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嵌1词”的起源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i_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嵌1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嵌l词”;少数民族语言;缓读分音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249-03
  
  “嵌l词”指汉语中单音节词在某些方言中分音成为第二个音节声母为“l”的双音节词,在晋语区(山西、豫北、内蒙中西部、陕北等地区)较为常见。赵秉璇先生认为“嵌l词”是操阿尔泰语的夷狄族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学习原始汉语的复辅音时,所形成的语音分化现象。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嵌l词”不能肯定是夷狄族学习原始汉语的复辅音形成的语音分化现象,因为这一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十分普遍,不局限于晋语区,随着方言调查的深入已得到了证明。古文献中对“嵌l词”多有记载,所反映的地域也比较广泛。这种语言现象应为汉语发展过程中一种自然的缓言分音现象,是词汇双音节化的一种方式。
  
  一、现代方言中的“嵌l词”
  
  “嵌l词”现象不局限于晋语区,而是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这一点随着方言调查的深人和对“嵌l词”现象的关注,已逐步得到证实。其中,闽方言的“切脚词”较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梁玉璋于1982年即撰文《福州方言中的“切脚词”》,此后有马重奇的《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邓享璋的《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等文,展示了闽方言中丰富的“切脚词”。闽语“切脚词”不等同于“嵌l词”,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一文作了比较。闽语“切脚词”中有大量第二个音节声母为“1”的“嵌l词”,与晋语“嵌l词”虽然一南一北,但是应该有着共同的来源。
  除闽方言外,河南多个地区都存在“嵌l词”,见整理的有获嘉话等。获嘉地处河南北部,不过仍属晋语一系。除获嘉话以外,王森《荥阳(广武)方言的分音词和合音词》一文展示了荥阳广武话的“嵌l词”36条。广武是郑州市所管辖荥阳市的一个乡,位于荥阳市的东北部,应属于中原官话区郑开片。另有安华林撰《河南固始话的“嵌l词”》,共辑“嵌l词”52条。固始位于河南的东南角,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属楚地,今归河南省管辖。固始话属于中原官话的信蚌片,据安文研究,固始话带有明显的西南官话色彩,也具有一些下江官话的特点。除以上二文,笔者曾对中原官话区内的淮阳和郸城二县的语音做过调查,发现也有大量“嵌l词”的存在,如“翘”言“截料”(弯曲),“划”言“胡拉”,“绾”言“乌栾”,“动”言“骨拢”等,曾在《系与联等字古音同源》—文中有所列举。
  山东省内也存在“嵌l词”,张树铮的《山东方言中的“嵌l词”》一文以山东寿光方言为例,列举了大量“嵌l词”,如“扒一扒拉”,“疤一疤瘌”,“脱一突鲁”(脱落,线头等散开),“挂一挂拉”(挂念),“救一救娄”,“哄一胡弄”,“末一末落儿”(碎末),等等,除去象声词,该文共辑“嵌l词“60余条。此外,山东莱西市文化局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中,发现莱西市店埠镇前寨村存在古老的“反切语”文化现象,当地群众将“反切语”俗称为“切语”,其中也有大量“嵌I词”。
  “嵌l词”还盛行于淮河两岸,如徐州话把柳条编的或长或圆有边的大盘称为“勃阑”,小睡一会儿称“迷楞”一会儿,搅拌一下称“圪捞”,车轮称车“轱辘”,还有早年徐州的小炉匠沿街吆喝的“钯碗骨露锅”,其中“骨露”即“锢”,等等。张天堡先生《淮河流域民间反切语》一文对临淮关、蚌埠、寿县正阳关一带进行了考察,发现三县流行着大量反切语,其中不乏“嵌l词”。
  有些方言中“嵌l词”虽然数量上并不多,但是亦有存在,如广州话“角”说“圪落”,“胳”(腋下)说“嘎拉”,“猱”说“马骝”,“笔直”说“直不叻”(疑“不叻”即是古之“笔”的分音“不律”)等。
  除了方言,现代普通话中也使用着许多“嵌l词”,如窟窿、机灵、激灵、角落、葫芦、螳螂、轱辘、骨碌、呼噜、胡同@、囫囵、佝偻、喉咙,等等,这些与其他方言中的“嵌l词”大同小异,在汉语历史文献中也多能找到它们的根源。随着方言调查的深入,相信“嵌l词”会在更多的方言中被挖掘出来。“嵌l词”不仅见于晋语区,而且广泛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说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与北狄人学习汉语无关。
  
