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4日晚在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很多环保领域的大牌人物悉数到场,大家就“年货黑名单”问题展开讨论,希望通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给予黑名单上还未就其生产过程中多次违法被环保部门警告做出说明和整改的企业以多方面的压力。
会议由自然大学校长冯永锋主持,与会的有来自搜狐网的、腾讯网的新闻部负责人,《中国环境报》、《中外对话》的记者,自然之友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有来自一线街道的年轻干部,当然也不乏像冬梅和我这样的热心关注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会议首先由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主任作情况介绍。此次事件是由34家NGO联合发起抵制上榜年货黑名单企业产品的行动。这些黑名单上的企业不乏像康师傅、双汇、青岛啤酒、金龙鱼这样耳熟能详的大型食品企业,还包括蒙牛和多美滋,又一次触及到敏感的奶制品行业。
马军老师以几家企业的污染事实为例,说明了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十分恶劣。他以一个公共知识份子的身份强调目前中国已经有1/5的土地被重金属污染,如不进一步对这些企业进行约束,有可能为了短暂的几十年的发展而牺牲掉子孙后代的幸福。
需要说明的是,上榜年货黑名单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并不存在质量及安全方面问题,但是这些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保违规违法现象,且经环保部门多次警告并以传真的形式告知该企业公关部门,然而这些企业却很不配合,并未积极主动地对于自己的违规违法行为给以说明及出台相应的整改措施。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不得不以一名普通消费者的名义,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利益侵害的考虑还是对于某些企业不道德行为给当地居民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都有理由对这些无良企业提出质问,并且通过积极的行动干预这些黑名单企业。一方面帮助他们,另一方面迫使他们改变之前的态度与行为,希望他们能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所出现的公关危机,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此事件信息来源自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多年以来对企业调查研究的数据,证据确凿。媒体策划的主题基于此。
冯校长与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建议大家可以以消费者和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对进入名单的企业进行问责,刨根问底,形成反馈,并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以此整理出一套资料作为企业在面对公众质疑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回应。一段时间之后,整合这些信息,形成新闻稿,通过网络及传统媒体对拒不改正的企业予以声讨。
有人提出我们的“火力”可以集中一些,确定一两家大型企业作为整个攻坚战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对这一两家企业进行“狂轰滥炸”,以此为契机扩大公众影响力。这一点得到了不少人认同。
自然之友调研部主任张伯驹提出可以给企业发绿色贺卡,以这种带点讽刺意味的贺卡对企业提出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注意到公众的呼声,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他的这个创意立即被采纳,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方法要远比冷冰冰的声讨信更能让企业认真进行反思。
后来又有朋友提到我们除了向企业直接施压之外,也可以向购买这些企业产品的大宗采购销售商提出置疑,因为向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超市他们有过承诺,是绝对不会采购商品本身或是生产环节造成环境污染的供货商的货品的。大家认为这作为第二步或第三步的行动计划是非常有利的,这样一来可以通过采购商间接的对提供产品的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也要站在零售商利益的角度考虑反思自己的行为。
冬梅提出了激进的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抗议活动。比如可以找一些学生或是关注这些事件的人,一同举牌子到家乐福或是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号召人们不要购买上榜黑名单企业的产品。她的这种勇敢,以及为维护公民权益而一马当先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欣赏的。冬梅的建议是很好的,但几位都认为如果我们之前,包括绿色贺卡和其他途径的利益诉求得不到重视,她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无奈之举。顺便补充一句,冬梅虽然年龄不大,但她从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中学时期就关注环保。从她积极的焦虑中能看到隐藏在她心底的对于环保事业的使命感,对此我由衷地钦佩!
为何不能让这些企业的领导或是公关部的经理之类的负责人直接通过媒体接受公众的责问?我提建道。腾迅网的苏苏以她多年从事媒体的经验就告诉我说,这种方法效率很低,企业很会打太极,他们会以各种名义,如某人出差不在,我不知情等等借口予以阻拦,不太会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电视里,即便是中央台记者采访某个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时,也往往总是那么一脸的不情愿,遮遮掩掩。
苏苏还补充道,企业的公关部会非常在意互联网上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如果我们能在一些大型的论坛如天涯社区或是百度贴吧上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如果企业发现关于他们的负面评价,相信这些企业不会无动于衷的。
一位来自某外资企业的与会者说,他们可能用内部讨论的形式与某些上榜企业进行沟通,使得他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这些民间的环保组织以及民众对于这些企业的诉求及期望。
说起这次活动,原本叫“2010全民行动——绿色消费”,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个口号式的标题实在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后来决定以《南方周末》文章的标题《年货黑名单》为这次行动的主题。
通过这次会议,让我切身感受到一个环保事件从实际发生到进入公共视野的策划过程,受益匪浅。我意识到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环保事业天然不像体育运动或是经济、政治事件那样自然而然地吸引无数人的视线。不夸张地说环保事业需要比一般人看问题更全面,更有展望,思想更深刻的瞭望者的引领与启迪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次参与到像公民记者沙龙或是这样的环境事件媒体策划会的时,无论自己是否能提出真知灼见,即便是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者,但只要我在场,便心怀敬仰!
