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rxbq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多姿多彩的美景,体现了“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这个单元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单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至关重要。《雨的四季》编排在该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此课和前两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样,都体现了写景抒情散文的美,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雨的四季》作者是刘湛秋先生,他被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其散文有一种田园美。文章是刘湛秋先生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设喻、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文以‘雨的四季’为题,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出了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1]春雨的清新甜美,夏雨的热烈奔放,秋雨的端庄深情,冬雨的平静纯洁。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写对雨的喜爱,领起下文;中间二至五段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六至七段收束全文,抒发对雨的爱恋。
  课文意蕴深远。文章字里行间散发着美的气息,这种“美”,既有自然美,更有人文美。“雨”在文中是美的主体,但它的美却不仅仅是在它本身,更多的是因为它给世间带来了美,它是“美的使者”。雨在春天的美,是因为“春雨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衣裳”,“只有这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2];雨在夏天的美,是因为“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雨在秋天的美,则“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雨在冬天的美,“当雨在头顶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甚至忘记了严冬”,“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样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所以,雨的美,在于它装扮了四季,在于它的无私奉献。这就解释了缘何作者在写雨时倾注大量笔墨于四季的景致上。从这点上理解,课文除了让我们感受美,也透露出作者对美的认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自然美,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文美,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文篇幅不算长,语言规范优美,适合初一学生学习。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对大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熟知事物的深入体会,还可以学到如何展开联想想象,学到在作文中合理地安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在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和修辞知识,并能意识到通过朗读来感知语言美、情感美,初步具备从修辞角度去赏析散文语言的能力。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朗读的重音、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独立阅读和分析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需要老师继续强化赏析散文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目标
  该单元的导读部分已言明“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这就要求老师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带学生进入文章意境的重要途径。单元导读还提出了“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的目标要求。纵观该单元,每篇课文后都配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看到《春》课后补充了比喻修辞知识,《济南的冬天》课后补充了拟人修辞知识,体现了教材对知识点循序渐进的巧妙安排。学习《雨的四季》可以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多让学生自行分析,老师稍作指导。
  根据教材编者意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标当中对本学段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结构;2.揣摩品味语言,展开丰富联想与想象,感受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感受;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4.体会文章意蕴,拓展美的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知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感知四季雨的美,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风格,借鉴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本文是自读课文,鉴于教学目标和学情,计划教学课时是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雨的古诗文及相应图片,请学生按照四季进行归类。然后由古代诗人笔下的四季的雨过渡到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
  此环节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学习本课后让学生明白古今文人笔下的雨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笔下的雨就是作者情感的反映做铺垫,让他们通过学习本课更加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并通过此活动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加深学生古诗文的底蕴。
  (二)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圈出疑难词,预习交流,扫清阅读障碍。
  2.跳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它的态度如何?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上面设置的问题有一定梯度。学生能很容易回答出写了四季的雨,作者对雨是喜欢的、爱恋的,这从文章第一段和倒数二、三段可以直接找到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按总—分—总把课文分成三段也就顺理成章了。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时,除了要让学生弄清文本写了什么之外,还要让他们找寻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即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只有找寻到了作者的思路,顺着作者思路一步一步深入文本,才有可能抓住文本的核心,领悟到文本深处作者的情感真谛;才可能更多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結构之美、构思之美。   (三)感受四季雨的美
  1.研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春雨的特点。
  作者笔下四季的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有各自突出的特点。课文对夏之雨、秋之雨和冬之雨的特点已经点明,学生只需要找出这些关键词,就能准确概括;而对春之雨的特点没有点明,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段落并认真体会,再加以总结、提炼,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或许能想到“新鲜”“娇媚”二词,如果学生不能想到这些词,老师就点明,并说出选择这些词的理由。
  2.小组合作,找出夏之雨、秋之雨和冬之雨的特点。
  在经过师生一起研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春之雨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对如何概括雨的特点已有清晰的认识,正好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寻其它雨的特点,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仔细品读、赏析,圈点批注,小组内交流展示: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为什么?
  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找到优美语句,然后圈点批注,细细赏析作者优美生动的散文语言,由此进入散文意境之中。通过组内交流展示,使学生掌握课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方法,体会到作者优美灵动的语言风格。在此环节中老师可示范抓住景物描写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来进行赏析,还可以提醒学生关注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等多种感官描写,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入到散文的意境之中,感受四季雨的美。
  (四)体会作者情感
  1.本文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诗的激情,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
  通过提问让学生找寻充满诗意美的句子,如“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写出了色彩和动态,形象感很强;又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就像特写镜头,聚焦到花苞上的雨滴;“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诉诸听觉,“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诉诸嗅觉……诸如此类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去赏析,体会诗意美;从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去感受诗的激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为向写作迁移做好铺垫。
  2.选择你最喜欢的雨,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和停连,根据雨的特点为自己的朗读设置朗读节奏。请一两个同学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巩固之前所学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节奏,根据内容明确朗读的轻重缓急。通过美美地读课文,体会到不同季节雨的不同美感,认识到作者只有对自然景物细致观察之后才有精准的描述,体会到优美灵动文字背后作者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3.找到作者直抒胸臆的段落并齐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感受作者对雨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激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并明确作者笔下的雨是有精神内核的,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
  (五)挖掘意蕴,拓展延伸
  1.雨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理解:雨的美并不在于它自身形式,而在于它给四季带来了美。
  2.在作者笔下,雨是四季“美的使者”,世间因为有雨而更加美丽。谈谈你对雨的精神的理解。
  3.教师小结:雨因为装扮了人间而美,因为奉献而美。
  4.联系实际,说说哪些人像雨一样,是国家和社会“美的使者”?