  二、古文献中的“嵌l词”
  
  传世文献中的“嵌l词”也十分丰富,分布地域相当广泛,不局限于晋语区。参看下面例子:
  娘,《说文》:“堂娘也。”段注:“今江东呼斫郎。”郭注《方言》:“螳螂,有斧虫也,江东呼为石娘。” 蝉,《方言》:“自关而东谓之虭蟧,或谓之堤蟧。”郭注:“江东人呼螑蟧。”《淮南子·道应训》“蟪蛄不知春秋”高诱注:“蟪蛄,貂蟓也。”郝懿行日:“今东齐人谓之德劳,或谓之都虚,扬州人谓之都蟟。”
  雒,郭注:“今江东呼鸺鹠为:今江苏此鸟尚呼钩雒鸱,雒音同洛,则音格者南北语异耳。”明代冯梦龙《山歌·鱼船妇打生人相骂》记载苏州话的称呼与段氏同。
  邾,春秋诸侯国,古地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公羊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何休注:“邾人语声后日娄,故日邾娄。”《礼记·檀弓上》:“邾娄复之以矢,盖自战于升陉始也。”陆德明《释文》:“《公羊传》与此记同,《左氏》、《觳梁》但作邾。”一般研究认为《公羊》多齐语。
  以上所举早期文献中的“嵌1词”多见用于晋语区以外的地域。还有许多“嵌l词”在文献中并没有明确其所使用的地域,尽管如此,我们根据文献的具体情况不难推测“嵌l词”形式在当时应为较为普遍使用的通语。如:
  绾,《说文》:“绾,恶绛也,一曰内,读若鸡卵。”
  搂,《尔雅·释诂》:“搂,聚也。”郭注“搂,犹今言拘楼,聚也。”
  亢,《尔雅·释鸟》:“亢,乌咙。”郭注:“谓喉咙。”
  荠,《易·困》:“困于石,据于蒺藜。”《说文》:“荠,蒺藜也。”《尔雅·释草》:“茨,蒺藜。”按:荠、茨乃声符不同的异体字。
  貍,《仪礼·大射》:“奏狸首间若一。”郑注:“狸之言不来也。”
  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大叔曰:部娄无松柏。”杜注:“部娄,小阜。”《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按:附、阜上古声同韵近。
  樛,《诗经·周南·樛木》:“南有穆木,葛藟累之。”毛传:“木下曲曰樛。”汉·扬雄《甘泉赋》:“揽樛流于高光兮,容方皇于西清。”汉·班彪《北征赋》:“涉长路之绵绵兮,远迂回以樛流。”按:“樛”分音即“樛流”。
  头,《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髏。”《列子·大 瑞》:“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髏,握蓬而指。”《说文》:“髑,髑髏,顶也。”《玉篇》:“髑,髑髏,头也。”王念孙疏证:“此叠韵之转也。疾言之则日头,徐言之则日髑髏。”
  浑,《列子·天瑞》:“气形质具而来相离,故曰浑沦。”宋·王观国《学林》:“鹘嵛为浑”。明-方以智《通雅》卷四九:“物完日囫囵。”
  以上所辑“嵌l词”多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已经出现,有些径以“嵌l词”形式入文,更多的是以“嵌l词”形式注释单音。以常用词解释疑难词是释词的一般做法,从而我们不难得出所举双音节的“嵌l词”在当时应是比较常见,使用也更为普遍的表达形式。
  “嵌l词”在宋代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多见于宋人的笔记杂著,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观国的《学林》、俞文豹的《吹剑录全编·唾玉集》、孙奕的《示儿编》、宋祁的《宋景文笔记》等,不计重复共近30余条,虽然多没有写明具体的使用地域,但从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嵌l词”在当时的使用状况。如王观国《学林》卷八《四声谱》云:“下至闾阎鄙语,亦有以音切为乎者,突鸾为团,屈陆为曲,鹘仑为浑,鹘卢为壶,忒煞为太,咳洛为殻,凡此类非有师学授习之也,其天成自然,莫知所以然者,沈约所谓‘入神’,殆此类耶?”由此可知当时的市井口语中确实自然地活跃着大量的“嵌l词”。至于明、清笔记杂著中,“嵌l词”亦多见记载,其中有一些指明了出现的地域。如明·田汝成《西湖浏览志余》卷二《委巷琐谈》所载《梨园市语》云:“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以精为鲫令,以俏为鲫跳,以孔为窟窿,以盘为勃兰,以铎为突落,以窠为窟陀,以圈为窟栾,以蒲为鹘卢。”这里所举虽云为杭人之语,但也多见于其他文献,使用范围应不拘于杭州一带。除了笔记杂著所记,在宋以来的词曲作品中也见有“嵌l词”的使用,邢向东《书面语中记载的分音词》一文主要据元曲收录“嵌l词”10余条,浙江大学张小平的博士论文《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也主要据元曲收录“嵌l词“20多组,从而可见“嵌l词”存在的普遍性。
  
