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耀 职业经理人的“原点”价值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j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其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如何被媒体曝光、被炒作身价如何——这些也许都是这个世界太过急功近利的某种偏好。上市企业追逐华尔街价值而迷失实业价值,人们追逐短期套现而忘记得失平衡,这些都会随着这次金融危机恶果的不断显露而冷静下来。
  很多东西都会回到原点。特别是对人,实实在在有才干、有业绩,这才是职业经理人的根本。
  
  让挑战与热情同在
  
  每个人对工作的选择都有三个类似的考量:有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有相对认可的工作环境;有成就感。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这三点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阅历和能力的增加,想干富有挑战性的事的冲动就会越来越大。因为,挑战往往是一种机会,也是能够体现你的价值、做出贡献的一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乐趣就是在“不可能”中产生的。
  而所谓挑战,很大程度上没有公式可套用,需要去寻求新的模式和方法。但就像下棋一样,棋局可能有多种,每解一个,你的段位就增高一级,得到一次成长。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变化比较快的国家,这种创新尤其重要。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充足的知识,对中国、对公司、对所在产业有深入的了解。但本质上,职业发展只要遵循两条:跟对人,干对事。那什么是对的事情?我认为就是要找到大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产业的变化非常大。电信、互联网、电脑、手机很自然地跟传媒发生了融合,彼此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苹果公司,你现在还能说它只是一个电脑公司吗?它有音乐、有手机,某种程度上是传媒领域的。再如中国移动,它从来不说自己是运营商,而说是信息提供商,它有一项重要业务就是音乐下载。
  这些变化在今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融合。
  今天,人们从早晨起床开始,基本上是被三个荧光屏牵动着——电视、电脑、手机。在这三个荧光屏的后面就是这个融合的产业。很自然,这是一种大趋势,也会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多机会。
  在找到大趋势的同时,是不是能对工作保有热情,也同样重要。和很多在华跨国公司高管选择内向纵跃不同,我对职业的选择一直是外向横跃的,始终紧紧围绕中国。在欧特克,我曾面临过一次选择,去总部做部门高管,或者留在中国选择新的平台做更大的业务,我选择了后者。
  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些职业经理人是在改革开放中受益的一代,同时也是有使命感的一代。回到根本,职业和事业不同,事业常常是希望跟自己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如果仔细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管,你会发现,他是不是中国人甚至会影响到他的决策责任感。因为他对这块土地有着不同的感觉,有着不同的热情。让中国人来做中国的业务,他会考虑手上的资源会不会对这块土地也能有所回馈,这样一个有中国血统的高管群体对中国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可以说,做主管的时间越久,给自己营造挑战、葆有热情的氛围就越发重要。我个人宁愿让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激励自己每一天都能乐观地去工作。就像多年以来,我每天都会坚持跑步。实际上,与其说这是一种锻炼,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状态。热爱工作,首先要热爱生活。看着鸟,看着树,你可以用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开始一天的生活,用愉悦的情绪来感染他人。它决定着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工作效率。
  
