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重任。本文从新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阐述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 初中 信息技术教育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国很多中学都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取代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二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程只是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作为工作学习的工具,由简单的学习技术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以解决工作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用分离”的倾向,很多老师都过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反复对演练软件的使用进行操练,其目的是追求考试的顺利通过。这种只追求短期效应的做法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运用,学生应建立一个从学习到应用再到提高的模式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实践课,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扎实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功底,让学生在熟知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端正学习态度和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二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结合来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是要求教师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将教学的整体学习目标与学生的个体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方法
(一)抓准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接收意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才能避免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下学生打字玩游戏现象的发生,实现课程设置目的的优化,让学生们上好信息技术课。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建构“创设情境-协作操作-会话商讨-意义建构”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开课前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自制能力的把握情况,在讲述新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行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各个软件窗口的操作,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商讨,切实落实“协作操作、会话商讨”这一模式。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专业要求很强,因此学生的任务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采用“放慢学习步伐、重复操作练习、回顾积累经验”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复杂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保持十足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灌输要循序渐进,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多进行知识点的回顾。
在学生展示操作方面,对于优秀的学生多给予鼓励支持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的办法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信心。对于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自学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采用详略结合、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上,教师只精讲相关课程的重点部分,其余的内容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索,并使得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反馈及时
信息技术的评价过程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大的技术创新成就,而在于通过测评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体验以及创新性应用知识要进行记录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多向的,尤其强调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老师应把握教学尺度,在评价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
现在的计算机都是联网的,这就方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建立班级联系群,让学生们把作业保存其中,通过对作品的及时反馈来掀起学生的学习高潮,也有利于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
(四)整合课程,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对于很多的课程都可以起到整合的作用。例如将信息技术与德育进行整合,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通过广播、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当今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缺乏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学校必须发挥德育作用,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范,不能随意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破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应该正确认识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秉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通过灵活的教学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创设学以致用的环境,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技术意识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关于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3(9)
[2]冯希伟.初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
[3]鲍香梅.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J].民风(科学教育),2012(7)
[4]张艳.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有效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 ,2013(20)
[关键词]:新时代 初中 信息技术教育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国很多中学都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取代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二是培养学生主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课程只是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作为工作学习的工具,由简单的学习技术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信息技术以解决工作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用分离”的倾向,很多老师都过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反复对演练软件的使用进行操练,其目的是追求考试的顺利通过。这种只追求短期效应的做法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运用,学生应建立一个从学习到应用再到提高的模式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实践课,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扎实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功底,让学生在熟知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端正学习态度和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对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二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结合来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是要求教师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将教学的整体学习目标与学生的个体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个体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方法
(一)抓准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接收意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才能避免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下学生打字玩游戏现象的发生,实现课程设置目的的优化,让学生们上好信息技术课。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应建构“创设情境-协作操作-会话商讨-意义建构”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开课前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自制能力的把握情况,在讲述新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行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各个软件窗口的操作,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商讨,切实落实“协作操作、会话商讨”这一模式。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专业要求很强,因此学生的任务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于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采用“放慢学习步伐、重复操作练习、回顾积累经验”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复杂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保持十足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灌输要循序渐进,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多进行知识点的回顾。
在学生展示操作方面,对于优秀的学生多给予鼓励支持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的办法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信心。对于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自学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采用详略结合、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上,教师只精讲相关课程的重点部分,其余的内容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索,并使得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反馈及时
信息技术的评价过程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大的技术创新成就,而在于通过测评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整体过程、体验以及创新性应用知识要进行记录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多向的,尤其强调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老师应把握教学尺度,在评价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共同参与。
现在的计算机都是联网的,这就方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建立班级联系群,让学生们把作业保存其中,通过对作品的及时反馈来掀起学生的学习高潮,也有利于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
(四)整合课程,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对于很多的课程都可以起到整合的作用。例如将信息技术与德育进行整合,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通过广播、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当今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缺乏完备的法律监管体系,学校必须发挥德育作用,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范,不能随意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破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应该正确认识并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秉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通过灵活的教学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创设学以致用的环境,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技术意识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关于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 ,2013(9)
[2]冯希伟.初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
[3]鲍香梅.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J].民风(科学教育),2012(7)
[4]张艳.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有效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 ,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