  三、汉语中的分音词
  
  “嵌1词”在许多文章中又称“分音词”,如果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分音词”是“嵌l词”的一个上位概念,它容纳了多种分音的形式,而“嵌l词”只是分音词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类型。那么分音词是否也是晋语的特点,是夷狄族学习复辅音的结果呢?更缺乏证据。“嵌1词”以外其他形式的分音词在现代汉语方言和古文献中都有存在,现代方言中如徐州话称“凹坑”为“凹克腾”,山东莱西店埠镇前寨村称“头”为“抬够”、“眼”为“叶捡”、“鼻子”为“别急子”,等等,分音词在众多非晋语区都有发现,毋庸赘举。大量出土和传世文献也证明分音词是汉语中早已广泛存在的古老语言形式。如:
  吴,《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彝荆蛮,自号句吴。”句吴即吴国之名,春秋吴国、宋国铜器铭文又称“攻敌”(攻敌王光剑)、“句敔”(宋公欒簠)、“攻吴”(攻吴王夫差鑑)等。
  钲,《左传·宣公四年》:“楚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于丁宁。”杜预注:“丁宁,钲也。”春秋许国钲铖铭文曰:“自乍(作)征(钲)城(铖)”,“钲铖”即“丁宁”。
  椎,《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杼上,终葵首。”郑注:“终葵,椎也。”《说文》:“椎,击也,齐谓之终葵。”
  檟,《尔雅·释木》:“檟,苦荼。”郭注:“蜀人名之苦茶。”
  鸠,《说文》:“鹘鸼也。”《尔雅》:“鶌鸠,鹘鸼。”郭注:“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江东呼为。鹘鸼”
  渺,《淮南子》卷二十一:“曼兮洮兮,足以览矣;藐兮浩兮,矿矿兮,可以游矣!”“曼兮洮兮”是“曼洮”之拆用,“曼洮”乃“渺”的缓读分音形式。一般认为《淮南子》多楚语。
  以上所举分音词皆见用于非晋语区。有些例证虽然没有暗示地域,但是可以肯定不局限于晋语区。如《春秋·桓公十二年》:“公及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左传》“谷丘”作“旬渎之丘”。《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杨惊注:“须,须臾也。”《礼记·曲礼上》:“逢席如桥衡。”郑玄注:“桥,井上楔槔。”《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焱。”《说文》:“猋,扶摇风也”,等等,“句渎”、“须臾”、“楔槔”、“扶摇”皆是分音形式。此类分音词在古文献中比较常见,且多见于以分音词为单音节词作解,可以推定分音形式在当时使用得比较普遍。从文献时代来看,分音词早已扎根于汉语中了。
  