  挽起袖子干成,赢得授权
  
  到现在为止,我加盟新闻集团已经两年多了。因为传媒业在中国还处于一个产业化萌芽阶段,我们所做的,就是回到原点,充分了解国情,制订战略,寻求共赢。
  要做到这些,需要外部、内部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条件。其中,内部因素尤其不能忽视。对运作中国不确定性业务的一个公司而言,更是如此。作为这个中国区CEO,你若把这种业务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意来运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一定要做与众不同的事,而一旦涉及与现有公司体制不一样的创新或突破,那就牵扯到内部某种程度的“超常规”,而这些动作没有全球CEO的支持几乎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都有很多强势部门,这些部门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运行系统,如果中国CEO协调不好会产生行政矛盾,被内部沟通耗得筋疲力尽。
  正因为如此,我们赢得了内部体制上的“直通车”,形成了五个人的中国特别事业委员会,我来做主持,还有默多克先生等集团其他重要高管。这样的体制保证了新闻集团高层对中国业务的特别关注,及时沟通和给予支持。在我看来,这个“直通车”甚至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本刊注:值得关注的是,此前高群耀在欧特克(中国)任CEO时,也赢得了总部的“特区体制”。)
  但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前提自然是全球CEO对中国有郑重承诺,然后就是沟通!要知道,对于一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业务,全球CEO对中国管理团队的授权尺度有两个端点,要么极度谨慎,基本不授权;要么充分信任,充分授权。其中的平衡点放在哪儿,与中国CEO和全球CEO之间的信任程度紧密相关。
  当授权空间极小的时候,根本就谈不上本地化创新,也谈不上执行力的主动性等等。要争取更大的授权,就需要不停地积累本地与总部之间的信任。这需要本地的CEO一定要有获得信任的资本,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一定要有对所在国或地区从事的行业和体制的透彻了解,一定要有挽起袖子成就一流执行力的本事。在给定授权的基础上,要给自己的业务设定不同的、既有一定挑战又可实现的里程碑,并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完成它,每完成一个里程碑,你一定会同时赢得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授权空间。
  
  适者生存
  
  对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另一个必备的素质是适应环境。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做事的方式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以技术驱动为典型特征的IT业相对严谨,常常要求拿准确的数字说话,而文化传媒行业就未必这样。但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个新的企业请你来,常常并不是要你把原来的全部放弃,甚至他要的恰恰就是你原有的优势。作为新鲜血液,你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动力。
  比如星空传媒,近几年在管理上就规范了许多。首先是明确业绩目标和成本控制,给大家业绩进展知情权,充分发挥各有关团队的协作能力。这和我来之前有质的变化。每一年,我们都会设立关键性业绩目标,但一定不超过四个,而且,其中之一一定是建队伍。搭班子是永远的一个话题。我要做的重点之一就是搭班子,营造有利环境,让团队间协作效率不断升级。我们由原苹果中国区的总经理来牵头,重新组建了星空传媒的广告销售团队,这需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搭建起来。他们要在现有的环境下用规范的方式来卖广告,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但这些管理上的规范,使得我们的业绩有了质的进步。
  当然,对于一个新的领域,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的,是首先要抱有学习的心态。
  我现在同时担任MySpace.cn的董事局执行主席。和员工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我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网页,让员工提一个他最希望公司做的事,每个人都提,无一遗漏。这些建议对我帮助很多。因为他们对这个行业比我更熟悉。
  传媒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更需要文化管理的。而文化管理中的规矩和方圆很多时候靠故事传递,故事又通常彰显老板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老板的管理方式左右着管理文化。这个行当其实比做IT还累,因为以人为本的程度更强。对传媒行业来说,拥有和依靠的基本都是无形资产,人物化品牌、创意和内容版权。所谓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著名大公司的主管实际上就是在经营和管理那些有品牌价值的能人。
  时间在变,外部环境在变,人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人生会有很多不同的体验,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你的挑战和机遇会来自一种重新定位,并找到乐趣。
  
  高群耀对《中外管理》说
  
  《中外管理》在中国企业管理价值观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未来,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的冲击。这可能带来挑战,应该积极去参与。
  此外,就面对的人群来说,国内一批出色的管理者已经从中国走向海外,角色发生变化,他们如何发挥作用也值得更多关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金融危机之前,华尔街的疯狂使得真正的价值被扭曲,这种现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应该不会再发生。但这种价值观在新一代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存在。特别希望《中外管理》能够呼吁新一代职业经理人不要眼高手低,要以自己对企业带来的效益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价值。这对青年人来说格外重要。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经典语录:对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就是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挽起袖子把事情干了。 2002年4月刊
  