  示例:抗疫医护人员,他们像春雨,勇斗病魔,驱散疫情的寒冬,给我们带来健康美好的春光;科学家、军人,他们像夏雨,他们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和汗水,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他们像秋雨,他们不慕名利,传递知识,净化灵魂;环卫工作者和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者,他们像冬雨,默默无闻,虽不见丰功伟绩,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和积累,社会才会呈现出一片春机盎然。
  此问意在将雨的形象具体化、现实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1.刘湛秋先生是诗人,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本篇散文也充满了诗意。读其文再读其诗,更可感知诗人的心灵世界,也可感悟为文之道。课外阅读刘湛秋先生的诗作《中国的土地》,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丰盈。
  2.模仿文中用拟人、比喻来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小片段,聚焦校园一角,可以是银杏树或桂花树等。小组内交流赏析,推荐佳作,上台展示。
  这个写作任务是在赏析文中优美词句的基础上对课文描写方法的借鉴,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是写作能力的迁移和训练。
  (七)板书设计


  五、教學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让学生去感知它的美,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诵读。初读感知语言美,再读感知意境美,三读感知情感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一遍一遍地读,让学生读懂大意,读出诗意,读出诗情。在朗读的设计上有一定梯度,要求由易到难,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通过美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会对文中的“雨”留下深刻的印象,心中产生许多优美的画面;同时他们还会情有所动,感到欣喜、振奋。这就是散文的感染力所在。
  在文本处理上,我也是循序渐进,力求让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开始时疏通文意,梳理文章脉络,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单独拎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使学生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把上课重心放在品味语言上,通过赏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多角度的描写方法来感受语言的细腻优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美美地读,加深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并进一步感受作者对雨、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由此让学生领悟到真实写作、有感情地表达的基础是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做生活有心人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意识到想象和联想在品味文本语言中的重要性、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拓展延伸,深入挖掘文本意蕴,引导学生理解雨的美不仅仅是美在四季雨本身的姿态各异,更是美在它是美的使者,从而拓展美的内涵。通过提问“哪些人像雨一样,是国家和社会‘美的使者’?”,将雨的形象具体化、现实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布置两个作业,涉及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刘湛秋先生的诗作《中国的土地》,读其文再读其诗,更进一步感知作家的心灵世界和为文之道。让学生练笔,写一个小片段,借鉴课文的描写方法,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以实践来迁移写作能力。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略多,时间有些仓促,导致学生分享流于形式,以后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合理安排,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
  注释:
  [1]温儒敏、王本华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6页。
  [2]刘湛秋:《雨的四季》,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页。该文引述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3][4]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一单元教学导语。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在发展义务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必须注重关键性领域的改革。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必须明白,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及其监测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性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换言之,发展和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是深化义务教育关键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事关义务教育改
期刊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图像式的可视化思维工具。统编教材叙事类文言选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刻画生动,情节曲折,微妙心理与情感变化隐含在情节陡转间、炼字炼句处,意蕴丰厚,是学生不易把握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发掘两者之间的教学关联价值,以期探究叙事类文言短篇的教学策略。一、依托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统编教材中收入的叙事类文言短篇如《狼》《河中
期刊
一、我的教育教学困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和阅读的关系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学会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这句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最为精辟的阐发。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巨大价值。1941年,叶圣陶
期刊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说。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智能较好发展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代教育界备受重视。语文新课程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期刊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该单元三课五篇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儒、道思想的《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一类是史传作品《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这一单元均为文言文,而且《鸿门宴》的篇幅比较长,学习量比较大,学习任务比较重,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完成该单元的教学任务。 
期刊
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呢?  大概是绯雪成雾、野间烂漫之时吧,又或者是弦月痕淡、空山鸟鸣之时,不过,那时节总是有雨的。  一场带着春寒的细雨悄然融开了十里野山,枯死在沉郁冬日的枝与叶在润意中复苏了,清凉的雨珠洒下来,淅淅沥沥的,它踮脚舞于梢头,轻唱于叶尖,是卓绝的风采。小窗外的杏树已经摆脱了去年初植时的孱弱之态,愈加粗壮,黑色的枝此刻在雨中招摇,其下缓缓行着芳华之精。不久之后,想会珠雪点缀,无限娇媚,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饱含血泪抒写了众多奔放豪迈而脍炙人口的诗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凯歌,也是毛泽东伟岸人格的光辉写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对其进行群文阅读,能加深学生对毛泽东诗词及其精神的解读、涵养和弘扬。  一、确定议题  毛泽东与人民一道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词。他的诗词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引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变课堂浅层的知识认知、教材明示性信息的接受为深度学习成为了普遍的价值取向。中小学作文教学属于历年来的“老大难”[1]:其一,从教学观念看,作文是为了应试,为了得高分,基于此观念,有的老师甚至存在“抄、套、编、背”的教法;其二,从作文教学主体看,教师往往是作文指导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指导的客体,缺乏对学生作为“思想存在者”的本质认识;其三,从作文教学内容看,语文教师
期刊
一、教材与文本分析  《动物笑谈》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的科普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  部编本教材是近几年开始推行的新教材,其不仅综合了以往各版本教材的优势,实现了优化布局与编排,更提出了符合当下教育发展总体趋势、语文教育根本要求的新理念,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
期刊
【教学设想】  该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部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的著作,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课文,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论述的是生物的社会行为,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阅读这篇文章,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