  四、结语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融合过程中,语言彼此影响。从漫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少数民族语在强大的汉民族语影响下,放弃自己语言的实例不少见,反之却不多见。北狄族学习了汉语,其在晋语区遗留某些语言特色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本文列举的现代方言和古文献皆证“嵌l词”以及包括“嵌l词”在内的“分音词”存在于汉语,并且贯穿古今,非是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
  这里顺便指出,有许多学者以“嵌l词”和“分音词”为据证古有复辅音。如果将“嵌l词”等看作复辅音的遗迹,那么上古的复辅音将是十分复杂。再者,今天所见方言中的“嵌1词”或“分音词”也都不是以复辅音形式存在的,而是双音节形式,故认定古有复辅音尚无确证。
  关于“嵌l词”和“分音词”性质问题,迄今意见仍存分歧,相较而言,张崇先生在《嵌l词探源》一文中主张传统的缓读分音说更具说服力。单音节词因缓读而分音,从而成为双音节词,这也是汉语双音节词产生的途径之一。反切与分音词有着某种联系,反切能够产生,疑是受到了缓读分音的影响。缓读分音活跃在普通大众的口头,从而启发了反切的产生。
  分音词还可能会断裂为两个单音节词,就“嵌l词”来看,如表示物体滚动,现代北方许多方言称“骨碌”,而广东白话则只说后一音节“碌”。轮子,北方多数方言说“轱辘”,而广州白话也是只称“辘”;爬,太原方言说“扑拉”,而益阳方言只说后一个音节“la”;哄骗,普通话口语中常说“哄”,豫东话说“唬弄”,或单说前一个音节“唬”;孔,多数方言说“窟窿”,也单说“窟”,不过单用“窟”意义已有所转化,广东白话则可单称“窿”。分音词的两个音节可分别单用,为部分一字两读,尤其是比较常见的来母字的异读现象启发了解释的思路。
  要之,“嵌1词”和“分音词”都是根植于汉语的语言现象,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复辅音无涉。二者的产生与发展对探讨汉语词汇和语音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一 鸣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暨南大学引进人才项目《西周金文音系研究》。
  
  作者简介:师玉梅,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
其他文献
摘 要:多省市的乡村调查揭示:“先富能人”担任村书记具有资源和能力上的优势;其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工作投入而非富裕程度;“先富能人”村书记的能人效应会使村庄工作更有效率。但是,“先富能人”村书记从政动机不纯易导致权力异化;“先富能人”村书记独特的社会背景将有可能削弱乡镇对村庄的调控能力;“先富能人”村书记政治素质不过硬会降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关键词:“先富能人”;从政动机;农村基层党组织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已进入环境风险高发期,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环境侵权损害救济制度已迫在眉睫。在建立和实践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为了既能给受害人以及时、充分的救济,又能避免责任企业因承担的赔偿责任过重而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量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可区分性、道德风险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细化相关制度设计。 
期刊
摘 要:区域整合是相互毗邻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彼此长期联系(尤其是经济联系),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发挥城市与区域最佳效率的重要机制。区域整合系统具有整体开放性、动态相关性、层次等级性、系统有序性等系统普遍特性。区域整合发展系统在横向上受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纵向上受内部组织运作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社会面、经济面、内部组织运作,外部宏观环境构成了区域整合发展系统的边界。只有当区域整合的各子区域独自发展和整
期刊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过程,如何搞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多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是一个难题。只有真正理解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准全面推进多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128-0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新阶层合理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探索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机制,扩大新阶层的政治参与空间,化解他们因政治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新阶层;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663 文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和现实存在的“城市二元社会”使失地农民失业并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当前,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着制度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
期刊
摘 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
期刊
摘 要:小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取决于产业集聚和集群的程度。因此,应立足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县域小城镇经济发展研究,将县域经济、小城镇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考虑,达成三者良性互动,着力促进产业集群及其小城镇建设,构筑社会主义新县域、新农村。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霍光废黜刘贺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专权。但其废黜过程并不像廖文提出的一样,事实上,班固对废黜过程的记载是正确的。刘贺轻易被废是自身的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和当时不利于刘氏的政治环境造成的。探讨刘贺被废的实际情况和原因,对西汉历史的研究很有意义。  关键词:西汉;刘贺;霍光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179-03    一    在昭帝和宣
期刊
摘要:《吴越春秋》作者运用史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审美形象的过程。其方法有四种:1、传闻异辞,择善而从;2、博采史料,重新组合;3、曲意改铸,移花接木;4、点染生发,踵事增华。作者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服从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对历史事实进行具体的审美把握,用审美理想之虚驾驭史籍材料之实,经过艺术的想象和概括去创作。这种叙事手法,已经从历史领域跨入了文学领域。  关键词:历史;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