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课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 是、非观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采用了“满堂灌”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就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点,一切都为考试服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品质、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信心、有能力改进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同时又能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开辟一个新的教育途径已成为思品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反思的概念和要求
元认知理论认为主体能够在认知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而减少了认知活动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反思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20世纪初,杜威就对反思作了界定:反思即“对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学生反思能力就是指学生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重新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重新思考,最终真正的理解相应的教育活动的过程,或是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由于思想品德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过程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思品课对学生反思的目标和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高。思品课的反思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研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它更要求学生能够回顾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并认真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识到结果,自觉去解决问题,改正不足,提高个人修养和境界。两者看似独立,其本质是一致的。学生反思的最终目标是知与行的统一。
三、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1、明确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强化学生意识,让学生明确反思是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
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经常性强调反思的意义,让学生对反思的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反思成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要求。
2、创设和谐、宽松的情境
反思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一种挑战,因此需要足够的勇气。当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情境下,有助于学生提高反思的勇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在学习《我与父母交朋友》(人教版八年級上册)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矛盾,掌握与父母交往的策略。我播放了一首《感恩的心》,在催人进取的音乐中,鼓励学生回忆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分析矛盾发生的原因,审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学生反思的信心和勇气得以激发,教学目标也顺利实现。
3、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需要培养学生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反思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学生的反思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经验(对原有的认识过程和生活经历进行回忆和整理)——分析(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得失思考)——评价(对分析结果的意义作出判断)——实践(将新生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运用到具体学习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步骤反思,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回想自己有没有不诚信的事情并大胆地说出。分析自己不诚信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造成什么危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坚持诚信守则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怎样做到诚实守信,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4、强化反思的习惯行为
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的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督促学生反思,为学生提供各种反思的机会。当反思成为习惯时,学生的学习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心理上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它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反思能力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才能将所学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反思的权利和机会完全交给学生,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反思。
2、鼓励性
反思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一次“否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学生的勇气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内在的要求,也来自于教师的积极鼓励。反思不仅能牵引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足甚至一些比较严重错误,教师应原谅学生原有的错误,鼓励学生正视错误、不足,思考错误的危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识,千万不能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采取冷漠、讽刺等态度,否则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是直接扼杀学生反思的积极性。
3、全面性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反思要求不仅仅强调对学习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的思考和评价,更强调对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认识,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所以,在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性,既要认真反思学习情况,也要在这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4、持久性
反思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正因为是痛苦的,因而能将反思进行到底需要学生的毅力。缺乏毅力者即使是反思方法得当,但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性督促学生,可以有意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次尝试,以磨砺学生反思意志,增强学生反思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课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 是、非观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采用了“满堂灌”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就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点,一切都为考试服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偏离了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品质、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信心、有能力改进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同时又能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开辟一个新的教育途径已成为思品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反思的概念和要求
元认知理论认为主体能够在认知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而减少了认知活动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反思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20世纪初,杜威就对反思作了界定:反思即“对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学生反思能力就是指学生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重新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重新思考,最终真正的理解相应的教育活动的过程,或是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由于思想品德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过程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思品课对学生反思的目标和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高。思品课的反思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研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它更要求学生能够回顾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并认真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识到结果,自觉去解决问题,改正不足,提高个人修养和境界。两者看似独立,其本质是一致的。学生反思的最终目标是知与行的统一。
三、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1、明确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强化学生意识,让学生明确反思是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明确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平。
明确自我反思的含义和意义,经常性强调反思的意义,让学生对反思的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反思成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要求。
2、创设和谐、宽松的情境
反思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一种挑战,因此需要足够的勇气。当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情境下,有助于学生提高反思的勇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在学习《我与父母交朋友》(人教版八年級上册)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矛盾,掌握与父母交往的策略。我播放了一首《感恩的心》,在催人进取的音乐中,鼓励学生回忆了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分析矛盾发生的原因,审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学生反思的信心和勇气得以激发,教学目标也顺利实现。
3、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需要培养学生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反思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学生的反思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经验(对原有的认识过程和生活经历进行回忆和整理)——分析(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得失思考)——评价(对分析结果的意义作出判断)——实践(将新生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运用到具体学习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步骤反思,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我引导学生首先回想自己有没有不诚信的事情并大胆地说出。分析自己不诚信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造成什么危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坚持诚信守则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怎样做到诚实守信,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
4、强化反思的习惯行为
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的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督促学生反思,为学生提供各种反思的机会。当反思成为习惯时,学生的学习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学生心理上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它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反思能力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才能将所学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反思的权利和机会完全交给学生,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反思。
2、鼓励性
反思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一次“否定”,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学生的勇气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内在的要求,也来自于教师的积极鼓励。反思不仅能牵引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足甚至一些比较严重错误,教师应原谅学生原有的错误,鼓励学生正视错误、不足,思考错误的危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识,千万不能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采取冷漠、讽刺等态度,否则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是直接扼杀学生反思的积极性。
3、全面性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反思要求不仅仅强调对学习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的思考和评价,更强调对学习生活中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认识,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所以,在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全面性,既要认真反思学习情况,也要在这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4、持久性
反思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正因为是痛苦的,因而能将反思进行到底需要学生的毅力。缺乏毅力者即使是反思方法得当,但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性督促学生,可以有意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次尝试,以磨砺学生反思意志,增强学生反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