  最重要的是你要去适应当地的市场和环境,而不是去改变那个市场和环境,使之适应你。 2005年2月刊
其他文献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多年来与《中外管理》有着良好的交流及报道合作。而《中外管理》杂志出版200期之际,也正是全球经济危机中,企业最需要商业智慧来破解营销难题之时。为此,我们重访菲利普科特勒。    动荡时代,预见性第一    《中外管理》:随着经济“大盘”出现的巨大动荡,很多企业也在经历一个内部管理的动荡时期。对此您有什么基本的建议?  菲利普科特勒:对于公司来说,一定要成为有眼界的企
期刊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被誉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评价他说:“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领域,他都是权威性的大师。”在我们创刊200期之际,他来到中国,语出惊人。    美式管理 = 唯利是图    《中外管理》:在您的书《公司正确的治理》中,您对美国公司的治理体制、管理体制提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次危机是西方文化的衰退,您同意吗?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下简称马利克):
期刊
可持续性发展是学习型组织的延续,我的新书《必要的革命》与《第五项修炼》说的都是系统思考的问题。  在近年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企业仍然没有达到把握系统的能力。在《必要的革命》中,我引用了联合利华董事Andre van Heemstra的话 :“我们开始学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使我们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相互依赖性,我们才幡然醒悟,把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毫无疑问,用“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来看待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尽管他在2005年已经去世,但他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如果他还在世,会怎样评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会如何评价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政策?在我们正在见证的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去规划未来?  通过本文的作者,一位与杜拉克交往将近三十年的朋友和同事的视角,本文提供了杜拉克的一些洞见。 
期刊
“定位之父”艾里斯,可谓《中外管理》杂志的一位可敬又智慧的老朋友——现年八十多岁的里斯先生,格外关注中国经济的崛起,每当中国企业出现重大营销活动,我们都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他也把对中国企业营销活动的看法,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其对中国企业的关切、坦诚无不溢于言表。  《中外管理》杂志出版第200期之际,我们再访里斯先生,就其在过去交流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及对金融危机中企业经营最切中时弊的反思做了最
期刊
总结我这70年的人生历程,我觉得我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三株奇迹”,另一件就是2008年6月我写成了《消费论》这本书。    那是无法绕过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走计划与市场结合的道路。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具体什么样?大家还不知道。1992年以后,中国确定要搞市场经济,但争议仍然较大,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们都还有争论。
期刊
18年来,东软一直坚持稳健发展的长线战略,并始终保持战略的连续性,但我们在战术上需要因势而动,需要有不断的变化,甚至每一年都在变化。    危机来了,我们更积极了    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我们的策略反而变得更加积极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已经完成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业务布局,相对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地位更加凸显,我们的机会正在加大。  2009年,我们加强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建立了东软欧洲公司,在美国和日本也
期刊
这两年我已经退出方太的管理,集中精力搞家业长青学院。  越是讲课、办学,接触一代二代的企业家,研究国外的交接班情况,越是感到办这个学院的意义很深刻。中国民营企业的交接班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阶段,而且我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是交接班的极大危机期,甚至可能比这次金融危机还要难。从全球来看,一二代交接班成功的只有30%,那就意味着70%将被淘汰。而中国现在的民营企业,确实很多企业家的交接班意识不是很强,
期刊
“作为一个领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I Care’(我在乎)——我要把事情做好,  是因为我在乎我的团队、公司、业绩、声誉甚至家人。‘在乎’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本刊注:2009年6月26日,北京索菲亚酒店宴会厅布置得简洁而精致,今晚它要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IBM中国董事长周伟焜和他的媒体朋友们。  这是一场告别晚宴,周伟焜即将离开他效力41年的公司,正式结束他的职业生涯。大红底色的海
期刊
商学院教育亟待改革    《中外管理》: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舆论的矛头也指向商学院,“金融危机始于商学院”的说法不绝于耳,您怎么看?  赵纯均: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衰退,西方的舆论都要归罪于商学院。但我们知道经济衰退是社会政治经济综合结果的体现,不能简单认为商学院制造了经济危机。  但是商学院确实在培养人才上要进行反思。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从2002年以来,很多的杂志、管理学界,都在讨论商学院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