会议由自然大学校长冯永锋主持,与会的有来自搜狐网的、腾讯网的新闻部负责人,《中国环境报》、《中外对话》的记者,自然之友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有来自一线街道的年轻干部,当然也不乏像冬梅和我这样的热心关注环保事业的志愿者。
会议首先由公共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主任作情况介绍。此次事件是由34家NGO联合发起抵制上榜年货黑名单企业产品的行动。这些黑名单上的企业不乏像康师傅、双汇、青岛啤酒、金龙鱼这样耳熟能详的大型食品企业,还包括蒙牛和多美滋,又一次触及到敏感的奶制品行业。
马军老师以几家企业的污染事实为例,说明了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十分恶劣。他以一个公共知识份子的身份强调目前中国已经有1/5的土地被重金属污染,如不进一步对这些企业进行约束,有可能为了短暂的几十年的发展而牺牲掉子孙后代的幸福。
需要说明的是,上榜年货黑名单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并不存在质量及安全方面问题,但是这些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保违规违法现象,且经环保部门多次警告并以传真的形式告知该企业公关部门,然而这些企业却很不配合,并未积极主动地对于自己的违规违法行为给以说明及出台相应的整改措施。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不得不以一名普通消费者的名义,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利益侵害的考虑还是对于某些企业不道德行为给当地居民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都有理由对这些无良企业提出质问,并且通过积极的行动干预这些黑名单企业。一方面帮助他们,另一方面迫使他们改变之前的态度与行为,希望他们能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所出现的公关危机,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此事件信息来源自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多年以来对企业调查研究的数据,证据确凿。媒体策划的主题基于此。
冯校长与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建议大家可以以消费者和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对进入名单的企业进行问责,刨根问底,形成反馈,并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以此整理出一套资料作为企业在面对公众质疑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回应。一段时间之后,整合这些信息,形成新闻稿,通过网络及传统媒体对拒不改正的企业予以声讨。
有人提出我们的“火力”可以集中一些,确定一两家大型企业作为整个攻坚战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对这一两家企业进行“狂轰滥炸”,以此为契机扩大公众影响力。这一点得到了不少人认同。
自然之友调研部主任张伯驹提出可以给企业发绿色贺卡,以这种带点讽刺意味的贺卡对企业提出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注意到公众的呼声,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他的这个创意立即被采纳,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方法要远比冷冰冰的声讨信更能让企业认真进行反思。
后来又有朋友提到我们除了向企业直接施压之外,也可以向购买这些企业产品的大宗采购销售商提出置疑,因为向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超市他们有过承诺,是绝对不会采购商品本身或是生产环节造成环境污染的供货商的货品的。大家认为这作为第二步或第三步的行动计划是非常有利的,这样一来可以通过采购商间接的对提供产品的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也要站在零售商利益的角度考虑反思自己的行为。
冬梅提出了激进的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抗议活动。比如可以找一些学生或是关注这些事件的人,一同举牌子到家乐福或是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号召人们不要购买上榜黑名单企业的产品。她的这种勇敢,以及为维护公民权益而一马当先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欣赏的。冬梅的建议是很好的,但几位都认为如果我们之前,包括绿色贺卡和其他途径的利益诉求得不到重视,她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无奈之举。顺便补充一句,冬梅虽然年龄不大,但她从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中学时期就关注环保。从她积极的焦虑中能看到隐藏在她心底的对于环保事业的使命感,对此我由衷地钦佩!
为何不能让这些企业的领导或是公关部的经理之类的负责人直接通过媒体接受公众的责问?我提建道。腾迅网的苏苏以她多年从事媒体的经验就告诉我说,这种方法效率很低,企业很会打太极,他们会以各种名义,如某人出差不在,我不知情等等借口予以阻拦,不太会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电视里,即便是中央台记者采访某个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时,也往往总是那么一脸的不情愿,遮遮掩掩。
苏苏还补充道,企业的公关部会非常在意互联网上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如果我们能在一些大型的论坛如天涯社区或是百度贴吧上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如果企业发现关于他们的负面评价,相信这些企业不会无动于衷的。
一位来自某外资企业的与会者说,他们可能用内部讨论的形式与某些上榜企业进行沟通,使得他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这些民间的环保组织以及民众对于这些企业的诉求及期望。
说起这次活动,原本叫“2010全民行动——绿色消费”,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个口号式的标题实在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后来决定以《南方周末》文章的标题《年货黑名单》为这次行动的主题。
通过这次会议,让我切身感受到一个环保事件从实际发生到进入公共视野的策划过程,受益匪浅。我意识到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环保事业天然不像体育运动或是经济、政治事件那样自然而然地吸引无数人的视线。不夸张地说环保事业需要比一般人看问题更全面,更有展望,思想更深刻的瞭望者的引领与启迪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次参与到像公民记者沙龙或是这样的环境事件媒体策划会的时,无论自己是否能提出真知灼见,即便是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者,但只要我在场,便心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