就没离开过笔、水、墨、纸。后来从事设计工作,由于电脑水平不行,还是没离开在纸上的创作。于是,这个介质就变成了生存方式,充其量也说是活着。  我目前的工作是创作博物馆展览所需求的视觉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场景、甚至目前流行的互动多媒体,也包括主题公园等艺术营造领域。之于此,纸上的创作有了转移,创作的欲望也增强了,因为这些立体材质与虚立体的媒介突破了纸张的局
期刊
常常觉得在宋代的文学里,我非常喜欢他们自己可以转换角色,转来转去一点都不冲突,所有的分裂忽然都和解了。  词对他们来讲本来就是一个玩赏的东西,是游戏之物,上班没有人写词的,都是下了班去找一些歌妓唱歌,这时你还要说那么正经八百的东西,实在大可不必,这个时候他就会释放出另外一个我来。  宋徽宗比较麻烦,每天都在那边写词,忘掉皇帝的角色了。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人格。  我最喜欢的中国知识分子大概都在
期刊
指尖下织绣出经纬华彩  有些手艺,无法用机器代替,有些故事,也只能专属一人。手艺是有生命,有记忆的,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有缘人邂逅。  郝乃强,字经纬,是一位缂丝技艺传承人,也是一名85后织绣设计师,致力于缂丝传承研习与设计定制,将中国“织中之圣”缂丝带到时尚设计之都,惊艳整个上海滩。  2009年,郝乃强就读于苏州大学,学生时代便开始学习缂丝技艺,七年之间,从以手艺人经纬自居,到成为新生代的
期刊
“老子心最毒”  谈到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起了宋代大儒朱熹PK老子时说过一句最狠的话:“老子心最毒”。  为什么?看朱熹的论述:  老子一书……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应自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著那刚强底人,他便是如此待你。  据朱熹的说明,老子表面上总
期刊
我喜欢秋天。  秋水长天是一个清远的大词,从风里吹过来卷过来,极厚,极绵长。不像春天那样浮了躁了,不像夏天那些狂了爆了艳烈了,也不像冬天,凛凛然的让人心疼。秋天就是秋天,闪着金铜的铜质,光线是厚实的、透明的,连空气,都带着一种稳妥、踏实、肯定。  一到秋天,就慢慢往回收了。  像坐实了江山的人生,风雨雷电都经过了。辽阔的秋天,突然感觉到一切痕迹都可有可无——连那些生生死死都可以被收藏起来了,慢慢在
期刊
皇权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莫过于做官。晚清拥有公务员资格的人常常是官员定额的数倍甚至数十、上百倍。然而,想做官的人这么多,喜欢干事的却寥寥无几,以致官场经常出现各种笑话。  光绪年间,李瀚章的一个幕僚替他缮写奏折,洋洋洒洒一大篇之后,落款居然署着“湖广总督李鹤年”。这么明显的错误,李瀚章没有纠正,可见他对这个奏章并未细看,李瀚章自然遭到了皇帝传旨申斥。替李瀚章写奏折的幕僚长于书法,曾服务河东河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