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气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我出公差经常要去的城市,以前一夜火车过去,现在常常是飞机早去晚回像坐城际快车。每次只要一进北京城,马上感觉到北京的霸气迎面而来:城市霸占着巨大的土地资源,北京人对外来人也俨然一副颐指气使的霸气。结果自己也总是诚惶诚恐,仿佛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北京现在也有不少高档的商业楼,但都四四方方像火柴盒般造型,而且所有商店基本上临街的一面没有什么橱窗展示,也是一派“爱来就来、不买拉倒”的霸气,绝对不像上海的商店,个个把橱窗打扮得漂漂亮亮,极尽媚态去诱惑路边的行人。
  南京是我假日经常去的地方。其实南京应该算是集北方的大气和南方的秀气为一体的好城市,但总感觉到那里阴气太重,明孝陵、中山陵,还有南京大屠杀,白天看到这些字都阴森森的。也许南京这地就是缺阳气,所以把这里作为首都的君主都没有太好的结局,从六朝的皇帝,到孙中山、蒋介石,江山都坐不久。
  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园,所以只要有空就经常去那里修养。说杭州是人间天堂,这不仅指杭州的风景优美,更主要的是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非常福气。确实,每天在西湖边游荡小坐、在梅花坞品茶聊天的,有一半是游客、一半是杭州本地人。杭州人仿佛不用上班挣钱似的,日日守着他们的美丽西湖醉生梦死。在全国来看,西湖的湖景也算不上最美的,不知杭州人怎就会这般的自我陶醉。人家青岛、大连、厦门、海口那些坐拥着美丽海景的城市,都没有杭州那种懒洋洋的气氛。所以,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可以出海尔,杭州是不可能的。
  中国哪里都没有上海洋气,这不假。这既是指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时尚,也是指上海人根深蒂固的崇洋意识。这种崇洋,也不单单是追求财富,更多的是追求他们认为理想的生活方式,有钱,还得有格调,既要有生活质量,又要有生活情趣。所以,有钞票没格调的暴发户在上海人眼里是没什么了不起的,而有一些钱也讲究生活情趣的人才是他们所谓的时尚中人。这样一来,政治家们不会呆在上海,觉得上海太市侩气,只有小资大资们在这里如鱼得水。奇怪的是,上海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地方,有钱人可以过得很滋润,拿着下岗工资的普通人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买不起高档衣服,到料作店扯几块漂亮的布料,请小区里的小裁缝做几套漂亮的衣服,一样很光鲜。应该说,上海人是抱着一种非常积极的入世态度而生活着,他们大多没有太多的裙带关系和家世资本,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着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自行车在六七十年代是一般工薪阶层梦寐以求的消费品。记得在我差不多三岁那年父亲买了辆26寸的永久自行车,因车架上有横杠,所以叫男式车。这在当时来说大概和现在有邻居买了私家车的份量是差不多的吧,因为我记得家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来看车的人络绎不绝,问东问西啧啧之声不绝于耳。于是,父亲每周骑着这辆车去钓鱼。现在看来算市区的地方,那时已经算是郊区了——漕河泾,而我们当时住茂名南路。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
期刊
生活在加州的几年里,除了了解美国外,还接触了许多墨西哥文化。加州与墨西哥紧紧相连,两国的居民多踩几下油门可能就到了另一个国家。北美洲西海岸的这一片地域被世人称为阳光永远照耀的土地,在那里,一年四季几乎分不出春夏秋冬。那时,在我们居住的社区里有好几家是墨西哥移民。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拥有一个大家庭,子孙满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些家庭就会聚集在一起,在家里的前后院或公园内烧烤玩耍,载歌载舞,沉
期刊
在上海,随便的一条石库门弄堂,上班时候,做饭的时候,都可以看见这样的一类女人,她没有很多钱,但是可以让桌子上日日有鱼有肉,她也许买不起巴黎的、意大利的、伦敦的香水,但是每一个清晨,她走出弄堂口的时候,她的披肩的卷发,一颤一颤的,那种样子,如女皇出行。来不及的时候,她会穿了碎花的睡衣去买早点,给儿子,或者丈夫。为了这个家,她是可以跟人去搏命的。    这是一栋1924年代建造的石库门房子,没有卫生间
期刊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做“连裆模子”。   后来一位七十多岁的陈姓理发师和我讲起了这样一件事情:“我老家是扬州的,自小便跟了一位堂伯在上海学剃头。也没正规的理发店,就是挑着担子穿弄堂,但范围还是比较固定的,一般就在河南路附近的几条小马路。我师傅对那一带熟悉得不得了,还算有点小名气。我跟在他后面,一是搭手,一是学艺。跟了大概有二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情,我师傅就死了,那一年上海正好解放,我十八岁。  
期刊
清末民初,上海流氓泛滥成灾,就流氓群体的构成而言,其中又可细分为流氓、小瘪三、拆白党、拆梢党、豆腐党等不同的类型与层次。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其切口也自然各有差异。如今,当初的不少切口已演变成市井生活的常用语。    流氓切口    上海流氓一般切口,拳头称为皮铆头,借口敲诈称为讲斤头,分赃称为劈霸,吃讲茶称为闩人头,讲斤头的讨价还价称为画花,纠集团伙械斗称为摆华容道,典当称为高风子,带手铐称为带圳
期刊
夏日的午后,坐在后院露台的墨绿色的阳伞下,任微风轻轻地吹着头发,轻轻地翻过书页。书页很黄,是本很老的书了。  朋友来电话问,在家里做什么?  在阳伞下面看书。我说。    感觉不要太小资哦。朋友说话带着上海的腔调。又问,看什么书?  《共产党宣言》。我回答。  什么?朋友尖叫起来,差点没把我耳膜刺破。你有毛病啊?你想做什么?她大叫道。好像我要武装北上似的。  我只是看本书而已,和看其他任何书一样,
期刊
  
期刊
时间回溯到1994年,美国正举办着一个第三世界的纪录片节,其中设有“关注中国”的专题,放映中国的一些纪录片,此专题吸引了正在海外留学的张平杰。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纪录片的呢?带着好奇,张平杰询问了很多人,可惜反响不如人意。片子里,人物话还没有讲完,画外音就已响起,频繁出现的旁白带有太强主观性使纪录片显得虚假,这是当时中国纪录片的一个通病,在国外很犯忌。真实——纪录片的核心。其他第三世界的小国家,拍
期刊
主持人: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们在各大媒体看到很多诸如“安全套百分百进入娱乐场所”等头版醒目新闻报道。相比多年前“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安装自动售套机”的如火如荼的讨论,今天很多防艾举措的实行似乎顺风顺水,没有很大异议。这说明多年防艾的宣传已经比较深入人心;对于艾滋病的重视,已然成为全民的共识。只是,有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比较集中于性工作者,因为身份的隐秘性,如何在这个群体中有效
期刊
清代光绪年间,上海南市十六铺是内江和外洋轮船停泊的大码头,往来船只靠岸时,就有一群码头工人忙忙碌碌搬运货物,工人中有我的父亲。  父亲出生于宁波奉化常昭村,兄弟四人,他是老三。少儿时代砍柴、割草、放牛,还下田耕种。十三岁那年,见邻村后生出外谋生,他不愿自己埋没在荒僻的山坳里,鼓足勇气,跟人到宁波学打铁。辛劳的汗水,换来一身铮铮铁骨。可是他受不住老板的剥削欺压,十六岁满师,又敢冒风险,独自一人到上海
期刊